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尚 睿
(1.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2.安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及国内研究进路述评
张 琳1,尚 睿2
(1.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2.安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基督教;莎士比亚;戏剧;文化
在西方社会历史中形成的基督教给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尤其是基督教信仰者带来深层的心理积淀。艾略特在《基督教与文化》中深刻地揭示了基督教对西方人(尤指欧洲人)的生存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辐射力。艾略特认为,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他的举止言谈却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1]。此话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基督教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无论何等鸿篇力作、文坛巨擘都要受其文化滋养孕育,他们的作品中注定涂抹着浓重的基督教文化色调。因此,研究西方文学,必定要溯源到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大背景,有关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亦不例外。
法国文豪雨果在《威廉·莎士比亚》中写到英国有两本书:一本是它创作的,另一本却“创作”了它。那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与《圣经》[2]。由此可见,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具有深厚的渊源。然而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圣经》和基督教思想的宣扬,其中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而这种斟酌与反思不是单纯地表现在其作品的浅层结构中,而是隐匿在文本的深层结构中。
莎士比亚(1564~1616)生逢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代,经历了多种版本英译《圣经》在英国的发行,见证了圣经文化在英国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及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为他融会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精髓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正是身处如此的特定历史空间,莎士比亚既满怀激情地弘扬希腊精神——人本主义,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张扬人性,讴歌青春,美誉爱情;又真诚地宏大希伯来精神——神本主义,由衷盛赞美德,提倡仁慈,光大博爱。
第一,以文学的政治性立场理论基础,展开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人本主义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指出,文学艺术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且反映这种社会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主体性,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是从属关系。这只是总体把握,具体到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则是从属于这个特定时期。即便有某种超越,也是以该时期为基础的有限超越。虽然我们认为文学反映社会,但究其形式,这种反映又因作家创作思想、出发点而表现不同[3]。因此,在看待作家及其作品时,就要在合理的文本接受条件下考察蕴藉在作品深层的意旨,在文本价值与阅读价值之间寻求立足点,尽可能地发掘文本价值。同样,在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时,人们会发现文本中隐含一种人本主义理性即基督教理性的反叛。
用反叛基督教理性的思想挑战神本主义对人的禁锢和压抑,自然也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展现的主题。尤其是其早期作品同彼特拉克的《至教廷》诗、薄伽丘的《十日谈》一样,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俗社会和以“情爱的张扬”为核心的现实世界,强调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但是,以人本主义来反对神本主义,则忽略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内涵的完整性。事实上,基督教理性与人本理性是相互依托的。莎士比亚在描绘人生快乐,展示欲望的合理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情欲追求、个性张扬与其理想中的基督教理性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悲剧《哈姆雷特》。在追求情欲的过程中缺少了基督教理性的规范,人便走向堕落,如福斯塔夫;而人的巨人式追求与个性张扬若缺乏基督正义与博爱的自律,人便会陷入野心狂妄与暴戾,如理查三世、麦克白。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全方位审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力求综合全面地探觅其作品的博大内涵。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论,它采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即是既要看到事物的矛盾性,也要发现其中的统一性。换言之,对待基督教与人文主义不能只看到其中的对立面。因此,要从历史的大环境出发摆脱孤立地认识问题的偏见。通常对一位作家进行研究和考察时,我们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此即先考察作家的生平经历,其次是其社会历史背景,然后是作品,再有关于作家本人的创作手法、思想、灵感方面的文字或口头记载,最后是来自同时代的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研究莎士比亚同样如此。然而在莎士比亚时代,戏剧表演者没有社会地位,自然也没有人给作为戏剧表演者的莎士比亚书写传记。莎士比亚的生平历史也没有十分完整的记录,甚至1585到1592年间被学术界称作“失落的年代”,这显然给莎士比亚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另外,莎士比亚几乎没有给后世留下涉及其创作手法、思想、灵感方面的历史资料。以往人们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多是来自于传统的世俗社会角度、戏剧艺术方面,很少关注其戏剧中的宗教气息,自19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开始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因素以来,莎士比亚研究范围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教会确立了在西欧的文化统领地位,基督教文化因此成为主流文化。