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萨基短篇小说《非法闯入》的多重象征意象

2011-03-31 22:53李利红
关键词:山毛榉狼群仇恨

李利红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解读萨基短篇小说《非法闯入》的多重象征意象

李利红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非法闯入》是英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萨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散发着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该小说中具有浓厚象征色彩的林地、倾倒的山毛榉,狼群和“闯入者”等这些个体象征物所散发出的多重意象的分析,揭示了该小说深刻的哲理内涵和艺术韵味。小说中多重象征所揭示的多重矛盾所蕴含的启示对个体的人的成长和全人类的发展均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萨基;《非法闯入》;象征主义;多重象征指涉

一、萨基和他的《非法闯入》

萨基(Saki,1870―1916)是英国小说家赫克托·休·芒罗(Hector Hugh Munro)的笔名,虽然他的短篇小说《敞开的落地窗》早已被国内多部教材选入,可是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这个名字可能还比较陌生。其作品多以20世纪初英国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有闲无聊人的生活为题材,机智、俏皮、辛辣、奇特的笔锋充满了对上层社会的陈腐庸俗与愚蠢浅陋的无情嘲弄,故大多散发出社会讽刺和政治讽刺的味道。作为一位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喜欢采用传统的文学模式进行创作:故事构思巧妙,结构严密、笔调辛辣、对话机智、多警策之言,故事结局往往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点明主题。

评论界普遍认为,萨基的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与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1862--1910)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擅长制造出人意料的结局。美国著名学者弗兰克·N·麦吉尔是这样评价萨基的:将他的作品与杰克·伦敦的相比(会)更具意义,两人都把生活看成是与无法克服的不利因素的一场战斗。两人都用狼或者别的动物来比拟世界上的现象,由于无法琢磨的原因,这些现象毫无改变地一直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危害。伦敦的人物仅由于体壮有力而生存一时,最终仍不免倒在更强大的力量之下。[1](P4991-4992)而萨基笔下人物的防卫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蓄发,是智能和想象的力量。

《非法闯入》(又译《闯入者》)是萨基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创作的。他用第三人称的冷峻视角讲述了一个残酷而发人深思的寓言式故事,虽然他坚持沿用自己擅长的嘲讽手段,但是这部作品的结局很难让读者真正地笑出来。两位主人公乌尔里希和格奥尔格从小就继承了两个家族之间由于一片林地的所有权而埋下的世仇,在他们成为各自家族的首领后,这种仇恨更是升级成了不可理喻的个人仇恨。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景正是这片有争议的林子。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两人都怀着仇恨去林子里狩猎,心底里实际上是期望能够遇见仇人,像对待猎物(game)一样致对方于死地。不幸的事情就发生在他们想采取行动的那一刹那。一棵巨大的山毛榉倾倒下来,将两个死敌重重地压在近在咫尺、却又无法够到彼此的距离内,两人先是诅咒这是对对方的报应,但就在最终两个人决定握手言和、齐呼救援时,一群狼却应声而来。小说渗透着明显的象征主义痕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有着明显象征意义的象征物来进行讨论,旨在挖掘出小说所暗含的深刻寓意及现实意义。

二、象征主义

象征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学现象。作为文学源头的神话实际上是人类象征创造的母体,文学象征在这里诞生和成长。具有象征性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的每个发展阶段都能看到。浪漫主义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对于这个文学技巧更加青睐。以至于人们把浪漫主义后期和现代主义之间的这种文学倾向称为象征主义。当代作家们依然在使用这这个古老而又焕发新意的文学创作手法。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的一种持续不断的现象。象征是用一个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过其自身含义的大事物,这里的事物还包括情感和观念。“检验一个象征创造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其中有无小事物和大事物的对等统一,具体物象与抽象情思的共鸣,也不仅要看是否有对意象意蕴的开拓,主要还要看这种创造是否诱发读者去探索超越形象本身的意蕴的功能。”[2](P4)所以说,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仅是指读者能够看出作者通过各种意象透射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思想,还需要读者充分利用作品中的象征物,充分发挥主观创造力,让文本实现“增值”。

