,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枳壳、柴胡、生地黄、桔梗、甘草、牛膝组成,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李某,男,40岁,于2007年2月初诊,诉反复头痛已10年,以双侧颞部为主,疼痛时有跳动感,伴头晕、恶心等症,曾作脑电图、头颅MRI等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予“西比灵”“尼莫地平”等治疗无效,遂求治于中医。就诊时头痛以左侧颞部明显,感头晕、恶心,夜不能眠,察其舌质淡黯,脉细涩,中医诊为血瘀性头痛,予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川芎15 g,枳壳10 g,甘草10 g,牛膝10 g,细辛3 g,全蝎10 g,白芷10 g。服用3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连服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去全蝎,再服半月以巩固治疗,以后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头痛有外感、内伤、虚实之分。患者头痛日久,久病入络,兼以痛有定处,故瘀血存在,医林改错云:“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患忽好,百方无效用此1剂而愈,”故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加全蝎、白芷开窍止痛,疗效显著。
张某,女,32岁,2007年5月初诊。诉失眠已8年余,同时有多梦、耳鸣、心悸健忘,2月来失眠尤甚,难以入睡,睡中多梦、易醒,每于睡前服用“舒乐安定”2片,才能勉强入睡2~3 h。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而服用过种种中西药均难以奏效。就诊时面色少华,精神倦怠,舌淡,舌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辨证为气滞血瘀,心脾两虚之失眠,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川芎10 g,丹参10 g,枳壳10 g,柴胡10 g,夜交藤30 g,远志10 g,黄芪30 g,党参10 g,同时停服各种中西药物,服用上方3剂后,患者已能安然入睡,精神明显好转,继续巩固治疗10剂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每夜能连续入睡7 h左右。
按:顽固性失眠,以瘀最为多见,中医认为,“久病必瘀”“顽病必瘀”,心烦不寐、乱梦纷纭,兼有情志不畅,时叹息,胸胁胀痛,舌紫、苔薄白,脉弦或涩者,属气滞血瘀型失眠[1]。此患者久病,兼有虚证,乃至虚实夹杂,故运用养血安神等常法无效,而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每能奏效,正如王清任所云:“夜不能眠,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多具有镇静、安神等作用,亦与此吻合。
李某,女,38岁,已婚,工人,2008年4月就诊。患慢性盆腔炎4年,平时有下腹胀痛、隐痛,痛时牵引腰骶部,白带量多,曾静脉滴注先锋类、庆大霉素、甲硝唑等,疗效不佳,近半月来劳累后症状加重,遂求治于中医,察其舌边有瘀点,脉细。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枳壳10 g,红藤30 g,蒲公英30 g,薏苡仁30 g,山药15 g,柴胡15 g。连用2周后下腹胀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亦有改善,即以原方不变,继续服用2周,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多发病,往往有组织黏连、瘢痕形成,使血液运行受阻。属中医“腹痛”“痛经”“带下”等范畴,湿热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气滞血瘀等是本病最基本的病机。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时据具体症状,辅助以清热、利湿等,常可获效。药效学显示,本方有抑菌、活血止血、解痉止痛,增强免疫力作用,对慢性炎症起到逆转和修复的作用[2]。
陈某,男,62岁,2008年5月初诊。于2008年3月患右侧胸部带状疱疹,经西医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2周后疱疹愈合,但患处仍呈针扎样疼痛乃至要服用“去痛片”等止痛剂才能缓解,就诊时查右侧第5肋间有色素沉着,轻触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考虑此为余毒未清,气血凝滞,即予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枳壳10 g,柴胡10 g,生地黄10 g,桔梗10 g,甘草10 g,牛膝10 g,乳香10 g,没药10 g,板蓝根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连续服用5剂后痊愈。
按: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在疱疹结痂脱落后,常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的“痛症”范畴,其病因病机皆因气血之变,气机不畅,运化失常,造成血行无常,血脉痹阻,脉络不通,故而发为痛证。又依照传统医学的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理论,治疗该病应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治法[3]。故以血府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药证合拍,同时加川楝子、延胡索增强行气止痛之功,板蓝根清余毒,疗效确切。
[1]石磊.顽固性失眠中医辨治之我见[J].陕西中医,2005,26(4):366.
[2]梅金喜.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16-12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