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近10年来,耳廓[1]诊断方法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充实,目前耳廓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耳法、压痛法、耳穴染色法、耳穴电测定、刺激耳穴辅助诊断法和耳穴综合诊断法等,这些诊断方法在辅助诊断方面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耳廓望诊是其中最简便、无创、无痛的方法,是值得广大医疗同行学习及掌握的一种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在《黄帝内经》还是在《伤寒论》中都对其系统而全面的阐述,由此可体现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根据“由表知里,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中医理论,把望诊列为望、闻、问、切四诊之首,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丹溪心法》又言:“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个局部。耳廓作为整体分部的局部,它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个体,而是包含了人体的全部信息,具有整体“缩影”的特征,机体某些变化,也能通过耳廓上反映出来。耳廓望诊是由局部透视整体的最典型的全息诊断方法,用全息理论进行诊断,是一种通过观察病人耳廓及其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诊察全身大致疾病的方法。
耳廓望诊之所以能反映全身、脏腑的疾病,这与耳的经络理论有关。《灵枢·邪气脏腑病行》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为听”,故曰耳为“宗脉之所聚”,指出耳与内脏是通过经络循行分布进行联系的。因此,耳为宗脉(各条经脉)所聚之处,耳部色泽形态的变化能反映各经脉内在病变。十二经分别与五脏六腑相络属,十二经的变化反映于耳,本身就体现了五脏六腑的病变。这说明耳和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是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
同时,内脏病变也可反应在耳部,尤其是耳部各区域分布着与脏腑相应的特定部位,其色泽形态变化就更为直接地表现出脏腑的内在病变。《医述·卷十一·杂症汇参》:“耳者肾之窍,察耳之好恶,知肾之强弱。肾为人之根本,故耳轮红润者生……若阴证耳聋,舌卷、唇青,此属厥阴,为难治也。”《医述》所提可以明确指出,古人通过望耳可得知患者身体情况及疾病发展和预后。因此,耳廓望诊对于脏腑精气盈亏、病邪盛衰和病变所在部位的判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这也说明了望耳在耳医学甚至是整个中医学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耳廓望诊分为耳廓总体观察和耳穴望诊两部分。耳廓总体观察是以外耳观察为主,主要观察其色泽、形态变化。耳穴望诊是对耳廓表面各区域特定部位(耳穴)的色泽、形态等进行全面系统观察的望诊方法,主要集中在变色、变形、丘疹、脱屑和血管充盈5个方面。
耳廓的解剖特征决定了耳廓望诊的可行性。耳廓是以弹性纤维软骨为支架,并附有韧带、脂肪、结缔组织和退化的肌肉,以及覆盖在外层的皮下组织和皮肤等结构组成。耳廓上血循、神经和淋巴丰富,互相交织成网状,其中耳廓的神经分布更具特色:脊神经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脑神经有来自三叉神经分支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耳支、迷走神经分支和舌咽神经分支合成的耳支及来自颈动脉丛的交感神经。耳廓的结构说明,耳廓是人体神经的最末端、最浅层,通过刺激耳廓,能同时达到刺激相应神经调节、支配的肌肉、器官等,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在耳廓上,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在耳甲腔、耳甲艇;在体内,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到胸、腹腔的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定位》(GB/T13734-2008),耳甲腔、耳甲艇相当于胸腔和腹腔,这跟体内器官不谋而合,也就是说通过刺激耳甲腔或耳甲艇中的耳穴也能起到调节迷走神经的作用,而达到调节胸腹腔脏腑功能的作用。赵庆玲[2]刺激缘中穴对血管收缩性头痛的实验观察中指出,通过针刺缘中穴(脑点)能缓解头痛,并且相对的增高或降低脑血流波幅,也起到一个双向调节的作用。耳穴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全息疗法,在当今各种特殊疗法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其方便性及可行性得到不断的证实,如肖劲等[3]认为针刺手部全息穴位能向体内传导最大治疗信息,通过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传递到相应脏腑组织器官和大脑。
