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建萍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规划与艺术系,山西 太原 030006)
俗语里的妇女观
双建萍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规划与艺术系,山西 太原 030006)
俗语的形成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有些俗语历史悠久,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保留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俗语中反映的妇女观主要体现在生育观、婚姻观、美丑观、贞洁观、依附观等方面,从中可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的态度。
俗语;文化;妇女观
俗语,又叫 “俗话”,它是 “语”,不是字和词。在 “语”的前面加上个 “俗”字,表明俗语主要是由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并且在民间长久而广泛地口口相传;它所表达的都是群众心里想的、眼里见的、手上做过的、亲身体验的,是人民群众人生经验的结晶。俗语的形成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俗语通常包括谚语 (如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歇后语 (如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和惯用语 (如 “一刀切”、 “定心丸”),主要是谚语。俗语既是一个知识库,还是一个思想库,更是一个宣传教育资料库。所以,老师教导学生,父母教育子女,领导搞宣传教育,往往引用俗语。因此,对俗语的文明价值、知识价值、教育价值不可低估。
“养儿养女防备老”是封建婚姻的直接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却是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观念中,有女无子不算有后,女子从出生之日起便受到歧视。传统观念中,即使生上十个女儿,招上十个女婿,也不过是 “家有万金不富,膝前五子无儿。”这方面的俗语还有:
养儿人家热腾腾,养女人家冷清清。养儿能代老,女婿是门楣。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孝顺闺女哭哀哀,忤逆儿子抬棺材。多福多寿多男子。女孩都是赔钱货。
在封建社会,如果女人不能生子,丈夫便可以理直气壮地休妻,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纳妾。《女儿经》教训妇女 “久不生长,劝夫取妾,妾若生子,你也不绝。”而妾的命运则是 “有子方为妾,无子便是婢。”总之,事宗庙、继后嗣是头等大事,女人在这种传统观念下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机器而已。
与传统生育观针锋相对的是 “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在这种生育观中,妇女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权利。俗语 “女子胜如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传统的 “三女不如一男”生育观的抗争。这方面的俗语有:
多男多累。
养儿靠儿,无儿靠婿。
父母的家当,儿一半,女一半。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
有智妇人,胜过男子。
负义男儿真狗彘,知恩女子胜英雄。
封建婚姻中,女子没有选择配偶的自主权,凭的只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俗语说:“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全凭父母一句话,屎壳郎、癞蛤蟆也得嫁。”在过去的婚姻悲剧中,女人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石头抱着走”。
更为悲惨的是,在买卖婚姻中,女子变成了商品,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婚后备受歧视、虐待。且听下面这些俗语:
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公婆夫婿掌生死,心高气傲哪里使!
三年不知公婆意,十年摸不着丈夫心。
而对受到虐待的女子,传统的俗语则加以劝慰:“挨打受骂休烦恼,受些气儿灾祸少。”
在这样的婚姻中,当然没有任何爱情可言,女子一旦人老珠黄,便常遭到遗弃。俗话说:
财尽不交,色尽不妻。
老婆是洗脚水,倒了一盆,又来一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而父母对嫁出去的女儿的态度更让人寒心,如有的俗语说:
嫁了女儿卖了牛。
姑娘送出门,不关娘家事。
嫁出去的女,泼出门的水。
但是,在不平等的封建婚姻观下,也能听到渴望夫妻平等、恩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声。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俗语大多反映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婚姻观,如 “家贫思妻贤”、“累死十个庄稼汉,也抵不上一个精明媳妇”,饱含对妻子的感激、尊重;“不是姻缘莫强求”和 “宁嫁好汉拉马坠镫,不跟歹汉子当祖宗”,则表达了人们对婚姻自主、自由的美好愿望及妇女对幸福婚姻的清醒认识。这方面的俗语有: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强迫不成买卖,强求不成夫妻。
要暖粗布衣,要好自小妻。
会嫁的嫁对头,不会嫁的嫁门楼。
休嫌官不要,贫贱夫妻直到老。
富人妻,墙上皮,掉了一层再和泥。
穷人妻,心肝肺,一时一刻不能离。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迫以色事人,容貌丑陋的自然得不到尊重,如俗语中就有 “女为悦己者容”、“自古英雄爱美人”等说法。但是,俗语中更多的却是 “红颜薄命”、“丑妇是宝”的观念。如:
丑妇家中宝,美貌惹烦恼。
闲官清,丑妇贞。
美女家生哨 (哨:不好,不正,即祸端)。
美女累其夫。
吃饭少一口,睡觉不蒙首;老婆长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
仔细分析这些俗语便不难看出,并不是人们真正视丑妇为宝,以丑为荣,这里似乎既有 “酸葡萄”心理作祟,更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在那种畸形的情爱世界里,娶个丑妇,“安全系数”自然大多了。
传统观念中,男人即使在外寻花问柳,也算不上多大的羞耻,“英雄难过美人关”、“哪个耗子不偷油,哪个猫儿不吃腥”,这些俗语都在为男人开脱,但对妇女却提出了 “从一而终”的严格要求,这方面的俗语如:
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夫。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贞妇白头失节,一生清苦俱非。
孀妇失节,不如老妓从良。
在封建社会,不仅妻子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就连没过门的女子也要为死去的未婚夫守寡。女人要用一生的幸福乃至生命来换取贞操,在男人们的赞扬声守节,这是何等悲惨,又是何等愚昧!
