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度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8例临床分析

2011-03-31 18:24任宏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湖北荆州434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狼疮丙种球蛋白紫癜

任宏波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湖北荆州434000)

血小板减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7%~10%,其血液系统的损害仅次于肾脏损害居第二位,文献 [1]报道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19%,但重度血小板减少 (≤20×109/L)仅为5%,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院2004至2008年共收治SLE 152例,其中以重度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者有28例,占11.1%,现将其临床特点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SLE伴血小板重度减少患者中男2例,女26例,年龄8~62岁,病程7d~4年。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有1例患者8岁即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后反复发作,多次给予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4年后再次发作血小板减少,最低仅2×109/L,出血严重,但没有SLE的其他系统表现,自身抗体谱均阴性,给予上述治疗无效,两月后出现间断抽搐、蛋白尿、关节痛,抗核抗体1∶640(+),抗DsDNA(+),行腰椎穿刺找到狼疮细胞而确诊为SLE并狼疮脑病。28例患者中有10例早期均缺乏SLE的典型表现,而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 P),或早期为疑诊患者,仅有抗核抗体谱的异常,密切随访数年后而确诊。28例患者临床均有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仅4例出现内脏出血,为消化道出血及血尿,8例合并有贫血及白细胞减少,关节痛8例,皮肤粘膜损害4例,多浆膜腔积液2例,肾脏受损 (蛋白尿)4例,神经系统病变2例。

1.2 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阳性20例,滴度波动在1∶100~1∶1280,抗DsDNA阳性10例,抗Sm抗体阳性8例,补体C3、C4下降8例,血小板抗体 (PAIg)检测增高18例,本组病例未常规进行抗心磷脂抗体检测。

1.3 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术按常规进行,其中增生活跃25例,增生低下3例。计算每片50个巨核细胞中各型巨核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有明显成熟障碍者20例,占71.4%。5例无明显成熟障碍,3例增生低下者中巨核细胞仅3~5个,伴有噬血细胞现象。

1.4 疾病活动度判断

参照1992年Bombardier等提出的SLE疾病活动指数 (SLEDAI),按SLE的活动性分类:疾病活动16例,基本不活动12例。

1.5 治疗方法

本组28例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为40mg/d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连用4d后减量为20mg,20mg应用3d后减量为10mg,10mg应用3d后以泼尼松1mg/(kg·d)维持,1月后渐减量,并给予环磷酰胺750mg/m2,每月1次,至少6次,后每3月1次,直到2年。同时对于18例出血严重者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4g/(d·kg),连用3~5d,及输注血小板、止血、对症治疗,对病情反复发作的2例患者给予小剂量CD20单抗治疗,100mg/周,连用4~6周。

1.6 疗效标准

完全反应 (CR):血小板 (PLT)计数≥100×109/L,无出血症状;部分反应 (PR):PLT≥50×109/L;微小反应 (MR):PLT计数在 (30~50)×109/L;无反应 (NR):PLT≤30×109/L及出血症状无改变或恶化[2]。根据病情住院期间每日或隔日检测血小板,恢复至≥50×109/L后,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每2~4周1次,连续24~48周,病情稳定。

1.7 疗效

28例中治疗显效15例 (53.6%),有效10例 (35.8%),无效3例 (10.6%)。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分别因狼疮脑病、脑出血放弃抢救,自动出院,治疗总有效率89.4%。

2 讨 论

血液系统损害是SLE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血小板减少的病人血小板≥50×109/L。临床无明显出血症状,多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但当发生血小板重度减少 (血小板≤20×109/L)时,可以引起自发性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本组患者均以血小板重度减少,血小板危象而就诊,而其他系统症状往往容易忽略,导致漏诊,且按常规ITP危象的治疗手段 (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有效。本组病例显示血小板抗体增高者占64.3%,骨髓增生活跃并有明显成熟障碍者20例占71.4%,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比无特异性,往往早期均易误诊为ITP。本组病例中有10例均诊断为ITP,半年或4年不等才得以修正为SLE,故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风湿全套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

血小板减少与多种因素相关,Ziakas[3]等认为SLE患者PLT减少是由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抗PLT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介导的PLT破坏,抗血小板生成素抗体和骨髓代偿能力减弱有关。SLE患者有血小板抗体的增高,我们分析SLE的资料发现,狼疮的活动与否与血小板抗体的增高无相关性。

本组病例中有16例血小板减少发生与SLE其他表现同时出现,考虑与疾病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本组病例中有3例为疾病高活动性,合并噬血细胞现象,治疗效果差。提示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B淋巴细胞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各种自身抗体。但有4例患者在疾病持续缓解期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提示在狼疮的活动期、缓解期均可能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

单纯针对血小板减少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但维持时间短,需加用免疫抑制剂,但对于骨髓增生低下的患者免疫抑制剂会增加继发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合并有肝炎、结核的患者免疫抑制剂应慎重。本组有2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无效,血小板持续在血小板≤20×109/L加用小剂量抗CD20单抗治疗,100mg/周,连用4周后血小板维持在≥50×109/L,提示治疗有效。可能的机制是抗CD20单抗可有效清除B淋巴细胞,以减少B淋巴细胞产生抗dsDNA抗体以及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产生,而提升血小板数量,对狼疮的细胞免疫异常可起到抑制作用[4],对于临床上难治性血小板减少可作为一种选择。

[1]臧银善,鲍春德,张巍,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小板减少症近期疗效观察及相关因素研究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2):86.[2]侯明,秦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7):489-492.

[3]Ziakas PD,Rout sias J G,Giannouli S,et al.Suspects in the tale of lupus 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J].Clin Exp Immune,2006,145(1):71-80.

[4]隋涛,薛峰,赵海丰,等.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3):161-163.

猜你喜欢
狼疮丙种球蛋白紫癜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1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回顾性分析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