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 盐城224003)
为探讨超声检查在腹膜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腹膜后肿瘤46例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影像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腹膜后肿瘤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1.5~72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穿剌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29例,平均年龄45.2岁;转移性肿瘤3例,平均年龄46.2岁;良性肿瘤14例,平均年龄43岁。另外被误诊3例。
患者禁食禁水8h,检查时一般取仰卧位,根据需要取侧卧位和俯卧位,在腹部、腰背部进行纵横、斜切摄片记录。使用东芝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均为3.5MHz。
腹膜后肿瘤46例中,超声直接诊断腹膜后实质占位性病变43例,诊断符合率93.48%,其中原发性恶性肿瘤29例,占63.04%;转移性恶性肿瘤3例,占6.52%;良性肿瘤14例,占30.43%。另外误诊3例,腹膜后神经纤维瘤和神经母细胞瘤误诊为右肝后叶占位各1例,另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误诊为肿大的淋巴结。
腹膜后良性肿瘤14例,1例为囊性腹膜后淋巴瘤,肿瘤巨大,为低回声区,内见许多条状纤细光带分隔及细小光点,呈蜂窝状。13例为实质性,呈均质较低回声团块,为圆形、椭圆形,边界清,尚规则,彩色多普勒探测肿瘤内见稀少点状血流。
1)脂肪肉瘤12例,为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呈分叶状、圆形、椭圆形和形态不规则的实质性团块,边界清,内部为低至中等回声。其中3例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1例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图像,被误诊为肿大淋巴结。
2)平滑肌肉瘤4例,瘤体较大,呈球形、椭圆形,分叶状,内见细小光点,均浸润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
3)恶性组织细胞瘤4例,位于脊柱前方和两侧,呈椭圆形,境界清楚,内部为细小弱回声,均为单个性团块。
4)腺瘤3例,瘤体均较巨大,为不均质性较高、较低回声区,境界清晰。彩色多普勒探测显示较丰富血流图像。
5)其它各种病理类型共6例,包括神经纤维肉瘤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包括神经母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
转移性混合癌3例,为不均质性低至中等回声,分布均匀,境界不规则。2例位于腹膜后大血管前方,1例包绕腹主动脉,彩色多普勒探测肿瘤内部及周边可见较丰富的血流。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范围广,部位深,组织结构复杂,肿瘤来源及种类繁多。腹膜后肿瘤多为软组织瘤,其中70%为恶性。因腹膜后肿瘤间隙疏松、宽阔,当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经长得很大。本组腹膜后肿46例患者中,瘤体达10cm以上者40例,其中23例为巨大肿瘤。
腹膜后肿瘤首先需与腹膜内肿瘤相鉴别。腹膜后肿瘤一般位置较深,紧贴脊柱前缘,将腹膜后血管拱起和压迫大血管,肿瘤一般瘤体较大、巨大,深呼吸时,腹腔肠管从其前方越过,且有肝肾、脾肾分离,而腹膜内肿瘤则无此待征[1]。
本组中有2例腹膜后肿瘤误诊为右肝后叶占位。通过探明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助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鉴别可从多方位探测,肋下斜切可见肿块与肝脏有明显界限,深呼吸时肝脏在肿块表面上下移动,肝静脉、下腔静脉向前、内移位,而右肝后叶占位性病变无此待征[2]。另外胰腺、肾、肾上腺、十二指肠均属于腹膜后脏器,观察肿瘤与这些肿器的关系后可明确诊断。
腹膜后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时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其临床表现、声像图待点等进行鉴别诊断。
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其中70%为恶性[3],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超声诊断简单易行,价廉且无损伤,超声对肿块定位,判断其与各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有助于手术前准备和术后随访观察,亦可作为手术疗效的考核手段,对不能手术切除肿瘤的发展、转归的判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康冰飞,李美光.B超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1):27-28.
[2]程小穗,蔡艳.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7):777-778.
[3]齐臣.浅谈腹膜后肿瘤的诊疗 [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