在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运动并存,天主教与新教势力此消彼涨。伊丽莎白当政期间颁布了《三十九条信纲》,对不信仰上帝者施以严惩[4]。后来的清教运动更是以恢复原始基督教面貌和上帝的权威为宗旨,这使得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国民在对上帝的敬仰上表现出空前的一致。如此社会历史文化潮流中,莎士比亚同其同胞一样在心理上会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跳出以往学术观点的窠臼,慎重回顾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其实人文主义并不全然反叛基督教[5]。意大利学者加林指出,人文主义所引起的深刻变革不可能不反映到宗教层面。现实社会中,许多人文主义作家本身就是基督教教徒或神职人员。无论他们归属于哪个教派,心目中始终有一道上帝的灵光,他们一方面宣扬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与蒙昧主义,抨击神职人员亵渎基督教的败德恶行,另一方面也明白无误地袒露了对耶稣基督的无限虔敬之情。在他们作品的深层结构中,人本理性与神本理性并行不悖。更何况,莎士比亚身上体现着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完美回归。反过来讲,是“两希文化”哺育了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成就了莎士比亚,欧洲那个特定历史年代使莎士比亚天才般地传扬了“两希”文化的精髓,成为一名继往开来的戏剧大家。
然而,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更多的是关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人本主义情怀,忽略其戏剧作品中的神本主义精神即基督教理性,使得中国莎学研究同国外相比稍逊一筹,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莎学研究。相比之下,自19世纪中期国外学者就著书立说,思考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的联系。其中,Her man Ulrici的《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中提到莎士比亚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具有基督徒的人生观,其戏剧融合了中世纪的理想主义艺术和近代的现实主义艺术。此后,相关新著涌现于莎学论坛,进入20世纪更是巍然大观,莎学研究佳音频传。Roy Battenhouse编纂的《莎士比亚的基督教空间》汇集了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者对莎士比亚及作品研究的近百篇精见论述文章。而Naseeb Shaheen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圣经资料》一书规模宏伟、条目繁多、解析缜密,具有多方面学术创新,可谓是一部学术力作。
中国学者在20世纪上半叶开始阐释与研究莎士比亚及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内涵,这不仅是中国莎学研究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更是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重大举措,是理性沉思后的再审视。事实上,据孟宪强教授的《中国莎学简史》,中国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始于1856年英国传教士Muibead W illiam的引介,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但是从该书所收集的400篇论文的题目看,鲜有关于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方面的研究[6]。所以,重视与研究基督教及《圣经》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显要作用是中国莎学研究的一个突破。
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的关系并不是从莎士比亚研究伊始就有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7世纪中后期至今,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由作品语言、戏剧传统、题材和戏剧演出等外部研究逐渐深入到作品内部的人文关怀、浪漫主义激情以及基督教神本主义精神。由文本浅层到深层,莎士比亚作品蕴藉的内涵被人们发掘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之初,较多学者集中在人文主义方面,从人本主义角度来考察莎士比亚作品。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激荡岁月,在英国人文主义与其宗教改革并非截然相反,必须把二者纳入并行研究,以基督教及《圣经》来审视莎士比亚作品,开掘文本内在的神圣与崇高的品质。事实上,脱离了宗教的熏染,西方文学将是另一番模样[7]。
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的研究,人们只有依据他留给后世的37部辉煌剧作和154首十四行诗来解析其作品的意旨与内涵。尽管以文本本身来解析文本内涵会因文本接受者的阅读权力而导致见仁见智,但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来说,这恐怕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文本解析方式。
至今,国外对于莎士比亚与基督教及《圣经》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这对中国的莎学研究不仅是有利的借鉴,更是极大的促进与挑战。中国莎学研究者必须韬光养晦,具备宏观视野,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追求莎士比亚作品内涵价值的最大化。早在1994年,山东大学的姜桂栩在《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一文中预言,挖掘莎士比亚创作中的宗教含义,重新评估基督教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将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文艺复兴问题的热点。现在看起来,此话颇具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成绩斐然,其中河南大学的梁工更是硕果累累,是这方面难得的专家。自1988年以来,他潜心研读,著述频出,如《圣经诗歌》、《圣经文学导读》、《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基督教文学》、《圣经与文学阐释》等,尤其是20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主编的《莎士比亚与圣经》,可谓是中国莎学研究方面的宏篇力著。该书上下两册,洋洋万言,逐点到面,论述了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的关系。翔实的资料、逻辑的阐述为研究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的关系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8]。