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技传播:视像、认知与战争

2011-03-31 11:56石海明曾华锋
关键词:信息战好莱坞军事

石海明,曾华锋

(1.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上海 200240;2.国防科技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4)

“外星人入侵”题材的影片一直是好莱坞电影库房中炙手可热的宠儿。前不久,好莱坞再次聚焦该主题,推出了军事科幻影片《洛杉矶之战》。该片讲述了人类阻击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作为影片主角的美军顽强抵抗,与外星人军团展开了激烈的决斗。在现代传媒全方位铺天盖地的宣传下,该影片在我国刚上映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影坛自己推出的空战电影《歼十出击》却反响一般。的确,当一部电影走出导演视线、亮相公众荧屏之时,也就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倘若我们从未来战争走势及国防观念变革的视角,重新解读以《洛杉矶之战》和《歼十出击》为代表的中外军事题材电影的话,我们会发现,它们恰似一个“窗口”。透过它,公众得以走近国防、理解国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类战争已从单纯的“物理域”单线作战,演进到在“物理域”、“信息域”及“认知域”全维展开的今天,新时代在呼唤一种大国防观。[1]正是在这种拓展的大国防观背景下,公众理解国防,将有益于筑起一道国家“心理长城”,以助于共同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

一、五角大楼与好莱坞联姻背后

2010年初,曾以《泰坦尼克号》打动世人的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电影《阿凡达》,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于大洋此岸的影院掀起了一股科幻浪潮,票房纪录直线蹿升,一时间,是否看过《阿凡达》成为都市白领及广大学生见面的问候语。

的确,3DIMAX版的画面效果,想象瑰奇,气魄恢弘的《阿凡达》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高科技将肆意的想象变成了眼前的现实,观众犹如经历了一次梦境般的旅行。于是,人们预料《阿凡达》亲吻当年的奥斯卡奖,将毫无悬念。然而,在随后的奥斯卡颁奖现场,《阿凡达》不敌《拆弹部队》,众人哗然,难道奥斯卡也有猫腻?其实不然,原来五角大楼与好莱坞之间有些瓜葛。[2]具体说来,自小布什政府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以来,美军高举“大棒”的霸道形象举世闻名,而这与《阿凡达》影片中潘多拉星球上纳威人面对的地球人之“强拆队”形象不谋而合。相反,《拆弹部队》为美国攻打它国做辩解。没有演绎出伊拉克战争的真相,更没有展现那些制造的混乱和灾难,影片的大部分画面让观众觉得,美国士兵是为了拯救伊拉克人而失去了生命的。

的确,公众对美军的认知,深受《拯救大兵雷恩》、《阿甘正传》、《珍珠港》、《黑鹰坠落》、《拆弹部队》等好莱坞大片潜移默化的影响。[3]如在一些超现实主义影片中,无比“强大”的美军似乎只有外星人才是对手。正如《变形金刚2》中美军士兵一次次暗示的:“我们所见的,绝不是地球人掌握的武器。”然而,这些影片传播的美军形象其实并不客观。美国五角大楼经常利用媒体塑造美国军方的形象,操纵人们对美国军队的认知。美国学者大卫·罗伯在其著作《操控好莱坞——五角大楼与好莱钨之间的瓜葛》中称,[4]许多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承认,五角大楼与好莱坞很久以来就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五角大楼向好莱坞提供必需的装备用于拍摄电影,另一方面,五角大楼又在影片从剧本、拍摄、发行及上映的各个环节操控好莱坞,以确保好莱坞制作出符合五角大楼意图的影片,从而帮助美国军方塑造形象。

大卫·罗伯的说法并非无中生有。在好莱坞的历史上,与美国军方的关联是有传统的。澳大利亚电影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在《好莱坞电影》一书中,详细梳理了自提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美国军方就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电影署”,隶属于“战时新闻处”。其顶头上司戴维斯主任就曾发话:“将宣传思想注入大多数人头脑的最简单途径,就是让这一思想以娱乐电影为媒介,在人们尚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被宣传对象时达到宣传目的。”[5]于是,通过好莱坞影片的大力渲染,配合多如牛毛的军事演习、一个贴上“无敌”标签的强大美军形象便建构了出来。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形象距离真实的美军有多远?倘若与美军较量的伊拉克军队官兵大脑中也是这样的美军形象,喜哉?悲哉?

