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软实力发展新模式与路径创新

2011-03-31 10:51:22吕美嘉
关键词:实力语言文化

王 越,吕美嘉

(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学中心,吉林 长春130032)

语言软实力发展新模式与路径创新

王 越1,吕美嘉2

(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学中心,吉林 长春13003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着眼点和根本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对语言的文化传播力、价值影响力、思想渗透力、经济推动力、外交融合力等软实力特性与价值的评析,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提升汉语言的思想力,扩大政治价值观等语言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与路径创新。

语言文化;软实力;价值;模式;路径

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战略着力点,是社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语言-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在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1]。语言作为主要载体,在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软实力的理论阐释

“软实力”(Soft Power)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1990首次提出的。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意识形态和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集中归纳为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2]。某种意义上,硬实力在某些时候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但是只是阶段性的作用,而当硬实力不具备优势时,软实力可能同样发挥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是长久性、持续性的,可以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3]。

(一)文化软实力解析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其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元素,可广义地理解为不同文化层面上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增强了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影响力有了较大幅度地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

(二)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语言是一个民族诞生、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则是语言的内核。“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整个文化。”[4]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美国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强大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征。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维护本国语言文化的利益,努力扩大语言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和国际影响。历史证明,作为国家软实力之一的语言的成功地位取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占据全球化潮头的文化[5]。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独到的表现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汉语的传播必然成为世界趋势。

二、语言软实力的特性与价值评析

语言软实力具有软性、非胁迫、温和、隐蔽、渗透等形式特征。语言软实力的内在属性有:第一,具有文化属性。语言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吸引力等特性,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网络流行语、社会流行语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第三,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语言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第四,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同国家间的文化活动,使全球文化相互相融,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第五,还具有一定的外交属性。“中国绝不会国强必霸”表达了和平崛起的国际观,“涉藏涉台等问题决不妥协”表达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等。

语言软实力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广泛使用,以及文化交流、价值观念的扩展,外交政策(外交语言)的运用等,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世界外交中体现出相当重要的价值。

(一)语言具有文化传播力

语言是信息传播最基本的要素和第一手段。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前沿的“软实力”体现。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与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国家世界地位、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形象的全球显示,以及国际社会对该国未来的预测。国强则语盛,世界各国间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格局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英语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全世界普及,几乎成为所有国际交流中的主要语言。当前,中国表现为对英语学习的狂热,超过90%的学校以英语作为必修课。不管人们如何非议,英语仍然在我国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语言的传播与国家的发展相辅相成。一种文化的广泛传播必然要以语言为工具。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的方法之一是以语言为手段的世界交流,但我们不能忽略汉语的重要价值。当前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在观念和形式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过去封闭、僵化的报道成为今天开放、灵活、立体的报道,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向世界宣扬中国的思想,传播中国的声音,扩大了汉语言的世界传播力。

(二)语言具有价值影响力

从国家的层面而言,“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1993年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各大宗教毫无争议地将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世界宗教伦理宣言》之中,并确立为人类文明的首要的、基本的法则。孔子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传播、文化间共融中具有世界性价值。孔子的语言具有深厚文化精髓和深刻思想力,中华文化则具有深邃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 “和而不同”、“和谐”、“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非凡的哲理魅力和普适价值[7]。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语言的推广必然伴随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输出。孔子思想的“软实力”输出,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价值观念的认同力、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

(三)语言具有思想渗透力

有学者把文化、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当作“软实力”,认为“劝说和以理服人是软实力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软实力的全部,诱惑和吸引的能力也是软实力。”[8]中国崛起在全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经济、外交和政治(局部的)以及文化工具方面等实力的崛起。我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模式,特别是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价值观、准则和格言,更都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可以提升的更具根本和普遍意义的文化贡献。约瑟夫·奈曾形象地描述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深具魅力,华语影片《卧虎藏龙》在非英语电影中票房价值最高,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超过170所。当美国之音将中文广播的时间从每天19小时削减到14小时的时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却将其播出时间增加到每天24小时。”[8]中国实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及“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政策,向世界宣告奉行互相尊重主权的政治理念及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扩大了国家外交的世界影响力。

(四)语言具有经济推动力

语言经济学先驱 Marschak首先揭示了语言的经济本质:价值和效用,成本和效益。语言经济价值主要是指“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地位、频率、语言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政策”[9]41。语言的推广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领域,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先导性的作用,能够从不同层面拉动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持久的效应[9]42。多年来我国对欧美图书进出口比例达100:1以上,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和西方的语言文化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使用语言的密度是决定该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使用某一语言的人越多,该语言对于其他人来说就越有用。语言网络维度的另一个含义是:源于语言习得的某些利益并不归个人[10]。语言的网络效应既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效益,更随着语言密度的加大,在更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范围内产生经济效用。如“给力”、“蒜你狠”、“楼脆脆”、“我爸是李刚”等网络流行语的巨大点击率,就会产生广泛经济效益。