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来说,耳廓望诊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五脏之气均与耳有联系,五脏与耳均有一定的关系。《内经》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又有《医学心语·入门辨证诀·耳》所曰:“耳者,肾之窍。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故耳轮红润者生,枯稿者难治。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为肾败。”由此可见,望耳即能知晓肾气情况。又有肝肾同源,清·程钟龄说“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耳廓反应肝胆问题可以通过经络循行体现出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程度在另一方面决定了耳廓的充养及红润饱满程度。另外,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指出“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肺之用。”《温热经纬》云:“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这说明耳的听觉功能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描述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气强盛则耳窍得以濡养,如果心脉涩,气血不能上达头面,则容易导致耳窍失养。由此可见,耳廓望诊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各个医家所重视并且运用于实际。
从许瑞征教授[4]和管遵信教授[5]对耳廓望诊的经验总结得出,望诊的方法如下:1)熟悉耳廓解剖部位及耳穴分布,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一侧耳廓在自然光线或在光线充足的灯光下。2)视诊时先不擦洗耳廓,以免把病变反映区域的分泌物或皮屑等擦洗脱落。轻轻用拇指和食指提拉耳廓,对着光线,由内而外,由上而下,顺着各个解剖部位仔细观察,辨认耳廓表皮、皮内和皮下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阳性反应物。3)发现阳性反应时,用食指或中指从耳背顶起,使阳性反应区域先绷紧,再慢慢放松,重复此动作,仔细观察和鉴别阳性反应的大小、形状、色泽等特点。左右耳廓要进行对比,以鉴别阳性反应物的真伪和性质[5]。4)对阳性反应除左右耳廓对比鉴别外,还应排除因气候、人种、肤色、年龄、职业、耳廓局部皮肤病变产生的假阳性。5)对需要进一步察验的阳性反映,如:皮下和(或)皮内可疑结节、条索状物或隆起等,可用食指、拇指指腹轻轻推揉或揉捏,使耳廓局部充血,红润后,再观察。揉捏时要注意结节等的大小、硬度、可否移动、有无压痛、边缘是否完整等。6)观察不易暴露的部位,如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窝、耳屏及对耳屏内侧等可借助中指把耳背顶起或用探棒等扩展耳轮脚及对耳轮下脚,以充分暴露所需视察部位。7)详细询问病史,注意检查,再审视有关阳性反应,确定阳性反应相对应的脏器,进行辨证诊断。
4.1 常见肺系疾病的耳廓望诊 刘福信[6]对62例肺结核患者肺区定位诊断的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分期均在肺区出现不同形态、颜色及皮肤异常分泌情况。通过耳廓望诊完全与临床诊断相符的可达到62.9%。汪至纯等[7]对102例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耳廓肺穴反应进行观察发现:耳廓肺穴出现红色丘疹、凹陷、血管充盈、片状红润、色素沉着。耳廓肺穴望诊有效率达55.9%。薄智云等[8]对矽肺视诊阳性检出率占总数的60.0%。
4.2 常见心系疾病的耳廓望诊 白哲伦[9]对急性心肌梗死与梗死后心绞痛患者耳穴的观察发现3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中,心区出现异常反应占总数90.0%;在62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中,心区异常反应占总数的42.0%。熊伟等[10]对冠心病耳部望诊与心电图检查对比观察中发现外耳道长毛、皮肤色泽及形态变化对预测冠心病的准确率与心电图结果比较,符合率达84.0%,国外的统计资料显示冠心病男性患者约75.0%外耳道长毛而明显外耳道长毛对预测冠心病有90.0%的准确性。张庆萍等[11]对青少年心脏听诊耳廓特异性变化的临床观中也发现,心区视诊出现阳性反应者可达88.6%。
4.3 常见肝胆疾病的耳廓望诊 章进[12]在耳甲丘疹与胆石症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发现196例耳甲丘疹者经B超或CT确诊为肝胆系结石179例,符合率为91.3%。王雅贤[13]通过望耳诊断肝炎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中指出90例患者中,望耳诊断与化验诊断一致者81例,占90.0%。
4.4 常见脾胃疾病的耳廓望诊 贾孟辉等[14]对481例胃病患者进行耳穴胃区望诊,观察发现胃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再通过胃纤维内窥镜病理学诊断作对比,发现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季永荣等[15]通过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耳廓望诊与胃镜检查对比观察发现,耳诊与胃镜检查结果符合率占94.8%。
