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1-03-31 11:21杜海东
关键词:技能体系研究

杜海东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杜海东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在对创业教育及其体系有关研究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校缺乏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框架,并进一步提出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系统思考的三个因素,以及构成创业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

创业教育;理论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下,做为一种自主就业的途径,创业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的新动向,同时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来回应大学生提升自身创业技能呼声日益高涨现实需求。事实上,从全球高校创业教育兴起和发展来看,有一核心原因导致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今天和未来高校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趋势之一。这一核心原因就是知识爆炸式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导致各行各业环境快速变化,商业和非商业组织都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来维持竞争和持续发展,于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业教育也因此应运而生。[1]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以说更加明确了这一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应该说创业教育2002年才得到教育部的实质性重视,同年确定9所本科院校做为试点。虽然此后在这一领域探索的院校和学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但至今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案。更为遗憾的是,近十年快速发展起来的1000多所高职院校,对于其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于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严重滞后,以提升创业能力为诉求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和实践则更是极度匮乏。事实上,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较为成功的德国职业教育理论早就给出了清晰地回答: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构建或参与构建工作世界的能力。[2](P33)前者是面向现有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后者则是开拓未来的创业能力。可见,如果相关研究不能尽快展开,国家增强大学生自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号召将无法很好的实现;同时也不能很好地顺应高校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发展趋势。因此,尽快制定一个适合我国高校(包含高职院校)的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理论框架就成为一项急迫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创业教育内涵认识:精神与技能

1947年Myles Mace教授在哈佛大学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到了60年代末期,创业教育在美国各著名高校陆续展开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体系。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同年,我国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有不同的观点。著名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考夫曼基金会认为创业教育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向被教育者传递一种概念和技能以识别那些被别人忽视了的机会,并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自信心付诸行动。创业学之父蒂蒙斯认为创业教育是造就人们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我国学者胡晓风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职业和创造相结合的教育。徐辉认为,广义创业教育接近于培养开创个性的创新教育;狭义创业教育则是与职业培训结合在一起的。张玉利认为,创业教育并非专指激发学员开展个体创业活动,而是培养学员创业型思维和企业家式的管理技能。[3](P15-68)

综上,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既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其思考变革、主动创新、敢于冒险和快速行动的创业精神;同时又是一种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的技能教育,以培养其把商业机会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创业技能。具体实践中,结合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侧重点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创业教育体系产生。

(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从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至今,美国已有1600多所大学开设创业课程并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Kuratko,2005)。[3]每一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又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创业教育体系。哈佛、斯坦福、芝加哥三所大学,不约而同地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来开展它们的创业教育,教会学生懂得从创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把创业能力的提升视为创业教育的重点,但各自的教学方式又有所不同。百森商学院在建构创业课程时,把适应未来创业所需的创业意识、创业者个性特质、创业核心能力等“创业遗传代码”以及有关创业的社会知识进行整合,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整合,使学生置身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关注与创业有关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这种课程整合理论指导下构建的课程体系,被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范式。[3]木志荣关于如何构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总结,提出了包括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创业者联盟五个部分的创业教育体系。[4]

我国学者就如何展开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很大一部分是鼓励国内高校借鉴美国等国外大学的做法,原因是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早,已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然而事实上,由于国内高校学生规模和创业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做法还没开始就已变成了美好的愿望。再有,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似乎成为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依据,然而这又与前述创业教育兴起的核心原因不完全一致。在没有清晰的创业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国内高校快速建立起来的创业教育的体系就会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典型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来自于对9所试点院校实践的总结。例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体系,其以创业大赛载体,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选拔和孵化支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构建了由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组成的创业教育培养和服务平台,重视课程、辅导和大赛。中国人民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重视举办创业论坛和专题讲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和创业大赛。上海交通大学,实施本科生参加研究实验计划,成立科创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课外创新活动机会,组织到企业锻炼,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提供创业辅导等等。就高职院校而言,来自于浙江和广东两省的实践较为典型。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政府建立创业园、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则构建从课程到模拟再到创业实践的教育体系等等。