(五)语言具有外交融合力

约瑟夫·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对外政策。”[11]外交是一种对国家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而外交语言则展现外交政策的吸引力和合作性,是树立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今,中国崛起已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国际关系史表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果注重发展和运用硬实力,通常会招致现状大国或邻国的制衡。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毛泽东主席讲:“这是非洲黑人朋友把我们抬进去的”,形象地宣扬了中非之间深厚的政治友谊。为化解世界对中国崛起长远意图的担忧,2003年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提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峰会上则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秩序目标。全面地经济联络和文化传播构成了软实力资源的核心。中国政府提出了“微笑外交”,外交语言直接真实地表达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行动更体现中国正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而又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和平崛起创造一个友好的国际环境[12]。

三、语言文化软实力发展新模式与路径创新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加快、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语言文化大繁荣的新模式有:第一,健全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第二,大力发展“文化型”软实力,扩大对外汉语的传播,加强多元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第三,提升汉语言的思想力,扩大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影响力。第四,大力发展“文明型”软实力,推动汉语言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具体发展路径为: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第一,以人为本,在语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增强社会内在凝聚力、向心力。第二,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构建中华文化传播体系,促进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换,通过各种媒体加快将灿烂文化传递到全世界。

(二)扩大对外汉语的传播力

在某种程度上,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扩展彰显了中国力图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的决心,孔子学院业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更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但大国崛起,需要的仍然是深层次的决策智慧与公开透明的制度支持。语言是最有力的软实力载体之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借助媒介交流文化,也输出了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①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 “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至今,中国在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治系统,政治和政府、文化和道德是分不开的。语言的影响力是慢慢渗透的,学中文的外国人不光想学汉语,同时他们也想了解中国非常丰富的文化,翻译我们的著作,看我们的国产电影。输出中华文化的同时,当然也输出了价值观。当前,我国应加强扩大跨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创造更多的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派遣教师积极参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将汉语魅力及影响扩大到全世界,逐渐形成一种汉语言经济市场,大力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效推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13]。

(三)加强多元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

“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吸引力。语言传播是传播文化,文化交流是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信任的纽带、传播友谊的桥梁,是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手段。

要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利用语言推广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积累文化资本,使中国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中国创办的海外“孔子学院”等,已在欧美社会产生示范和连锁效应。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亲和力不断增强的过程[1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历来主张和谐、包容,尊重多元,强调天人合一、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要广泛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互补,努力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提升中国文化参加多边组织以及国家经济力量的亲和力、吸引力。

(四)提升汉语言的思想力

一是积极开展针对国外民众的公共外交,通过文化项目交流、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手段,加强汉语言的传播。二是通过以信息和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扩大宣扬“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文化传统和处事原则,展示“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突出展现中国当前的发展变化和对外政策,以及“和平与负责任大国”的自我定位。三是始终以关系相互性和伙伴性交流方式,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强调共同挑战和相互利益,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升传递中国文化、外交、参加多边组织以及国家经济力量的吸引力。四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华,系统地对“和合”等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以更适合当今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形势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全球政治外交影响力的扩大。

(五)推动汉语言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承载是文化产业。通过大规模地文化产业运作,一个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就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并且渗透到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从对外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讲,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第一,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加快扶植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文化秩序的政策和机制,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第二,继续保持运用政府资源,加强政府主要部门间的协调、与民间非政府机构的协作,合力提升汉语言文化软实力。第三,有选择地与发达国家进行软实力领域合作,促进发达国家民众了解中国。更多地采用对外文化贸易等方式,向更宽的领域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并不断扩大国际影响。

(六)激发全民族的语言文化创造力

语言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第一,加快建立国家语言战略研究机构,针对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制定中国国家语言战略,调整外语能力培养政策,健全完善教学方法。第二,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步伐,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水平,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建设,扩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规模,提高社会的认知度。第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博览、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运用现代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坚定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成果,大力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进一步激发创造力,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段奕.硬实力-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J].复旦教育论坛,2008(2):48.

[2]张西平.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7(3):26.

[3]李慧羽.高专学生“软实力”提升的意义与途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123-125.

[4]熊苏春,杨超.语言、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建设[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68-69.

[5]赵念渝.较量:翻译、编译背后的“语言”软实力[N].解放日报,2008-04-20.

[6]孙西辉,吕虹.文化软实力与加快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理论学刊,2008(8):116.

[7]唐彦林.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16.

[8]约瑟夫·奈.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及其对美国的影响[N].王缉思,译.环球时报,2008-04-11.

[9]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1999(4).

[10]刘刚,焦亚葳,韩建民.论对外汉语教学与河北“软实力”的提升—语言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2):102-103.

[11]CHURCH J I King.Bilingualism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J].Canada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26):337-45.

[12]王俊峰.魅力攻势:中国软实力外交探析,www.people.com.cn,2010-07-06.

[13]60位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www.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6486623.html,2007-11-06.

[14]花建,等.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0.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Language Soft Power and Its Path Innovations

WANG Yue1,LV Mei-jia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Center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The eleva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s a strategic focus and fundamental way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Language,as the carrier and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is one of the key indexes to measure the soft power of a n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power of language,value influence,penetration of thinking,economic driving force and foreign fusion power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such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innovation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soft powers as constructing core socialist culture value system,elevating the ideological for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expanding political values.

language and culture;soft power;values;model;path

H002

A

1001-6201(2011)05-0093-04

2011-04-26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090)

王越(1971-),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吕美嘉(198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实力语言文化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