4.5 其他内科疾病及躯干部的耳廓望诊 刘礼梅等[16]对脑卒中患者耳廓特异性变化的临床观察发现脑卒中患者耳廓特定区域如枕、颞、额、脑干等穴区出现不同的阳性反应,阳性率达88.3%。刘文涛等[17]通过观察耳廓判断乳腺疾病发现,在“胸椎”和“胸”的下缘与“颈椎”和“颈”的上缘处为乳腺点,其视诊符合率高达98.0%。刘继洪等[18]通过耳穴望诊、触诊及电测定综合判断,得出耳穴定位诊断,在100例急性腹痛患者中,符合率达89.0%。
4.6 肿瘤耳廓望诊 刘士佩等[19]通过观察146例食管癌患者耳廓发现在食道、肿瘤特异区Ⅰ、Ⅱ均有阳性反应,其与X线等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4.5%。李海斌等[20]通过对耳廓的观察,发现肺癌在耳廓肺区及肿瘤特异区Ⅰ出现阳性反应,其检出率达79.4%。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耳廓望诊在临床上的价值是值得重视的。其通过无创、简便、价廉及辅助诊断率较高的特点是其他辅助诊断所无法比拟的。虽然耳廓望诊理论的现代化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在临床上病例采集相对较难,耳廓观察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及锻炼,但是在近十几年的耳廓诊断中,借助现代科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趋势,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在今后耳廓望诊研究,应该进一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耳廓神经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2)耳廓望诊适应证的进一步研究;3)耳廓望诊方法的进一步研究;4)提高耳廓望诊准确率的进一步研究;5)促进耳廓诊断国际交流的进一步研究。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给传统医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能立足于世界的中国医学,即是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亦是有证可循的医学。
[1]许崇明.耳穴定义之复杂性厘正[A].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贵阳:中国针灸学会,2008:88-92.
[2]赵庆玲.针刺缘中穴对血管收缩性头痛的脑血流图实验观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2):317.
[3]肖劲,欧羡虹.针刺手部全息穴治疗偏头痛88例[J].中国针灸,2003,23(2):80.
[4]崔晓,许宇箐.许瑞征教授耳针临床诊治经验[J].中国针灸,2008,28(6):448-450.
[5]管遵信.中国耳针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1-82.
[6]刘福信.62例肺结核患者耳廓肺区定位诊断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1989,10(10):469.
[7]汪至纯,张远炎.对102例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耳廓肺穴反应的初步观察[J].新疆中医药,1992(10):20-21.
[8]薄智云,宋建宇,杨俊祥.矽肺耳穴系列诊断60例分析报告[J].山西中医,1990,6(1):35-36.
[9]白哲伦.急性心肌梗死与梗死后心绞痛患者耳穴的观察[J].云南中医杂志,1993,14(1):31-32.
[10]熊伟,杜晓琼.冠心病耳部望诊与心电图检查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8,18(2):86.
[11]张庆萍,曹奕.青少年心脏听诊异常耳廓特异性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6,16(5):20.
[12]章进.耳甲丘疹与胆石症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9):551-552.
[13]王雅贤.望耳诊断肝炎实验结果初步探讨[A].第三届全国基层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中医药学会,1998:859-860.
[14]贾孟辉,贺晓慧.481例耳穴胃区望诊模拟病理诊断[J].陕西中医,1992,13(1):32-33.
[15]季永荣,梁仲惠.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耳郭望诊与胃镜检查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5,15(5):41-42.
[16]刘礼梅,张庆萍.中风患者耳廓特异性变化的临床观察与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6-7.
[17]刘文涛.耳穴诊断乳腺疾病50例的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2000,21(5):224.
[18]刘继洪,何秀珍,刘照宏,等.急性腹痛病症定位与耳穴诊断相关性的研究[J].新中医,2008,40(7):70-71.
[19]刘士佩,石翠英.耳穴诊断食管癌146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3):43-44.
[20]李海斌,保燕.耳廓结节在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