但是,在贞洁观的绝对统治下,我们仍能听到微弱的反抗的呼声,如 “先嫁由爹娘,后嫁由自身”,鼓励守寡妇女勇敢追求自身的幸福。而这类俗语中更多的是对女子守寡之苦的悲叹:
孤孀容易做,难得四十五岁过。
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
三九天里冰,寡妇老婆心。
这些看似平淡的悲叹中包含了多少妇女对封建贞洁观的血泪控诉!
汤雪珍女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女子,自轻自贱,放弃天职,甘为他人残酷,故慢慢地在天演淘汰中渐渐地变成劣种人品……故我们女子数千年来昏昏沉沉,落在女狱里边,竟失却本来的性质。”[1](P227)传统观念以 “男强女弱”为贵,如俗语说: “生男如狼,犹恐如羊;生女如鼠,犹恐如虎。”女子从小就被要求柔弱、温顺,受着顺从父权、夫权的教育:“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传统观念不要求妇女有才智,也不允许女子发挥自己的才能。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 “男强女弱”的心理定势,造成了妇女的自卑感和依赖感很强,甚至把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丈夫身上,这方面的俗语如:
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马是男人的翅膀,男人是女人的翅膀。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
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下,妇女不可能进入社会,只能守在家里,男外女内,男耕女织,是传统的社会分工。
要靠家中妻,先看丈夫衣。
男子汉外面走,妻荣于室。
男当家,女插花。
女子足不出户,被剥夺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又无经济来源,只能事夫养子,因而也就摆脱不了一生从人、依赖于人的命运。“为人莫作妇人身,一生苦乐由他人!”这句俗语可以说是旧时代妇女的悲叹,也是她们命运的真实写照。没有独立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应有的尊重。这方面的俗语有: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女人舌头上没骨头。
槽边牲口枕边妻。
大丈夫男子汉,终不听妇人言。
但是,在封建的依附观下,也有如俗语所说的“不戴头巾男子汉”,她们自立自强,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如俗语中 “有智妇人,胜过男子”、“累死十个庄稼汉,也抵不上一个精明媳妇”、“表壮不如里壮,妻若贤夫少灾殃”,等等,都是人们对 “有智妇人”的褒扬之辞。由此可见,妇女只有自立自强,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从以上五种俗语中反映的妇女观可以看出,千百年来汉民族的妇女观既有封建的传统思想,也有对这种封建传统思想的针锋相对的抗争,只是后者在旧时代显得较为微弱。新中国成立后,“男女都一样”的时代真正到来,妇女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新的价值观得到了充分肯定。这种观念在新产生的俗语中得到了印证:
女儿是娘的挂心钩。
女儿大了不由娘。
娶老婆是接财神。
妇女能顶半边天。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男尊女卑”、 “男强女弱”的陈旧观念并没有彻底消除,传统观念对女性自身的心理仍有一定的影响。自我意识的确立是“自由的首要条件”。[2](P35)新时代的广大妇女必须破除传统文化中的偏见,变自卑为自信,变依附为自主,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妇女的彻底解放才能变为现实。
[1]汤雪珍.女界革命[A].中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资料(1840~1918)[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H136.4
A
1673-1395(2011)10-0057-03
2011-06-20
双建萍(1977—),女,山西交城人,讲师,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