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1-03-31 10:51:22尚靖君
关键词:少数民族价值观民族

尚靖君

(1.延边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吉林 延吉133002;2.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尚靖君1,2

(1.延边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吉林 延吉133002;2.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态从总体上讲是良好的,但在价值多元化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增多,且呈现多样化。在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已是民族院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民族院校;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1]。在新的形势下,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赋予民族院校特殊功能的内涵更为显著、更加丰富。另外,一所学校能否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内容。而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2]。近来,有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普通大学生常模。恐怖因子分高于普通大学生常模,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比国内普通人群可能有着更多的心理卫生问题[3]。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和谐,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形成产生独特的影响,从而形成与汉族学生不同的心理素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的居住环境造就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性格

不同地域为各民族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创造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性格。比如中原地区,民族心理呈开放、豁达、宽容等特征;蒙古草原,其民族心理具有开拓进取之质;南方山地民族深居大山,其民族心理普遍具有以不变应万变,修身自守、封闭、保守的特质。即使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非常闭塞,从中走出的大学生难免不被这种心理定式所影响,往往视野狭窄,与人交往较为被动。同时,封闭环境下的民族心理还具有十分强烈的猎奇特质。一旦他们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时,其渴望了解的好奇心即被激发,这是落后民族改变其落后现状的强大的内驱力,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事实上他们却经常遭到冷嘲热讽,自尊心受到伤害,常常导致他们返回自闭状态,这一现象不容忽视[4]79。

(二)家庭贫困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

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贫困,进入高等院校后,同学之间贫富差距凸显出来,再加上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负担过重,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自卑感产生。主要表现有:敏感、少言寡语、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内心孤独失落,因此被边缘化,人际关系失调。

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仍然比较落后,这也会导致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总担心本民族被别人瞧不起,存在着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通常以一种民族自傲心理来表现自己。造成同一民族学生交往甚密而疏远其他民族的同学,以致影响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此外,受社会上“金钱万能思想”的冲击,一些学生的心理较难平衡,常有“学而无用”或“学难致用”的想法,甚至产生“仇富心理”,排斥他人,抱怨社会,抱怨家庭。过度仇富不仅可以诱发偏激行为,甚至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以致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

(三)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针对民族院校,许多专家归纳出了多种原因:一是师资问题;二是教育投入力度问题;三是经济贫困等等。政府和当地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能力;对贫困家庭的学生给予补助;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特殊照顾等等,并认为上述措施一旦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成绩普遍偏低且辍学率较高的现象就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逐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不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或家里需要帮手,而是由于他们在学校感到“不适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适应学校教育呢?民族院校的教育中存在着哪些使他们感到不适应的因素呢?以下是少数民族学生因为不适应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1.学习焦虑

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接受教育相当困难。他们的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都是使用汉语编写的,授课教师大多使用汉语进行传授,这对他们而言,教学速度显得略快。在学习上的不适应,让他们感到焦虑,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2.人际交往障碍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过多地凭借本民族的个性、语言和个人的喜好来与人交往,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适应困难。由于这些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范围狭小、交往不自信,以及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甚至产生交往恐惧、交往回避,使他们倍感孤独、寂寞,容易造成心理封闭,甚至形成人格分裂。

3.心理落差较大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在同他人的能力和条件进行比较时,能够充分地体验到优越感、自豪感和价值感。但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却发现自己的骄傲丧失,伴随的是孤独、失落和自卑。这种落差感体验越强烈,越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很容易产生抑郁。

(四)文化价值观差异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

文化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构成的核心,它是民族成员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并决定可行或不可行的基本评价体系。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差异性源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并表现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接受以汉文化为主的主导文化,同时又要维持母体文化[4]79。

在民族地区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校园文化与学生原有文化或家庭文化存在着不一致之处。但入学后由于受到他族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的影响,民族学校的学生常常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种文化的不一致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导致厌学、逃学,甚至会引发学生在校园中的集体暴力行为[5]。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大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习惯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在母体文化、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面临的变化或反差更加强烈。因为文化差异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观差异,当选择越多时,困惑越大。而学生的心理准备又不充分,承受能力又不强,焦虑体验的范围比成年人更广泛、更强烈,往往表现为焦虑、抑郁、攻击性、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

全球多元文化结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置身其中,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多。全球化强化了人们的“地球村”村民意识,也弱化了道德教育中所强调的爱国主义。往往使一些人淡忘了国家意识,消解了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利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二、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民族院校的心理辅导工作

1.在学生工作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必须注重培养一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可以说辅导员和学生走的是最近的,对学生的了解也应该是最多的,再运用心理知识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实效性也是最强的。虽然学校也同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但学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有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就是形同虚设。所以笔者认为,利用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加强辅导员的心理知识的普及与运用,能及时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自助和互助的爱心社团。民族院校可以通过成立“学生心理协会”、“爱心社”、“心灵驿站”等方式,让学生在这样彼此相互信任的团体下无距离感,相互倾诉、彼此排解。由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掌握整个过程,掌握每次的针对对象,谈论的话题,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事后并能及时总结、上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

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问题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学工处、各院系、校医院、心理健康中心和学生家长彼此配合、彼此协作的局面,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2.实现心理教育和教学相结合

