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保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论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赵以保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本文只就老子美学思想中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深入挖掘,笔者细读《老子》文本,发现老子对“生”和“身”这两个字使用频率很高,分别出现29次和23次,一共52次,仅次于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73次,老子52次反复论述“身”与“生”,概括起来老子表达的思想就是“贵身”、“重身”思想。本文就是从老子生命美学思想探源、生命美学思想具体体现、老子生命美学思想的当下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老子美学思想,以期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应用。
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当代启示
任何思想都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子的美学思想也不例外。老子生命关怀思想是与其史官身份密不可分,也是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和原始宗教中的生命崇拜思想休戚相关,老子也继承了古代典籍中的生命观思想。
作为周守藏史,老子熟悉历史存亡、盛衰,深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汉书·艺文志》中记述道家思想渊源:“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静以自守,悲弱以自持。”[1](P1732)史官文化注重历史经验的传承,总结国家存亡之道,以及个体成败、生存的道理。老子身为周守藏史,对这些历史经验非常熟悉,也十分看重。他明确表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2]
老子的思想中有很多是对前人经验、智慧的吸收和利用。如“贵柔尚弱”思想,《尚书·皋陶谟》中就有“柔而立”的说法;还像《尚书·大禹谟》中就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说法,影响到老子的“谦下不争”的思想;还比如《周易》中也有大量的“谦下不争”思想的记述,《乾卦》九三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卦认为一个人做到了谦,就可以不往而不利。其爻辞曰:“谦,亨。”[3](P23)可见,我国古代很多典籍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命保全的思想,老子在其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提炼和升华。
老子的生命思想与原始宗教神话渊源甚深。苏宁教授在其《宗教仪式与审美超越》一文中指出宗教仪式存在生命超越,“从宗教的观点看,精神世界的神性美是真实而永恒的,对治苦难的宗教仪式可加强‘普世性’的美学品质,在地震灾难发生之后,面对民族悲怆和苦难,宗教活动可将生命、死亡、苦难与拯救交织。”[4](P66)根据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的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掌管天文历算,具有“通天绝地”的神秘力量,所以老子对原始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一定烂熟于胸。神话思维在老子学说中,明显表现为推天道以明人事,《老子》一书中反复申说天道如何如何,人道也应效法。
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普遍见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之中,我国也不例外。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先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生殖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应该说这几种崇拜的产生,都是与原始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有关。
母性崇拜在老子思想中确实存在,“母”在《老子》中先后出现七次,指的都是“道”。在先秦诸子中,《老子》带有强烈的母性生殖崇拜的意味。最明显体现在《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即指女性生殖器之门,竟然被老子认为是天地根,可见,老子的母性生殖崇拜。诚如杨义先生所说:“从母性生殖崇拜到谷神信仰,老子所发掘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诸子中最称古老和原始,由此他触及宇宙根本和人生的根本,在宏大的宁静中寻找着此世界生生不息的母体。”[5]“母”之所以值得崇拜,还是因为母的创生功能,崇母意识的实质是对母性创生能力的崇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崇拜。
《老子》一书五千余言,其中“身”和“生”字分别出现了23和29次,合起来52次,仅次于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73次。老子52次反复论述“身”与“生”,概括起来老子表达的思想就是“贵身”、“重身”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释老子的“贵身”、“重身”思想: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关于人性论的理论,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人性论一章中总结了中国古代丰富的人性论思想。然而,《老子》全书只字不提“性”字,从《老子》一书来看,老子是坚决反对对“人性”进行善恶区分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可见,老子是根本反对对人进行善恶区分,从他强调“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二十七章)的思想来看,老子有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尊重一切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的人性观。老子可以说是个“超人性”论者,认为只有保障人人都能做到任其性命之情,不要矫揉造作,才可能达到“至治”的境界。所以说,老子是坚决尊重人性的本然情性,反对人性的异化。
