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娜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吴立娜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岗位认识不足、缺乏理论学习、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培训力度、明确角色定位、改革职称评审、加强工作考核、建立激励机制等,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一)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不足
辅导员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和那些专任教师和机关管理人员相比,自认为要“低人一等”。由于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对于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都较高,对于辅导员的要求明显要低,许多高校毕业生之所以走上辅导员岗位,就是想通过辅导员这一跳板达到在高校工作的目的。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只是把担任辅导员这一工作当成是暂时的工作,只要有机会跳往机关和教师岗位,他们都愿意。可以说,这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很不利。
(二)工作任务重,理论学习少
在许多人眼里,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保姆”、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学生学习生活上的事情他们要管,学校学工部门、团委的工作任务他们要落实,院系也对他们有要求,这使得他们工作任务重,精神压力大,由于辅导员在事务性的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在理论学习,在教育、管理及自身专业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不深入。
(三)发展机会少,心理压力大
高校辅导员大多是专职辅导员,他们由于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对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因此,要从辅导员转向专任教师的可能性比较小,除非是继续深造以后才有可能。如果要向行政管理方面发展,由于机关精简,领导岗位职数有限,而且竞争也比较激烈,给予辅导员的机会也不多。由于辅导员队伍一般都相对年轻,职称和学历都不是很高,虽然投入的精力比别人要多很多,但工资待遇未必比别人多,造成心理上的一种不平衡,这也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解决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等问题,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发展动力,解决思想困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加,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实现途径等都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在大学生的心坎上,这就要求有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学术素养较高、人格修养高尚、热爱本职工作的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只有专业化,才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
(二)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要求
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既有关系大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心理健康等大量的专业性指导、辅导、咨询工作,也有大量科学规范的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知识层次较高、思想比较活跃、成才发展欲望强烈的青年群体,因此,无论是对学生班级的组织管理,还是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无论是某个领域工作的开展,还是某一项具体工作的实施,要求辅导员不仅要付出时间、精力、感情,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真正把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做到实处。
(一)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提升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
自2006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要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辅导员专业知识培训,从整体上来讲,对于提高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专业水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高校自身原因,如辅导员编制少、工作经费不足等原因,对于辅导员培训重视还不够。由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人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短期的培训虽然解决了辅导员上岗的“燃眉之急”,但针对性还不强。因此,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除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辅导员培训班外,高校内部也可以长期组织辅导员培训班,邀请重点高校思政专业的教授、学校长期从事思政工作的校领导及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
(二)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高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指挥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三)改革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由于他们长期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工作任务重,理论研究少,在职称评审时无论挂靠专任教师系列,还是行政管理人员系列都处于劣势,这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面。职改部门或高校可以单独设立辅导员系列职称,对照其他岗位的设置办法,可以设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副高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成立专门的辅导员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制定辅导员晋升职称的评审方案及实施评审。以此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辅导员工作考核,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能
各高校应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根据辅导员的定位和职业特点,建立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核体系要做到全面细化,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同时,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主管领导评价相结合,评价权重比例合理分配。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职务晋升、评选先进、津贴发放等的重要依据。同时,辅导员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所在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考核,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能。
(五)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
高校应建立辅导员激励和淘汰机制,对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者,通过学校严格、规范的工作考核,优秀者在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更高学历深造等方面享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在物质方面给予一定奖励,如办公环境改善、住房分配优先、提高经济收入等,以此激发辅导员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积极性。对于考评合格者,根据本人意向和自身条件,结合工作需要,可以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或进修学习,对于考评不合格者,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或行政职级,并予以诫勉,诫勉期满有明显改进的可以留用,继续从事学生工作;如果仍表现不好的,予以解聘转岗。
[1]王广婷,周亚夫.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中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1).
[2]李利军,郑永森.借鉴双因素理论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3]刘欣堂.努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 2010(6).
G645.18
A
1673-1395(2011)05-0097-02
2011-03-10
吴立娜(1986-),女,湖北荆州人,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