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芳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金华321004)
学术研究视野中的报刊开发利用
——以《申报》的学术资源开发为中心
杨云芳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金华321004)
中国近现代报刊蕴含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它对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极具史料文献价值。近年来,报刊研究已在社科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且呈现出日益上升的势头。因此,必须重视报刊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产生应有的效益。
学术研究;报刊资源;《申报》;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报刊的原始资料价值日益显示。中国近现代报刊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忠实见证。这些报刊不仅种类数量繁多,而且版面信息量大,承载着政治、思想、外交、文化、文学、军事、法律、经济、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研究信息,堪称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宝库之一。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利用报刊提供的珍贵史料,已然是深化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报刊也成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探讨近现代报刊资源的开发利用,便成为很有意义的话题。本文以《申报》的开发利用为中心,探讨这一话题,旨在提请学界对报刊研究的关注,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方法。
我国的报刊发展历史虽不及西方古老,但也颇有渊源。早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近代中国就出现了创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在1895-1898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所创办的报刊在50种左右。全国各地出版发行的报刊则达74种[1]29。紧接着,在清末推行预备立宪新政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高涨的20世纪初,再次出现近现代中国人办报的高潮。“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陡增至近500种”[2]676。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报刊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现有资料表明,仅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所领导和支持的政府机关与团体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革命报刊至少有4 505种。其中按历史时期分:中国共产党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报刊322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884种;抗日战争时期1 579种;解放战争时期1 710种[3]。各省市的地方报刊,目前尚无法尽知;至于国民党官方报刊、社会民间力量所办的中立性报刊、外国在华力量创办的报刊等,更是多得无可计数。
中国近现代报刊独具学术价值,是在于它的厚重历史感和广泛的信息承载量。在近现代中国众多的报刊中,存在时间短者固然很多,但报龄长者也不少。报龄超过50年者有《申报》、《华字日报》、《中外新报》、《循环日报》、《新闻报》等;出版40年以上有《大公报》、《东方杂志》、《南洋总汇报》、《时事新报》等。有些报刊虽报龄不长,但知名度和影响却颇大,如《苏报》、《民报》、《新民丛报》、《向导》、《民国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等。这些报刊是当时输入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国人了解天下大事、观察时代风云变幻的重要窗口。报刊的信息具有广泛性,世界上的任何事,大至国家盛衰,经济升降,小至衣食之微,起居之末,均有报道,有所评价;报刊的信息也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性,它要努力把握时代的真相,迅速反映当时的重大事件,揭示出一个时代的基本面貌,这为后人认识那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今天无论哪个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可以从报刊中寻觅历史发展的踪迹,找到与科研命题相关的有用材料,特别是那些有厚重历史感的报刊。《申报》即是其一。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它自1872年4月30日创办,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历时78年之久,历经清朝同治、光绪、宣统三个朝代,横跨近代、现代两个时期,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在我国又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其后又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这些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申报》都有翔实报道,这是我国近现代任何一种报刊都无可比拟的。
首先是丰富的史料价值。《申报》创刊号的“本馆告白”表示,该报要“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因此,凡是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财政、金融、贸易、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体育、文化以及社会纠纷、生活习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这为我们全面认识当时社会时代征象,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最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对重大历史活动、历史事件的报道。报纸的新闻性体现在提供信息的即时性,它不是在一个运动过程终结之后才向读者报道,它总是同运动一同生长,伴随着运动的进程反映运动,连续不断地反映运动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是学术理论价值。《申报》的办报宗旨是新闻与言论并重,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之外,还发表著名人士的文章、宣言,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文艺副刊”、“科学周刊”、“医学周刊”、“电影专刊”、“通俗讲座”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等,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方面问题的专题研讨。其发表的言论和理论研究文字,尽管留下了当时时代的烙印,但许多至今仍不失理论参考价值。如法律方面,清末四大案件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申报》连续报道三年,并配发大量评论,总计发文60余篇,所以有学者称,《申报》的舆论监督对案件的审理有关键作用。
再次是报刊发展史独具的意义。《申报》在长达78年的历史进程中,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它一直秉承记录历史、服务社会的精神,走着向上的路径,但也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动荡而变迁、浮沉:
由于中国近现代报刊保留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它在中国近现代各学科、各领域科学研究中势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报刊研究已在社科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且呈现出日益上升的势头。这从下述几点可以得到显著印证。