老子甚至认为把对人性进行区分善恶,正是社会混乱和人性扭曲的根源,所以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十八章)老子甚至反对过度的声色感官刺激对人性的戕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五章)最后老子得出的结论是“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也不是说圣人只要人吃饱肚子就行了,一切的审美和艺术活动都必须抛弃。王弼的注很能说明老子的“贵身”思想本义,“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6](P28)所谓“为腹不为目”,其实际含意是指人不要过度追求各种感官欲望的享乐而损害自己的生命。用老子自己的话说,“为腹不为目”,也就是老子所谓的“虚其心,实其腹”,(三章)做到“无知无欲”,不为外物所累。实际上,老子所谓的“无知无欲”也非要取消一切欲望,而只是要根除那些有害于生命的、过度的欲望,所谓“少私寡欲”(十九章),不为外物所役,从而保持人的生命的自由与和谐。所以,老子美学是以不违逆人的生命自由和自然为根本前提的,只要各种审美和娱乐活动不至于产生“令人目盲”、“令人耳聋”的后果,老子都是允许的。诚如李泽厚所说:“老子认为真正的美只能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由的肯定,而不在于感官享乐的追求,也不在于荣华富贵的追求。”[7](P211)
老子美学“贵身”、“重身”思想,还体现在老子对“人”的地位的重视和提升上。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齐平的高度,这是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春秋时期理性自觉的具体体现。在商周时期,宗教人格神对人的束缚是很大的,人在“神”面前,只有顶礼膜拜的份,根本谈不上与“道”、“天”、“地”地位相当的境地。在老子美学中,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已经提升到和此前顶礼膜拜的“天”、“地”齐平。
老子甚至还感慨只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给他,“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十三章)此句王弼注为:“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讬天下也。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6](P29)南宋范应元也指出,“贵以身为天下者,不轻身以徇物也;爱以身为天下者,不危身以掇患也。”日本汉学家福永光司同样认为,“本章谓真正能够珍重一己之身,爱惜一己性命的人,才能珍重他人的性命,爱重别人的人生。并且,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放心地将天下的政治委任给他。”[2](P109-111)甚至,老子还感慨“奈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二十六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可见,老子是把人的生命看作是超越于“名”、“货”、“得”之上的,甚至以伤身,可以得天下而不为的,强调的都是生命的可贵。
老子的“贵柔”、“贵静”的思想,都是和老子的珍重生命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都是强调惜身、保身的重要性。老子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此章河上公注曰:“治身者当爱精气不放逸。”[8](P231)
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也是深刻说明其珍重人的生命的立场。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三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即使不得已发动了战争,也以丧礼处之。老子的“贵身”思想之后被庄子学派所吸收,也为后来的道教养身术所继承。
喉源性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主要是指因咽喉部疾病引起的咳嗽,临床症状以阵发性咽喉干痒、咳嗽无痰为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随着空气污染加重、饮食结构改变而出现发病率增高趋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3-5],且由于喉源性咳嗽容易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导致其误治,西医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6,7],因此,临床上需针对喉源性咳嗽的病理特点进行明确,再针对其中医辨证分型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所以对“道”的性质的准确把握是揭示老子美学面纱的关键。老子对“道”的性质集中描述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9]
综上可知,“自然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可见,“自然无为”才是老子哲学的精髓和旨归。
“自然无为”也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诚如刘笑敢所说:“老子所追求、所推崇的最高价值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心价值,而‘无为’则是老子提出的实现或追求这一价值的基本方法或行为原则。这两者是老子所强调的主要内容,是老子哲学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所以,“自然无为”的生存状态才是老子美学的关键和实质。
“自然”范畴,在《老子》书中一共出现了五次: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10]