整体看来《闯入者》透射出两个整体象征意象:首先从生态文学的角度来看,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自然环境,把两个主人公对于一小片林地的争执放到生态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人类行为。从这个整体象征来看,由于人类想把本来属于自然界的东西强行纳为己有,这种占有欲驱使着小说的两位主人公把对方当作猎物来猎杀——人堕落成了没有理智的野兽,和山林中的狼同属一类,他们自然就要接受生态世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另一个整体象征则表现在小说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明显的类比关系。萨基是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创作了这部作品。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恰好是在战争初期参战国所在的地区——喀尔巴阡山脉地区。作者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来展开故事并非偶然。他大部分作品的背景都是在他熟悉的是英国和缅甸,只有这次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闯入者》更像是一则寓言:它告诫人们,任何的矛盾和仇恨的渊源本身并无任何意义,矛盾的双方或多方只有早日握手言和、同心协力,才能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恶化。若等到真正的灾难降临时才去悔悟,可能会于事无补或付出惨痛的代价。

萨基巧妙的构思和对文学技巧的娴熟应用,使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主题成功地并入小说中,更高超之处在于能够让每个象征物同时指涉到两层或者更多层的所指,如文所下。

三、林地的象征

作者用大量篇幅来描写那个冬夜的天气和林子里面的环境,以实现他们对于整个故事的烘托作用。林地在这部小说中有着双重象征作用。首先它代表矛盾的根源。正是这块林地的所有权让两个家族的三代人结成世仇,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所有者,都把对方看作是“闯入者”。而这块象征着矛盾根源的林地实际上对矛盾的任何一方来说都几乎毫无使用价值。正如乌尔里希所承认的:“这块林地没有什么起眼的猎物值得来打猎,他家其它的林地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猎物丰富。”[3](P437)对这两个家族而言,成为这块地的所有者,相当于获得了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物件。尽管如此,两个主人公从小就被疯狂的仇恨所驱使着,像傻瓜一样争夺着这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

故林地的所有权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矛盾起源。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枪杀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奥地利6年前吞并了萨拉热窝,当时17岁的普林西普只是个中学生:“对奥地利残酷统治的不满、斐迪南大公的挑衅、想当民族英雄的欲望,这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普林西普点燃了这根导火索。”[4](P109-111)如果该青年能够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第一次大战的可能并非顷刻触发,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像萨基一样的无辜者卷入这场战争。萨基暗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个导火索是奥匈开始吞并塞尔维亚的土地,而塞尔维亚主张对领土的所有权和自治权,就如同这部小说中两个家族对于那块林地的所有权的争执。乌尔里希的祖父通过法院判决的方式从格奥尔格先辈的手里抢走了后者这块非法所得的林地。矛盾的渊源对于双方来说,可能并不具备重要的实用意义,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火芯,却在狭隘、自私和愚蠢这些助燃剂的作用下迅速燃起,最终酿成了上千万人的死亡。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矛盾对于几十个国家的上千万条生命来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回头再看看如今世界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很多矛盾有几桩不是源自于芝麻般大小的偶然事件,可是正是人类虚伪的荣誉感或说虚荣心驱使着他们将仇恨升级,甚至恶化到用战争来解决。

此外,林地还象征着非人的生态世界——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界。小说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自然界强大的力量和林子里茂盛的植被。通过这些描写渲染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氛围:自然才是林子真正的主人,它不来不属于任何人,它是给所有物种共享的。可是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却要把它占为己有。乌尔里希虽然通过法院的判决,获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可是法院的判决在自然界面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林子本来就不该由人来判决其归属。虽然人类的法规在形式上可以让某个人把某块土归置于名下,可是这种违背生态规律的行为最终只能给其占有者带来灾难。地球本来是所有人类共有的,可是人类把它分为不同版块的国家,这种行为和主人公把林地当作私有财产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表面看来,林地主人是林地的所有者,但正因所有权的错置才使得林地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其他物种,由人来拥有它等于上面的动物和植物按照人的意愿摆布,这种行为违背了生态世界的运行规律,难怪与其它地方相比这块林地更贫瘠,因为任何圈地为王的行为最终都要受到土地真正的所有者——自然母亲的报复。