同时,中国莎士比亚与基督教及《圣经》方面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学养深厚的专家学人,他们从宏观角度或从微观角度展开了对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关系的研究,如陈惇的《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汪义群的《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孙遇春的《莎士比亚的宗教观》、肖四新的《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李伟昉的《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思想的基督教渊源》、许相全的《莎士比亚的基督教渊源》。此类文章不胜枚举,各有独到之处。另外,中国学者也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开始旁征博引,在基督教历史文化的背景中寻求具体作品中人物及情节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开展深入而详尽的阐释。比如,王进的《夏洛克:边缘的犹太英雄》、王毅的《论戏剧<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悲剧》、李涅海的《慈悲与正义:<威尼斯商人>两极价值的平衡》、翁礼明的《两难的选择双重的绝望》、李伟民的《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当然,此处所用文章并非以偏概全,而是窥豹一斑,旨在例证中国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圣经关系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目前西方《圣经》的文学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寻找《圣经》对文学的影响方面,而是展开研究文本中上帝、叙述人和角色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研究思路在于把文本内容放大,从中发现文本与基督教及《圣经》的深层内涵关系[9]。上帝、叙述者和角色三者不是各自行事,角色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某个特定的境遇下会发生角色转变。这三者以文本为基础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三角关系。以文本为基础,从中寻找上帝、叙述者和角色各自的隐含位置,而这三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基点在于文本的接受者,因为叙述者、角色和上帝通过接受者的诠释理解才能发生变换。叙述者并不一定是文本的作者,角色也有可能充当叙述者,而基督教中万能的上帝可以替代叙述者与角色。
这种研究方法在中国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点,当然也为我们的研究开拓了思路。另外,采用文化诗学批评理论展开莎学研究也是一个突破以往研究范畴且更为合乎历史逻辑的全新研究领域[10]。在这方面,巴赫金的文化诗学是极有价值的参考。根据文本当时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理析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思潮,进而分析作者及其作品所蕴藏的审美思想,从历史文化的高度把握文本,而不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目光去评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具体作品。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使对文本的理解更贴近于文本产生的时代,才能更为准确地表现作者通过文本想要传达的主旨内涵,因为文学作为一种“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上才具有其现实意义。
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圣经》和基督教思想的宣扬,其中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同时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同时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将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与剖析,是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1]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陈常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雨果.威廉·莎士比亚[M].丁世忠,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3] 恩格斯.恩格斯论宗教[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何其敏.新编世界宗教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5] 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 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长川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8] 梁 工.莎士比亚与圣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10]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Review on Shakespearean plays theme and domestic research context
ZHANGLin1,SHANG Ru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Anhui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Anhui,China)
Using reference analysismethod,Shakespearean plays theme and domestic research context are analyzed.Shakespearean plays have a profound relation with Christianity,which not only promotes the thoughts of Christianity andB ible,but also indicates his pondering and reflection embodied in both the surface and deep structures of his plays.Accordingly,using modern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ories of literature criticism,analysis of Shakespeare and his plays embedded in historical space of Christian culture whichis further promotion of study and research of Shakespearean plays.
Christianity;Shakespeare;plays;culture
J802
A
1671-6248(2011)01-0079-04
2010-12-01
张 琳(1974-),女,河南洛阳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