这五处引文老子所要表达的正是人的生存美学,即生命的自由与适意的美学。诚如笔者曾经在《中华文化论坛》中所指出的:“《老子》全文‘生’字一共出现29次,‘身’23次,可见频率之高,也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就是追究人的生命问题。”[11]
老子以生命的“自然”与“无为”为美的实质和最高原则。老子认为正真的美与真正的善就在于使个体生命得到自由的发展,摆脱外物对人的一切奴役和束缚。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和行为都应当从属于、辅助于个体生命的自然发展和个体情性的无拘束的展开。
关于老子美学思想的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老子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苏宁教授近年来对《〈老子想尔注〉的大爱美学思想研究》等倾力很大;专著方面也于2008年出现李天道的《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外一直以来对老子的关注格外热情,黑格尔在其《哲学演讲录》中对老子评价很高,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对老子哲学非常感兴趣,海德格尔哲学中的“终极视域”的言说方式,后期思想的“语言”论倾向,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张娟芳的博士论文《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西北大学2003年),其中对海外的老子研究有详细论述。海外的中国汉学家对老子研究还是非常的深入,意大利汉学家贺荣一有专著《道德经注译与析解》、日本学者福永光司《道教的镜与剑》对老子的研究成果丰硕。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收了一些海外研究老子论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就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本身的发展问题。生命潜力的全面发展、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必将日益增多。从西方的克尔凯格尔开始迷茫人的自由选择问题,到叔本华开始关注世界不过是人的意志表象,再到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可以看出,个体的人的意志在不断增大,而对人的自由的种种束缚慢慢消解。那么人失去了“上帝”之后,又是怎样,西方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已经给我们描述了没有了中心、没有了权威之后的“虚无”、“碎片”化的世界。诚如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指出的:“当代人不断膨胀自己的欲望,纷纷抛弃了独立思考的原则,而加入到听从广告消费的饕餮大军之中,更多地占有、更多地消费、更多地享受,成为消费社会中虚假的人生指南。”[12](P77)人开始从大写的人沦落为小写的人和自足的人,人们渴望自由,摆脱政治、经济、精神的羁绊。人一方面不断摆脱了外在权威,日益独立;另一方面,个体又日益觉得孤独,感到自己微不足道,无能为力。美学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说的“从动植物种类演化角度看,人类历史也是一个个体化和自由不断加深的过程。……人摆脱了天堂蜜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却无法自由地治理自己,无法自由地实现个性。”[13](P27)叔本华认识到了人的意志的欲望,必将导致像钟摆一样的“无聊”和“痛苦”,最终陷入“悲观论”。尼采试图超越叔本华的“悲观论”,用“强力意志”去消解叔本华所看到的“痛苦”与“无聊”,但是尼采最终又陷入“永恒轮回”之中,本想的超越,也变的毫无意义的轮回。
那么,老子的美学对人类不断消解权威,最终又不至于陷入“悲观论”和“轮回论”无疑是一剂良药。老子的生命美学是尊敬个体的生命情性,包含了互相间的关切和尊重,可以避免个人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老子生命美学必将在未来的人的自由发展历程中,发挥启示作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安徽大学哲学系主任李霞教授的《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也已经开始从生命的角度去研究道家思想。
总之,老子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建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老子美学思想,力争老子美学的当代转型,抓住《老子》文本的背后旨归:探寻个体与天下的“无为而无不为”即个体的自由,天下的和谐。本文意在论述老子美学的旨趣为生命的自由与和谐,关注的是贵身的生存方式。文章的意义也意在挖掘中国先哲在探究人的审美生存的方法论,为当代人的更诗意的生存提供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老子》的深入挖掘,得出老子美学的精髓在于个体生命的“自然”,个体情性的“完足”,是充满了对人的生命个体以深切关怀和尊重,得出老子美学在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消费主义蔓延的语境中,是最应该得到大力弘扬也可能会成为中国名片走向世界话语体系。
[1]〔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陈鼓应.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苏宁.宗教仪式与审美超越[J].中华文化论坛,2009,(1).
[5]杨义.《老子》还原[J].文学评论,2011,(1).
[6]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8]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赵以保.老子美学思想的生命之维[J].中华文化论坛,2010,(1).
[10]刘笑敢.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及体系结构[J].道家文化研究,1996,(10).
[11]转引自赵以保.老子美学思想的生命之维[J].中华文化论坛,2010,(1).
[12]王岳川.消费主义危害与中国当代文化立场[J].中国美术馆,2005,(1).
[13]〔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赵以保(1982-),男,文学硕士,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