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敏
(1.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刘晓敏1,2
(1.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母机,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现实总观和基本理论论证,倡导在教师教育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必要的教师教育路径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形式是渗透教学,以多种方式整合和一般教学相整合。这一教育形式的前景是克服教师个人素质和外部环境双重阻力,使之成为媒介生活反思本身。
教师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新人文教育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而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在欧洲一般称为Media Education(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多称为 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在我国港台和日本则称为“媒体识读”[1]。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是指导人们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们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教育,要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各种媒介的性质和功能;二是批判性教育,要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等;三是评价教育,提高受众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和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为个人和社会服务[2]。
教师教育路径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经由教师教育实现的间接的媒介素养教育,它是某种意义的人文教育而非知识技术教育。由于这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教育的效果,着力点或有更多作为之处在教师教育,而最后的归宿是学生的媒介素养发展,所以我们称之为“教师教育路径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就,媒介素养在新技术媒体时代成为颇受重视的一种公民素养。然而媒介素养课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多同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样,以一种专门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带有一种无奈的附加性。当今社会,媒介、消费与情爱是影响中小学生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同消费和情感教育一样只有实现全学科的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本文将对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前景进行论证。
媒介素养教育要通过教师教育来进行有下列理由。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素养、文化素养,而且是一种生活素养、品德素养,乃至于公民素养、人文素养。后者要通过一般的教学而非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来形成。这两种教育形式互相调剂互为补充。通过教师教育进行间接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然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为全面的文化素养(包括媒介素养),教师应该是终身的学习者与反思者,乃至于公共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改革家[3]。
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青少年和大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探讨依然是比重较大的一块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的内容,在基本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相关内容,指导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新媒体的特性,尤其是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良莠信息充斥在学生的周围,网络、手机等传播渠道多样,引导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媒介信息,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合理地发布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和当今世界上提倡通识教育和全民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4]。
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施者,这决定了教师素养除了要具备传统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具备媒介素养。教师具有媒介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媒体,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对媒体施加影响,才有可能把批判媒体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另外,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主动运用媒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必须具备运用媒体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学会选择媒体技术并且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整合技术,特别要具有能明确分析媒介信息传播者本人的思想,对某些特定的媒介信息有一定的反思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具备媒体技术的基本运用能力以及媒体技术的整合能力,即指对各种媒体,尤其是对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和操作能力。这是对教师媒体素养的基本要求。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是指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教学媒体选择能力是指每种媒体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特性,教师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选择合适、够用的媒体。媒体的整合能力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教师不但需要会使用媒体和选择媒体,还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合理地运用媒体,发挥媒体真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能够在搜罗所需的教学信息过程中运用自身的批判知识批判地阅读、听和观察所收集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语境的解释、意义的澄清、论证的分析、综合性考虑后将全面评估结论批判地表达给自己的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宗旨的教育,教师应该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只有能够善于批判、反思,才能培养出敢于反思现状、挑战世俗权威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媒介信息进行反思、批判,然后把这种信息传播给学生,同时也把自己的批判分析观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正确选择、理解、分析媒介,并独立形成自己的见解,即对媒介信息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并能进行反思和批判,逐渐形成素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迅猛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更新的加速、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以及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在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此一来,原有的师范教育已无力完成这一较高要求的使命。于是,一些发达国家师范教育领域出现了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并举、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综合大学也培养培训教师等改革。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媒介;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也主要是通过媒介。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力量,传播知识,也主要通过媒介。在学校教学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媒体来进行教学,但是教师仅仅把媒体看做一种装饰,只是作为一种进行知识传递的辅助手段。由于教师对待媒介有很多不正确的观念,要对教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在教师教育中开设必修的媒介素养课程,使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得以实施。因此,通过教师教育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
英国电影研究院、加拿大媒介教育协会和各省的媒介识读协会、美国媒介行为研究中心、美国媒介识读中心、澳大利亚媒介教育协会(ATOM)等研究机构不仅对教师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也通过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本国媒介教育的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美国为例,教师的在职和职前培训项目已经尝试着将媒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师培训通常由各种团体提供,如纽约教育电视中心,旧金山媒介教育策略机构,洛杉机媒介与价值中心,国家英语教师委员会及其他机构[5]。