四、倾倒的山毛榉的象征

萨基是这样来描写两位主人公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就在他们犹豫着该不该采取行动(报复对方、打死对方)的时候,大自然却先发制人,以其自身的暴行将他们俩一举击溃。随着一阵暴风雪猛烈的狂吼,接着就听到他们头顶咔嚓的断裂声,还没等他们跳到一边,倾倒的山毛榉伴随着轰隆一声响把他们俩压在了底下。”[5](P438)当他们被压在下面无法动弹的时候,他们先是咀咒和滥骂,接着逐渐地恢复理智,最后两个人化解了世仇,对两个生命危在旦夕的人来讲,“仇恨彼此”是傻子的行为。

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山毛榉首先象征着无情的自然力量,或者说它是自然力量的执行者。仇恨让两个人目空一切,愚蠢的仇恨冲昏了他们的大脑,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最强大的、可以决定任何东西、甚至人的生死的力量。大自然通过这颗倾倒的大树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位比他们更强大的力量存在着,相比较于强大的大自然,人类是弱者,人的命运随时随地都掌握在自然手里,侵犯自然对自然无礼必然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山毛榉在北欧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树木。对于生活在那个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它是一种实用性强、又象征着强大自然力量的植物;山毛榉“beech”是英语单词书“book”的词源,因为在没有纸张的前提下,人们把文字刻在它的树皮上,由此可见它又代表着知识;在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山毛榉》中,山毛榉的实用意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都尽展无疑。[5](P287-288)这首诗歌也再次验证了山毛榉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内涵:它是人类活动和原始自然的分界物。

此外,山毛榉的倒塌象征着人类面临的一次次巨大灾难。个人之间、国家之间免不了会产生矛盾和争议,倾倒的山毛榉也提示了人类在大灾大难降临后应该如何看待往昔的矛盾和争议。灾难之初,矛盾双方可能会觉得“对方遭到了应得的报应”,可是当他们撇弃仇恨恢复理智后就会发现,往昔结下的那些仇恨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数小时前的诅咒是何等的无意义,灾难会让任何一方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灾难面前,唯有化解矛盾,齐心协力来想办法走出困境才是最重要的。由此不难看出,无论多大多深的、即便是当事人在平日里觉得无法调和的仇恨,在灾难这个试金石面前,都会迎而化解。但是,人类千万不要等到那一刻才醒悟过来,否则就会像小说结局所暗示的,为时太晚了!

五、狼群的象征

小说是结尾是属于典型的意外结局,这也是萨基创作的惯用手法。如果这部小说是一部简单的寓言式小说,那么作者只需在两个主人公握手言和后安排一段描写他们被仆人们解救回家、从此两家世代友好的结尾就可以了。可是萨基却出奇意外地让狼群而并非是解救者赶往他们的呼救现场,可以说这正体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情,那些美好的结局往往是人类美好的愿望而已。狼群是生态世界的成员之一,在生态世界优胜劣汰的法则下,每个物种都有同等的生存权利。狼群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他们才是林地的主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可以把林子里的任何物种作为自己的猎物。

其次,对小说中的相互仇恨的矛盾双方或说人类而言,狼群的出现象征着更大灾难的到来和考验。这层象征表明,任何的仇恨对矛盾双方都没有任何的好处,唯有早点化解它,才能携手面对不可预期的各种灾难。在灾难面前,团结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作者没有直截了当地写出他们被狼群吃掉,这意味着并不是生存下来的希望一点都没有,或许依靠他们的团结,依靠他们的智慧和他们手头的枪,他们会幸存下来。这要比握手言和后转身回家的结局更具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

当然,狼群也是毁灭力量的象征。狼群的出现意味着他们两人生存下来的希望非常渺茫。临死前乌尔里希和格奥尔格终于醒悟过来了,可以安心的死去了。他们把自己从受仇恨扭曲的自我当中解脱出来,恢复了作为一个人的本我状态。可是,他们的悔悟显然有些太晚了。如果他们不在口舌之战上耗费那么长时间,能够早点醒悟过来,狼群则不一定会出现。从此角度来看,此小说亦是一部寓言,它不仅告诫人们应该怀着一颗宽容大度的心,不要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被物质利益所驱使;而且还告诫人们:任何矛盾和仇恨实际上都没有意义,应尽早解决,如果让其持续发展下去,最终只能导致走向毁灭,后悔亦晚。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例,如果普林西普能及时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民族仇恨,他就不会给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和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假使他后来后悔了,但也已经太晚了。以此推及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间、种族间各类大大小小的矛盾,如果不及早想办法解决,可能会导致人类意想不到的后果。