上述各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但却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共性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思考。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有系统的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开设创业课程或举办创业大赛。相对创业教育实践进展而言,相关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这导致多数高校缺乏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国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及对于创业教育意义的论述;各院校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等等,很少有一个关于创业教育完整的体系。

尽管如此,在我们所搜寻到的相关文献中,仍然有一些研究值得我们关注。例如由张玉利和李政主编的《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一书,汇集了国内这一领域里一些重要的研究论文。其对创业教育的兴起和使命、目标与功能、以及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模式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但这些研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所指向的创业教育理念尚不明确、学校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位以及资源能力等因素并没有考虑在内。

三、结论与启示

目前,国内对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缺乏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分析和指导框架。[5]这在实践中表现为,许多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思考。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应是单纯地开设创业课程或举办创业大赛。“系统思考”应该从从学校秉持何种创业教育理念出发,同时考虑学校的定位以及其现有的整合创业教育资源的能力。

(一)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应该有系统思考

创业教育的理念回答了创业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提供给学生什么价值等核心的问题。根据前述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种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一是,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其思考变革、主动创新、敢于冒险和快速行动的创业精神;二是,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的技能教育,培养其把商业机会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创业技能。高校构建和发展其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确定自身秉持何种创业教育理念。[1]

随着来自于就业市场的压力和高校招生方式的改革,高校越来越需要通过市场定位来做好竞争准备。在美国,百森商学院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即百森的创业教育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所以美国很多大企业喜欢把员工和经理人员派到百森商学院,希望他们在此获得更多的创业精神,拥有创业方面的理念和思维,以使大公司也同样具有小企业一样的灵活性和创业的精神。作为全球创业教育著名高校,而与之不同的是哈佛商学院,他们希望接受其创业教育的学员日后能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不同的定位都使学校在招生市场和业界树立了鲜明的的形象。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高校正在对其自身进行定位,并针对定位,对其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校形象进行设计,并通过有效地传播,在特定范围内的预期考生和业界占有一个独特的形象。“独特形象”一旦形成,学校在招生市场和业界将建立优势。学校对创业教育的定位,也影响其对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进而改变其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

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又一个限制因素是学校整合创业教育资源的能力。比如,因为缺乏创业师资和创业研究,我们就无法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创业指导和创业孵化;由于缺乏校内商业环境和办学资金,我们就无法建设创业一条街或整栋楼式的创业园,给学生提供系统真实的创业实践设施。比如广东有院校采用迷你创业园的方式,来解决众多学生创业实践的问题。迷你创业园借鉴“格子店”的商业模式,用60m[2]的场地,就可以设计300个微型商铺,可以让学生分组体验商业项目的选择,训练客户意识、营销沟通能力等创业技能,也在经营过程中增强创业精神。这一创新解决了学校创业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而且它的惠及学生的数量还远远多于目前一些高校的创业一条街和整栋楼式的创业园。

(二)创业教育体系构成的三大部分以及功能

从研究和实践来看,我们可以对创业教育体系各组成部分作如下的归类:一是核心部分,由“创业课程、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组成。核心部分实现的功能是从创业知识到创业技能的逐步递进,从创业精神到创业技能逐步加强,惠及学生数量从多到少。二是辅助部分,由“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辅导”组成。实现的功能是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增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主,创业技能为辅。三是支撑部分,主要指有组织的创业研究。通过探索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的规律,为教学提供新内容和新方法,更大的意义是为创业教育体系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高校可以在“系统思考”下,从中选择组成要素构成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体系。

本文对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仍处探索阶段。构建一个科学严谨、结构合理、适合我国高校实情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框架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创业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1]杜海东,等.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选择的新视角:目标市场和顾客观念[J].科技创业月刊,2008,(3).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玉利,李政.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

[4]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5]杜海东.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重点教改课题“以实训教学为主体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编号:JG201002);珠海市人社局2010横向课题“珠海市大学生创业实训教学研究”。

杜海东(1971-),男,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资本、创新与创业管理、创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技能体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