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外语系,河南 巩义 451200)
面向市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
张伟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外语系,河南 巩义 451200)
面向市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一要转变观念,确定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二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提高翻译人才的质量;三要提升师资水平,注重翻译师资队伍的建设。
翻译教学;市场;复合型应用人才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国是翻译大国,却不是翻译强国。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翻译协会称,目前中国翻译人才缺口大,师资严重匮乏。[1]
可喜的是,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翻译人才的供需矛盾。自2006年起,部分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时隔一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决定设立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首先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试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口笔译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从市场上翻译从业人员的构成来看,本科生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翻译专业的本科教育理应承担翻译人才的主要培养任务。然而,“由于本科翻译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教育部暂未出台统一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翻译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与机制也尚未建立。”[2]
针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面向市场,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的观点,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我国高校以往强调翻译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倾向于培养学术导向型人才。然而,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是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因此,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在翻译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中,应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
翻译专业本科教育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2+1+1”、“3+1”或“4+0”的课程设置模式。“2+1+1”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翻译理论技巧并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之后到社会上进行一年的全职实习,然后再回学校完成一年的学习任务。“3+1”是指三年在校学习加上一年的校外实习。当然,学生实习期间,老师仍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对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并帮助解决。这两种课程设置模式均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翻译能力,故而非常适用于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于少数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高校则可采用“4+0”的课程设置模式,即本科四年期间均在校学习,最后一年主要围绕学生继续深造而设置翻译专题训练与讲座。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必须把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类实用的、真实的任务和需要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而不能始终停留在脱离实际的、以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模式上。”[3]
因此,翻译专业本科教育可以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充当学生的学习顾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并最终帮助学生建立一套符合其学习特点的翻译学习和技巧训练方法。此外,还可利用翻译工作坊等创新型授课手段,即由教师结合教学的需要布置翻译任务,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翻译任务,再由学生自讲自评、集体讨论,教师参评、总结。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课程设置也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4]在我国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比重大大超过汉语语言文学,有些高校的翻译专业甚至从未开设过任何与汉语相关的课程。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振武教授曾指出,我国专业翻译人才的匮乏与国内外语人才母语水平的整体下降及我国母语教育的弱势密切相关。因此,他建议,改善翻译人才紧缺的局面必须从抓好母语教育做起,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于中文的学习更不应忽视。其他有识之士也纷纷呼吁,应将中国本土文化的课程逐步纳入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比如,增添“古汉语选读”、“多文体阅读”、“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高级汉语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必修或选修课。[2]
翻译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然而,虽然我国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真正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翻译教师却严重匮乏。[5]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翻译师资无非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是聘用有实务经验的职业人员从教,二是原来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改行教翻译。”[6]前一种翻译教师的优势是具有丰富的翻译实务经验,但由于未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不了解教学规律,缺乏授课技巧。而改行教翻译的教师虽然具备授课经验,但却缺乏翻译相关理论及职场经验,无法给学生提供真实场景下的专业和职业性指导。
笔者认为,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通过内部挖潜和人才引进两种途径。内部挖潜是指提升现有的翻译教师的水平,对其进行TOT(Training of Trainers)培训。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到国内知名高校参加短训班、博士培养、做高级访问学者,承接社会翻译项目等方式,实现翻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人才引进是指高校要不断引进人才,扩充翻译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于社会上有翻译实践经验但学历不符合要求的人才,校方可以将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或者将其聘任为客座教师,邀请其到校举办定期的翻译讲座或承担翻译实践类课程的授课任务。
实际上,“世界上知名的口译教学机构都采取了校内外组合的师资开放模式。通过引进社会上的职业口译,不仅解决了优秀口译师资不足的问题,还把第一线的口译实战经验带给了校内的口译教师和学生,弥补了传统理论性教学脱离实践、缺乏实用性的缺点,而这正是口译教学所必需的。”[7]口译教学如此,笔译教学亦然。
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蓬勃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国要增进与世界的交往,提升国际地位,翻译的作用不容小觑,优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庄智象指出,传统的纯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8]高等院校的本科翻译专业应该勇敢地把翻译教学请出封闭式的象牙塔,使其与市场面对面,从而为翻译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奠定基础。只有确定正确的、面向市场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受雇佣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增强其在翻译市场上的生存能力,翻译人才也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朱海滔.翻译人才亟待专业化[J].人力资源,2006(7).
[2]洪溪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3]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2008(2).
[4]陈科芳.关于本科翻译专业社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2009(3).
[5]贾岩.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再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6]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2).
[7]徐冰,徐学萍.河北省高校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8]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1).
Market-oriented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es
ZHANG Wei-ho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enggong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 and Law,Gongyi Henan 451200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that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market-oriented translation and it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first,wehave to change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set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secondly,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ourse design in order to improve translating talents;finally,to elevate the teacher‘s quality to build a fine translation teacher staff.
translation teaching;market;multi-skill application talents
H319
A
1673-1395(2011)10-0067-02
2011-08-10
河南省教育厅规划课题([2011]-JKGHAD-0688)
张伟红(1974-),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