六、“闯入者”的象征

《闯入者》这个标题对于这篇小说来说无疑是贴切而无可挑剔的,没有哪个标题能比它更好地概括小说的内容。首先,“闯入者”象征的是人类,本来任何的土地资源都应该是所有物种共同享有的,可是人类坚持要把它圈为己有,这就不可避免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物种带来危害。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都是“闯入者”,大自然对于它的“闯入者”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消灭他们。

对乌尔里希而言,“闯入者”就是格奥尔格,因为法院已经把这块林地判给他,格奥尔格来到这块林地就是“闯入者”;而对于格奥尔格而言,他的祖先告诉他那块土地的所有者应该是他家的,所以他继承先辈的遗嘱,继续讨回对林地的所有权,在他看来,乌尔里希的祖先靠权势让法院做了不公平的判决,所以乌尔里希及其家族才是“闯入者”。这块林地本身对于两位主人公来说,都是“闯入者”。它在两人年幼时就闯入了两人的生活,致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灵都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在经过艰苦的内心斗争和身体重伤的代价下,终于把这个没有意义的“闯入者”赶出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恢复了理智,恢复了人性善的原本状态。

对于两个主人公来说,狼群又充当了闯入者的角色,因为他们在化解世仇后,觉得应该一起共享这块土地上的共有资源,一起打猎,可是狼群来到了他们的地盘,不仅成了这里的统治者,还要毁灭他们。最大的闯入者莫过于那棵具有象征意义的山毛榉,正是它的突然闯入才使得两人认识到了他们多年来愚蠢的世仇,也正是它的及时闯入才避免了两人之间的屠杀,山毛榉的“闯入”让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闯入者”还指具有兽性欲望的两位主人公。乌尔里希把格奥尔格当作猎物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让他从人沦落为野兽。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指出格奥尔格也有同样的欲望,但是通过整篇小说可以做出这个类推。这两位带着兽性的主人公对于整个生态世界来说是“闯入者”,人非人,兽非兽。自然界通过适者生存的法则决定他们的命运,最终的结果是他们被更具有毁灭力量的狼所吃掉。这一系列的“闯入者”象征意象都在揭示相同的内容:生态界的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领地和禁地,都要严格地遵守自己的规则,一旦参与了“闯入者”的行为,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当然,倾倒的山毛榉这个“闯入者”的象征则略有不同,它暗示有些矛盾可能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才可能解决,然而,第三方的介入是需要代价的,不管能否承受的起这种代价,人类势必要接受这种后果。美国著名的环境科学家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在其专著《与地球和谐相处》中指出:我们的生存既有赖于结束人类与自然的战争,也有赖于结束我们人类之间的战争。[6](P101)

七、结语

小说通过以上几个明显的细节象征成功地建构出小说所要表达的整体象征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些矛盾,人类一定要尽早重视且要尽早解决,否则,这些矛盾可能会恶化到无法掌控的地步,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到那个时候再悔过可能于事无补。唯有提早反省自身和自我批评,才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当今社会,我们正处在一个人与人、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非人生态世界的矛盾摩擦不断加剧的时代,小说对于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小说《闯入者》的启示无论对于个体的人的成长,还是全人类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美〕麦吉尔.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小说卷中)[M].王志远,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

[2]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刘英,张建萍.英国短篇小说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美〕悉·布·费.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下)[M].于照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王宁.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诗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6]覃新菊.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李利红(1975-),女,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山毛榉狼群仇恨
美国仇恨犯罪数量创新高
俄罗斯山毛榉M3防空导弹系统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母性的力量
主动出击
山毛榉树
德国老人 用40年融入狼群
别用你的爱,去喂大了仇恨
南极假山毛榉研究和应用介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