一是大力发掘、准确利用各类报刊资料,使学术文献的编纂日臻完善。如国内已出版的孙中山文集及年谱长编等,都从近现代报刊上发掘和增补了大量的新史料。仅《孙中山全集》第5卷,就从《民国日报》、《中央党务周刊》、《时报》、《羊城报》及《益世报》等20多种报刊上增补了537篇史料。由于孙中山活动的范围广,交游国内外人士多,有关他的文献资料散落在海内外者不下数十万件,故《孙中山全集》的收入难免会有所遗漏。有人指出:仅在1912年的《申报》和《大公报》上,就发现有“全集”未收入的“佚文38篇”,“异文30篇”,合计68篇[5]。因此遂有《孙中山集外集》及《孙中山集外集补编》的先后问世。这两书的新史料几乎有过半是从报刊上收集来的,包括论著、演说、文电、文告、规章、杂著等类项。这些报刊上的新史料,对深化孙中山研究的作用很大。1924-1925年部分,就从《申报》、《民国日报》、《晨报》、《顺天日报》等20几种报刊上,采撷了815条新史料,并运用它们来叙述谱主在国共合作实现后的思想活动和战斗历程[1]33。
二是报刊研究在国家级社科课题的申报立项中呈上升趋势,大大提升了报刊研究的学术地位与价值。近几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报刊研究的立项课题有明显增加,各个社科领域均有报刊研究的课题立项。仅“中国文学”一类,就有如下立项课题:“《小说月报》(1910-1931)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2008年)、“《盛京时报》近代小说研究”(2007年)、“开创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2004年)、“《新青年》杂志研究”(2004年)、“文化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1999年)等。
三是报刊研究论著显著增加,呈现出它已成为一种新的学术生长点的良好发展势头。这可以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到大量相关的硕博论文中得到证明。仅以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就有如下数例:《报刊视角下的“两广事变”》(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者童艳玲,暨南大学)、《〈申报〉视野下的袁世凯与帝制》(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庄和灏,华东师范大学)、《甲午战争〈申报〉保朝策略论述(1881-1893)》(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者丁彩霞,华东师范大学)、《晚清报载小说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文迎霞,华东师范大学)等。这说明报刊研究已成为新一代学者的关注点,对其的研究有火热之势。随着报刊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必将会有更多的优秀论著涌现。
利用报刊资源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报刊资料的开发和有效运用是前提。目前研究者碰到的难题是:完整的报刊(特别是年代久远的报纸)难于寻觅,研究缺少第一手资料;许多大报刊卷帙浩繁,资料搜寻犹如大海捞针,文献整理的欠缺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图书管理部门缺乏有效举措,重“藏”轻“用”,甚至将其视为“文物”,束之高阁,流通渠道不畅导致报刊资源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如此等等。这说明,我国的报刊开发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为:
其一,为保存有价值的史料,重要报刊资料的翻印出版应加强力度。
如上文所述,中国近现代报刊中,不乏历史悠久、文献价值丰厚者,它们的确堪称为是历史“文物”。但这些报刊的保存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报纸散佚严重,即使再大的图书馆也难以保存一份完整无缺的跨世纪报纸;二是同样因时间久长,报纸的质地堪忧,有的已发黄发脆,一触碰就破损。由此看来,为保存历史“文物”,更为有效利用报刊计,一些重要报刊的翻印出版实属必要。在这方面,《申报》的缩微翻印经验值得推广。《申报》的两次缩微翻印,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对报刊研究的推动亦甚大,这两年的《申报》研究热,便是明证。
其二,为便于研究者检索文献资料,编辑出版报刊索引及相关资料势在必行。
索引对于旧报刊的查阅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曾遇到这样的事例: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师生,几乎都集中查阅《申报》,原因在于他们可从阅览室陈列的该报“索引”中确定所要卷期,很快找到报纸;而几乎同一时期、同一城市著名报纸《民国日报》全套影印本陈列在阅览室书架上,读者举手可得,却很少有人问津。同样命运的著名报纸还有《大公报》、《晨报》等,至于那些不知名的报刊,因缺少索引而不得与读者见面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充分表明,索引对于旧报刊的开发利用,作用何等重要”[7]。编辑出版报刊专题资料选编,使科研人员能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相关资料信息,也应是一项有利于报刊研究的有效举措。
其三,利用报刊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报刊资源开发作用。
由于图书馆报刊资源集聚,又拥有具有丰富文献开发经验的管理人员,在有效利用报刊资源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一是做好文献检索工作。二是做好专题开发,为研究者提供便捷资料。三是做好课题跟踪服务。这是比专题开发更进一步的服务,可根据读者特定要求,针对某一课题,向读者提供专门服务,在读者课题论证、立项、研究、结题过程中,提供经过检索、分析、鉴定、综合、浓缩、转换、创新、整合等程序后极具针对性的知识,使基于报刊的学术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1]周兴梁.中国报刊资料与近现代史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9.
[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F)[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676.
[3]李永璞等.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凡例.
[4]谢捷华.寻迹《申报》历经三个朝代的史料宝库[N].经济参考报,2008-09-26(3).
[5]刘路生.《孙中山全集》、《国父全集》一九一二年佚文、异文考略[A].第三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台北:图文纪念馆编印,1990:12.
[6]邓良.孙中山一生光辉历程的真实记录[N].澳门日报,1993-01-109(9).
[7]王永珍.关于检索工具对旧报刊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论坛,1998(4):19.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spapers in the View of Academ ic Study——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Resource of Shenbao as the Focus
YANG Yun-fang
(Library,Zhejiang No 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With rich academic resourcesmodern Chinese new spapersoffer valuable histo rical documents to the study of all fields in social sciences.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new spapers has occupied a very impo rtant share and there is rising tendency.Therefo re,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spapers must be emphasiz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effect due p rofits.
Academic Study;New spaper Resources;Shenbao;Development and U tilization
G250.7
A
]1001-6201(2011)04-0170-03
2011-04-16
杨云芳(1962-),女,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