开设相关讲座和课程,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并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做更加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民族院校应该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有的放矢地传授“大学适应”、“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调适”等内容,丰富大学生的心理知识,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缩短适应期。

其次,构建心理教育和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团体咨询采取的是互动的方式,以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能提高个体在团体活动中的自我审视。因此,把团体心理辅导与教学相结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解求助者的文化背景尤为重要。从上述分析来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更应该考虑文化这个重要因素,实现本土化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二)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具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功能,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传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过去,民族院校的教育过多地照搬内地院校,而忽略了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忽略了民族传统和地区实际。所以民族院校在具体的教育中还要针对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有别于普通院校的措施。因此,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加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并在各科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相联系,要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并注意采用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多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势必会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首先,在理论教学上,有条件的民族院校除教授民族语言外,要加强《民族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开设《少数民族发展史》、《少数民族风情》、《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等公共选修课。

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和教师所提供的实践应该来源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体现学生的内在需要,并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实践,同时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可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开展少数民族知识竞赛、举办学术讲座和到民族地区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其中包括他们熟悉的风俗、习惯和传说等,通过这些载体,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探究其中深层的人生哲理,以及在当下的积极意义,自然而然地转变成学生自身的认知系统和行为系统,可以避免大而空的理论说教。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展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他民族文化的接纳。

(三)调适学生主体的价值文化冲突

1.重视和开展价值观教育

时代的发展已经把我们每个人推向了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人们作为一名全球化生存的“地球村”人,已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全球化使得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扩大,民族历史的时代让位给世界历史的时代,从而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6]。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摆脱狭隘的民族情结的困扰,才能以平常之心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去适应变化。教育必须为变化做好准备,使人们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从而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非民族院校都应该重新审视和选择教育的价值,改革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根本问题。

在教育方式上,要重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积极寻找各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的“激励”之源,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思维活动。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着根本缺陷。民族院校的价值观教育更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以来,我国院校价值观教育“在方式上,主要是用主导的价值观去限制学生和禁锢学生的思想,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在内容选择上,偏重正面价值取向教育,回避西方多元价值取向同我国传统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在风格上,强调整齐划一的价值观教育,忽视个性化价值观教育;在动态上,强调价值观教育的民族性,忽视价值观教育的开放性,忽视对文化价值的整合与创新。因而,对社会新兴的价值内容缺乏及时有效地反映,使教育脱离现实”[7]。

民族院校所秉承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封闭模式,与少数民族家庭文化的整合程度低,与现实社会的整合程度低,势必刺激学生对学校主导价值观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甚至会以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价值内容来抗拒学校的主导文化价值的教育,进而加剧在多元文化价值环境中的混乱局面,有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失范、越轨行为乃至犯罪事件也会大量滋生。变革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必须首先改变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使学生自己处于冲突之中,教师持中立态度而不是道德要求的执行者。价值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导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民族院校的德育应对于这些来自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变化有敏锐的认识,及时采取措施,加强价值选择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正确选择。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的状况。

价值观不可能通过强制或压迫而获得,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道德理性,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产生内在的价值认同。

2.在民族院校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方案

民族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不能一味地把学生与外界的文化隔离,或者只是用一元的文化进行教育,否则会造成学生对主导文化的逆反心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院校应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既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同时,又能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使学生既热爱本民族文化,又能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

英国教育人类学家杰夫科特(R.Jeffcoate)对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第一,内容选择需要具有国际性,其观点具有全人类性。第二,在所提供的视觉形象、故事及知识要全面地体现文化中的各种文化群体。第三,学生应有机会获得有关种族和文化间异同的真实知识。第四,应客观地介绍各种移民和异文化群体。第五,允许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其文化。多元文化课程的采纳有利于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的本性,摆脱某一狭隘文化的垄断,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并利于接受”[8]。多元文化课程应该反映各民族经历,各民族观察问题的不同立场、观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民族院校应在课程上反映多元文化的内容,例如各少数民族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反映在社会科学课程中。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现今民族地区的相对落后只是全国共同发展的一个阶段,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由此,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其从心理上摆脱自卑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现代传媒的育人功能

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能让学生心理振奋,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课外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由于这些活动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又是由学生自愿参加、自觉管理的,因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归属需要和成才需要,对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锻炼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了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9]

各民族院校应该着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努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宣传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教育合力,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应加强校园网管理的制度建设,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把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薛丽娥.论新形势下民族院校的特殊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68.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61.

[3]文海江.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9.

[4]阿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1):79.

[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

[7]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26.

[8]杨 琦.论民族高校德育的人性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青海民族研究,2006(3):116.

[9]冯宏丽.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疏导策略探究[J].前沿,2010(6):183.

The Research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Education of Students from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NG Jing-jun
(1.Department of Sociology,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Students from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ne of the special groups in our society.Generally,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 is good.But under the impact of diversified economy and culture,the number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bviously increased,and it takes on diversity.It has been the realistic and urgent task for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according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minority students from the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sychological problems;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G44

A

1001-6201(2011)05-0177-04

2011-03-20

延边大学项目(200914)

尚靖君(1979-),女,吉林靖宇人,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