至此,我们还能对好莱坞军事大片“满世界飞”寻常观之吗?我们是否需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从国防教育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军事电影的地位呢?答案是肯定的:新时代的大国防观,呼唤中国原创军事影片,以呵护认知空间安全,筑起国家“心理长城”。

二、视像与战争:战场飞的不仅是子弹

冷兵器时代,当十字军浩浩荡荡地涌入罗马城时,罗马人说,这是侵略;机械化兵器时代,当希特勒的军队闪电般横扫欧洲战场时,欧洲人说,这是侵略;信息化兵器时代,当美国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破伊拉克长空时,全世界的人都说,这是侵略。概而言之,我们发现,尽管这些战争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迥然各异的时代特征,但它们都越过了一个国家的地理疆域,因此,冠名侵略,名副其实。

长期以来,正是基于“侵略”这一概念,全球各国的传统国防观,大都将目光聚焦于国土、海洋及天空等地域安全。信息战的问世,开始对这一判断标尺形成冲击。具体而言,对抗重点在物理信息域和思维认知域的信息战,早已不再是传统“攻城掠地”式的野蛮征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杀人不见血”的隐性搏杀。无论是索罗斯对东南亚金融系统的攻击,还是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信息战,抑或今天在互联网上展开的话语权争夺,没有武装冲突的影子,也没有直接破坏他国领土完整。然而,就在这种悄无声息的较量中,倘若一个国家没有确立大国防观,也没有适应的新型国防教育,国家利益势必将大量流失而悄然不觉。

长期以来,与传统国防观相协同的国防教育,主要是基于地理空间安全的一种教育模式,包括传统的军事训练、军营参观、军民联谊、野战拉练、防空演习、军事地形学讲座及军事高科技知识介绍等活动。实践证明,这一国防教育传统模式,在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及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然而,今天的国家安全边界已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拓展到了经济、文化、社会认知及个体思维等诸多方面,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国防教育自然就出现了一些局限。比如,它过于关注军事领域安全、物理信息防护,而疏于探讨如何应对非军事威胁,如何作好心理空间防护。

显然,要应对后者,就需要探讨信息时代精神信息传播的规律,需要探讨维护国家认知空间安全的对策。而这一切有关“国防”的大问题,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军事电影恰是帮助公众理解国防的一个极好的窗口。

美国国防部著名信息战专家托马斯曾于10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大脑没有防火墙》,文章对美军97联合军演作了深刻反省,明确提出美军在信息战方面存在着重大隐患,那就是硬件建设不惜工本,设施齐备,但却忽视了对操作这些设施的关键——人的大脑、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进攻与防护,而恰恰是这些软的东西,为信息进攻留下了没有设防的广袤空间。就在托马斯的文献发表之后,美军很快提出了“感知操纵”的概念,认为未来战争将在物理域、信息域及认知域“三域”展开。近年来,美国空军大学的“网络空间及信息战研究中心”更是沿着托马斯的思路,做了大量有关“认知战”的相关研究,探讨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如何应对非传统威胁导致的心理空间安全问题。

我国军事专家刘戟锋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物理信息战的进化之路,以及未来精神信息战的发展前景。在其最新著作《虎狼之翼》一书中,仍在呼吁重视“认知域”较量的战略问题。[6]正是在这个以呵护心理空间安全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域”,面对当前日益发达的信息网络社会,加强以军事电影为媒介的文化建设,显然是重要的契合点与颇好的突破口。具体而言,我们在大量消费好莱坞大片中美军“无敌英雄式”的“国际警察”形象时,更应加强利用荧屏塑造中国未来军队形象的战略筹划。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我们在此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2007年上映的《集结号》、《陈赓大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皆通过挖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题材,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英勇形象。2008年上映的《惊天动地》则展示了在新时期抗震救灾中,我军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及人民子弟兵的本色。2009年热映的《建国大业》则很好地展示了我军为新中国成立建立的不朽功勋。早期的《DA师》展示了我军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了公众对国防的关注与理解。近年来我国军事科幻创作也出现过《珊瑚岛上的死光》、《全频带阻塞干扰》、《地下危机》、《赌!下一颗子弹》、《末日之门》、《月球背面》、《暗流汹涌》等一批优秀作品,但相比与好莱坞强势的军事科幻影片,我们的同类军事题材影片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也正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国产《歼十出击》亮相荧屏后的反响没有压倒好莱坞的《洛杉矶之战》,但从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的视角而言,仍是一次非常值得肯定的尝试。因此,在遵守必要的保密原则下,通过军事电影这一“窗口”,让公众更多地走近国防,是构筑新时代国家安全屏障的必要,也是大国防观下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拓展的必然。

