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影
(长沙市化工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7)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绝大部分来源于各级财政,其中包括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和国有土地等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份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管理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确保其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了事业单位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财政体制的不断变革,行政事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却出现了诸多令人担忧的局面。[1]
根据最近的一次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显示,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8.01万亿元,其中,净资产总额为5.31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35.41%。其中,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总额为4.18 万亿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总额占71.9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总额庞大,并占据国有资产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多年来,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一直不受事业单位管理层重视。因为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好坏没有与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因此单位领导人和相关责任人管理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也没有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据笔者对某省19个事业单位的调查,该省有17个单位在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的移交没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占调查单位总数的89%;有16个的单位对资产设备没有相关的维护保养措施,使得资产损耗严重,占调查单位总数的84%。常见的情况是:负责使用、保管、维护固定资产的人员发生岗位变动时,没有相关的部分负责人监督固定资产卡片的签字和移交工作,其日常的使用、维护和保管工作没有相应的检查记录和报告等。在该调查访谈中,有79%的单位负责人对固定资产管理倾向于“重购置,轻管理”,一旦出现固定资产损坏的情况,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购置新的固定资产,买的多,管的少,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甚至有的负责人把添置固定资产作为任内的最大目标。同时随意占用固定资产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将公家的设备物资占为己有,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
由于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采购审批制度,及有效的固定资产购置标准,导致资产配置缺乏其合理性,资产购置成本过高,许多该买的,不该买的,只要想买就予以购置,没有严格的审批计划和审批程序。加之事业单位筹资渠道的多样性,和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使得其购置资产变得更加容易,重复采购,随意采购现象严重,造成了资产的闲置率过高,闲置资产无法调剂,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过大。如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尤其是大型固定资产购置的必要性没有进行事前调查论证,其采购行为没有依据既定的预算进行,许多需要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避开政府采购的流程而直接予以采购等。[2]
许多事业单位定期也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固定资产清查,但这些清查往往流于形式,除了对资产数量进行清点外,没有真实反映出资产的实际存在和使用情况,有的该清理,该报废的资产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处理,有的固定资产甚至无据可依,无账可查,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3]有些上级部门组织的资产清查工作,更是流于形式,除了报送相关的数据外,没有组织专人,安排专门的时间对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使得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流于形式。
现有的政府采购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但其繁杂的资产报损程序却增加了固定资产处理的难度。事业单位在作出报损申请后,相关部门会组织一些拍卖公司对需要报损的资产进行拍卖,然而其拍卖所得的残值收入却往往难以及时到位,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向拍卖公司支付不少的拍卖费,尤其是一些特殊资产,其拍卖费甚至高于其残值收入。[4]这样,对于许多事业单位而言,不但拿不到残值收入,还需要支付不少的拍卖费,无疑增加了资产处理的难度。
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应从认识、制度、机制等几方面进行改进。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提高管理者的意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条件。企业领导人应当转变观念,从源头上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企业领导人应树立主人翁作风,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其爱护资产,维护资产的意识。如:企业领导人可以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组织和督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进行;经常与负责资产管理的人员沟通,及时掌握资产管理的情况等。让固定资产的管理由制度变成习惯,从而有力的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
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于每半年,或一年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清查盘点,查清资产来源、去向及使用情况,并与固定资产账务进行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对清查中发现的需要报废、报损或作其他处置的固定资产,应查清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按照规定程序报请财政、国资委等部门批准处理。
对于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要建立调剂平台,将某些部门不需用的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配置到其他需要的部门去,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在单位的相关信息网站发布闲置资产处理信息,对于内部不能调剂消化的闲置资产,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各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托产权转让中心、拍卖市场等中介机构,实现闲置资产的有偿调剂,促进资产的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
对于单位向相关职能部门申请处置的资产,各部门应严格根据相关处置制度,逐一对该资产的实际情况予以核实,确实需要处置报损的资产,政府部门应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合理确定处置资产的价格,并及时做出处理批复。涉及须通过招投标方式处理的固定资产,有关部门应尽快拟定招投标要求,征集投标单位,组织招标会议,将处置所得的款项扣除必要费用后,及时划拨到申请处置的单位,让处置过程简便,透明,公正。
某单位是1968年成立的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70%以上是通过上级部门审批、拨款购置完成。截止2007年底,其资产总额累计达到1100多万元。多年来除少数资产在账务上有所列支外,其余的均无账可查,车间、仓库等办公场所随处可见废弃和破损的固定资产,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资产的维护、保管承担相应的责任。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合上述的固定资产管理对策,针对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弱点,建立了新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了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该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实行身份证式管理,实行一物一卡,一卡一码,对重要的仪器设备实行图像采集。(2)对固定资产卡片实行“病历式”管理:一式一份,一式一号,将其作为档案进行管理。(3)引进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按照固定资产系统自动生成的编码统一管理,并将改编码标记在固定资产实物上,将进一步引进条码进行管理。(4)对固定资产的所在位置实行“户籍式”管理:由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主动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备案。(5)对固定资产责任进行划分,实行二级管理机制,并针对性的进行考核。即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直接对科室负责人进行管理,有关科室负责人直接对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人进行管理。这样的分工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与行政责任相结合,将使用责任、管理责任分解。(6)加强沟通协调,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行使定期对帐和盘点职能。
自2008年新制度试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该单位全体人员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明确了使用者的使用责任、保管者的保管责任、各级别领导的管理责任、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的监管责任,相关人员各司其职,盲目新增固定资产的现象得到缓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入良性运行阶段。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前提。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构建一个产权明晰、配置合理、处理规范、管理有序的资产监管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只有保证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成性,我们才能理清改革思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只有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为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德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精细化全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8.
[2]徐国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证研究[M].吉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7.
[3]白宗青.国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12.
[4]陈秉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用手册[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