新世纪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将更进一层。教师需要能够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需求有充分的理解,他们要更频繁地参与社会活动。新世纪的教师教育应该有如下变化:从培养某种高级“技术员”,到培养自主的探究者和改革家,从国家的雇佣者到自我实现的建构者。在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新型教师教育培养的专家教师对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与体制的反思,会使他们重视媒介素养,其思路是“我需要”实施这种教育,不管学校教学计划中是否有相关的要求。新型的教师教育将教学界定为特殊的交往活动,它会更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情感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国家与社会的要求。学生的价值追求问题在媒介、消费、情感领域有突出的体现,新型教师教育所倡导的关怀教育将会使教育的触角更多地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与人生整体中去。教师教育路径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型教师教育和教师的自我需求。
教师教育形态的媒介素养教育或经由各具体学科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其样貌以及作用于学生的具体机制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前者表现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以及反思等各个方面。后者表现为不同的信息整合与传播特点。
显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螺旋课程、交叉课程与整合课程等形态存在[6],其多少受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教师教育的制约。隐性课程是一种非学术知识、无计划学习,作为环境或情境多是背景性的,隐性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媒体以及私人媒体的使用及其暗含的观念态度上,体现在教师对学科内容进行解释的网络传媒信息借用中,也体现在师生课堂交往非教育教学规定的相关内容呈现中。一般教学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隐性内容也有相当比例。
这种教育的目标多是教师的个人目标或者是教学方法手段中表现出的目标。内容上偏重德育和人文教育,主要分布在语文、历史、外语、政治、艺术以及大学的教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艺学类学科中。其形式上要比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广泛得多,包括媒体信息的解释、信息媒介的使用、媒介环境的适应等所有相关领域,包括种族与性别等歧视、媒体暴力、政治与广告、娱乐文化与休闲、媒介与生活日用及消费、自我身体形象美化等各种议题。方法上从保护主义、批判理论的,到传路分析、解密模式、价值澄清的,意义解码和文化研究的,受教师教育经验和具体教育情境决定。在评价上,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融合在一般教育的目标中的,比如整体的个人生活营造能力的考察,就包括媒介生活的合理安排方面,后者只是一种抽象能力评价的具体载体。教学反思方面,媒介素养会被作为素养之一纳入学生的素质规划。相对于专门素质的培养,其好处是能够促进素质间的彼此迁移。
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将教师作为各种教育的“整合器”的一种做法。实践证明,各种德育或人文教育形式各自为政的直接施与学生并非是一种经济的明智的行为。一般学科的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意识的,但却在知识观念上过于欠缺。
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传播上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专门课程如师范院校设置的一些时代性的媒介课程或职后培训的讲座课程,经由学科教师到达学生那里,这种传播是线性的。社会学习、同事间与师生间的影响经由教师到学生是非线性的传播,其特点是经验无组织、认识不系统,但却包含很多情意与实践因素。教师教育使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个人见解。这些知识和见解直接渗透在教师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由于媒介是环境性的,或者说媒介就是生活手段,这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相契合。所以这种渗透方式实施的媒介素养教育是自然的和易于出效果的。
一般学科教师同公益组织、媒体人、媒介素养专任教师一样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者是时代趋势,不管它采取何种形式开展教育。国内外的媒介教育实践都显示,一般学科教师实施这一教育有其他教育主体无法相比的优势。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可能性与发展阻力障碍分析如下。
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广阔的前途。实施此类课程,以导引和激发后续学习为主,将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与思考生活化。基本知识的传达和基本文献的介绍,精深理论的学习反而会有透支兴趣和意义度的可能。事实证明,教师教育的生动内容会对教师后来的关注点或发展方向有某种限定作用。媒介素养课程以其时代性、问题性对不同教师都有着自然的吸引力。
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变化是,自我教育将成为主要形式。教师教育最典型的特点是其自反性,所以对未来教师来说,教学相长和内在谐一性是必然要求。媒介素养教育的泛化(对主观传媒的行政干部的教育)[7]显示出传播学和教育学的内爆,出于共同的对人类至善的追求,学科实践会模糊学科理论界限。同理,未来的教师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会打破对“专业”的迷信自主实用地学习和科学施教。谐一性是教师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需求。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质追求我认为不过是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目的本身[8]。人是媒介的使用者,他尽管会被媒介信息所激发,但并非无意志地在情感和认知上被媒介任意驱动。
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受教师本身大众性的制约。媒介素养教育在无效或不当的情况下反而会加重技术迷恋。主体由于贪图快感而被媒介及其负载信息征用,其普遍程度到了无法挽回的程度。教师本人既是那个教师教育无法唤回的被征用者对生活不建设和不批判,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内容行政审查制度与教学方法革新。并非任何知识都可以被传授,甚至经由大众媒体如电视与网络都能默会的媒体本性也很少在一般教学中被揭示,这些禁忌性的知识多通过社会教育、非常规教学内容和隐性课程来获得。内容决定方法,传统的灌输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媒介素养教学的效果。媒介素养需要习行,典型的CML课程模式[9]如知晓—分析—反思—行动的四步循环即需要教师改造传统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环境支持的缺乏。如果不把媒介生活认同为日常生活本身,并且是同工作学习生活同样值得反思的生活部分,媒介素养教育就需要一种支持环境。教师需要其他工作者给他提供力量,如果他本人不具有结构化的能力。除了传媒人和相关学者专家,学校缺乏自己的可持续扶持力量,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往往只是“心血来潮”。个人的建议是,学校应该设置满足教师日常需求的学术信息代理[10]。最终的方式则是培养自己的各有专攻和有效互动的专家型教师。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在得到优化的形式下,它能够激发教师的施教热情,一举多得地解决若干问题,如学习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等。它可以成为教育变革或社会变革的一个发端,尽管有很多的阻力,但是在一种历史趋势下我们应该做出自己正确的主体选择。教师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和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教育如消费教育和情感教育共同进行,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对这些时代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行动将对学生乃至社会有很大的益处,也希望教师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做出共同努力。
[1]李霞,徐睿.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媒介素养 ,2008(5) :12.
[2]张玲,徐雯.媒介素养教育初识[J].媒介研究,2004(3):83.
[3][美]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序言.
[4]魏佳.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J].现代传播 ,2010(6) :156.
[5]秦佳悦,陈卫东.高校教师媒介批判能力与教学运用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45.
[6]沈莉.世界媒介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运城学院学报,2006(3):96.
[7]樊亚平.避免媒介素养教育的泛化[J].当代传播,2006(4):62-64.
[8]李凡卓,班建武.论阅听人假设与西方媒介素养范式的变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7):15-19.
[9]张梅.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转变与实践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04-107.
[10]赵光磊.视觉文化教育研究——后现代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9.
An Analysis of Media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L IU Xiao-min1,2
(1.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2.Jil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ormal College,Changchun 130052,China)
Teacher education is the essential of the w hole education work w hich is through the total view and basic theoretical arguments to advocatemedia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necessary path of teachers education onmedia education is penetration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in many ways and general education.The p rospect of this form is to overcome the double resistance in personal qualit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in order to make it reflect itself inmedia life.
Teacher Education;Media Education;New Humanistic Education
G65
A
]1001-6201(2011)04-0207-04
2011-01-13
刘晓敏(1975-),女,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何宏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