三、“军事-媒体”复合体时代的军事科技传播

从马克思“媒体意识形态理论”[7]、安东尼·葛兰西的“媒体与文化霸权”到哈贝马斯的“媒体之公共领地”,一代代思想家都对媒体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其中,有关西方媒体与国家政府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学、传播学界争议的焦点。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汉斯·摩根索曾说“政府是公众舆论的领袖,而不是它的奴仆。”[8]显然,在汉斯·摩根索看来,政府并不受媒体操控的舆论左右。那反过来说,是否媒体受西方政府操控呢?另一位美国知名传播学学者尼古拉斯·贝瑞就此问题讲道,“媒体虽不具备影响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能力,但同时媒体的从业者也不至于愚蠢到会被政府操纵的地步。媒体只是月亮,而非太阳,它只反射太阳光。”[9]

按照汉斯·摩根索与尼古拉斯·贝瑞的观点,西方媒体与政府之间的瓜葛并不大,谁也不控制谁,媒体只是月亮,反射的只是太阳光(民意)。西方政府、媒体及公众之间的关系真的如此简单吗?答案并非如此。事实上,西方媒体虽然是独立于体制之外“第四种力量”,但却与政府、军方之间的瓜葛十分复杂。

正是因为存有这种复杂的关联,他们许多时候会联手出击,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刻意制造舆论、建构意象,操控全球公众的意识。[10]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美国在军事科技传播方面一些做法所蕴涵的深意:

对比分析好莱坞影片《变形金刚2》与《变形金刚1》,我们发现前者的情节与后者相比并无多大创新。在影片中,美国的利益与势力无处不在,其目标一旦遭袭,军方便习惯性地把朝鲜、伊朗、古巴、俄罗斯、中国以及“基地”恐怖组织列为怀疑对象,然后采取“逐一排除”的方法,寻找真凶。

当然,我们的反思还没有就此止步,我们想要了解更遥远、更隐蔽的战略问题——美国的军事题材电影是否有刻意渲染强大美军形象,进而误导他国国防建设战略思路的潜在企图呢?

的确,电影宣传还只是美军建构强大形象之一隅,其他多如牛毛的军事演习、实力雄厚的新闻媒体等,无一不在打造一种“老大”形象。而事实上,其效果也十分明显。倘若我们在大街上对民众做个调查,看其眼中美军是什么形象,想必大家的描述无非是美军武器装备超级发达,西点军校超级严格,战略空运能力超级强大,侦察卫星超级精确,美军官兵追求零伤亡、美军五花八门的军事理论层出不穷,等等。对此,我们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形象离真实的美军有多远?如果我们的官兵也这样看待美军,喜哉?忧哉?答案自然是后者。

亦正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从空间哲学的角度而言,战争不仅发生在自然空间与技术空间,也发生在社会空间与认知空间。[11]在信息时代,应将军事科技传播提升到战争较量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考量,把握精神信息战的攻防对抗律,通过加强军事科幻影视及文学创作,用视像构筑国家心理长城。

[参考文献]

[1]石海明,张茜.用视像构筑心理长城[N].中国青年报,2011-05-13.

[2]石海明.战争向何处去?——科幻电影《阿凡达》折射的未来战争伦理困境[M].科学时报,2010-03-03.

[3]Lawrence H.Suid,guts&glory: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images in film,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2,142.

[4]David L.Robb,Operation Hollywood:How the Pentagon shapes and censors the moves,New York:Prometheus Books,2004,68.

[5](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60.

[6]刘戟锋,石海明,虎狼之翼:关于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对话[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10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8]Young P.and Jesser,P.the media and the military:From the Crimea to Desert Strike.New York:St.Martins’s Press,1997,223.

[9]Nicholas O.Berry.Foreign Policy and The Press,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0,6.

[10](英)大卫·普特南,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89.

[11]刘戟锋,曾华锋,石海明,等.从物理战到心理战[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3.

猜你喜欢
信息战好莱坞军事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美军信息战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
沈伟光——信息战理论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