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之探析

2011-03-31 05:57柏春林
关键词:理论体系特色理论

柏春林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邓小平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后来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每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长年轮”?还是“成长阶段”?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在逻辑,清楚这种区分才能认清形成发展的阶段。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转折标志,区分了不同历史时期。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既是基于这种历史转折意义,也是具体针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在哪?薄一波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1]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转折并未隔断从中国情况出发探索与追求的历程。邓小平本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都强调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方针与理论,是从以前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得到的基本的总结。[2]“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3]实践的曲折并没有割断思想理论的发展,而是在教训中继续。

(2)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看,一方面是端正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开启理论与实践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是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创新的历史。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这样。

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毛泽东强调要“以苏为鉴”,独立思考,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加上有了建国后几年建设实践,在苏联帮助下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经毛泽东调查研究形成《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它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篇之作而成为历史起点。

因为苏共二十大“揭了盖子”,毛泽东倡导解放思想(未用解放思想的表述),向全党提出了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出发点和内在基本精神,吹响了建设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号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

后来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错误,但并未中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而且,《论十大关系》在1975年由邓小平主持整理经毛泽东同意定稿,1976年12月26日由《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历史地成为贯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端时期与“文革”后时期的理论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倡行解放思想,是针对曲折中的背离、思想僵化,实事求是面对历史与未来。其中重要方面是恢复和坚持《论十大关系》引领的正确理论原则和路线方针;实行拨乱反正,是要把搞错的纠正过来,包括拨回到从《论十大关系》开辟的正确轨道。

对此,邓小平曾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4]

确定理论的逻辑起点,还要看理论逻辑、基本思想是否前后一贯。1995年,江泽民作《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所论十二种关系有六项与《论十大关系》完全对应。虽然从语言到具体内容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但思维逻辑、理论逻辑是前后贯一的。所以,人们通称为“论十二大关系”,视为《论十大关系》的新篇章。

(3)《论十大关系》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所代表的中国社会主义早期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篇,[5]历史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起点。

第一,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根本点。比如思想路线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表述虽是1958年才提出,但《论十大关系》讲话前后,毛泽东实际倡导解放思想,《论十大关系》内容也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其次,明确走自己的路的基本主张。毛泽东说,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路线。[6]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呼应这一主张;再次,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形成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的初步思想。从理论和政策上正确定位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作为基本依靠力量。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支柱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科学发展论,[7]开始孕育。1953年秋,周恩来提出:“什么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手工业集体化了。”[8]毛泽东在1957年春说到:有些人讲,到了社会主义,大概是要过好生活了。这就是不懂什么叫社会主义。[9]已注重考虑中国社会主义“是什么”和“建什么样的”,是邓小平在新时期明确最重要一条经验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把改革开放提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途径,并有明确的对外开放初步思想。随后提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从哲学上论证改革并提出“改革”概念,明确号召全党“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10]奠基了改革开放理论。虽然“改革开放”概念到1980年才由邓小平提出。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发挥市场作用,到党的八大形成新经济体制主张。虽然没有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区别,也没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但有了重要的开端。

科学发展理论也奠基于此。一是把“发展”置于至高地位,明确提出如果不能较快发展,要被开除地球球籍,[10](P89)后来邓小平强调加快发展、台阶式发展,与此一脉相承。二是初步确立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基本方针,从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统筹兼顾,适当的安排。[10](P227)《论十大关系》把“统筹兼顾”提升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法;三是主张全面协调发展。《论十大关系》正是为着全面协调发展,避免只顾一头而明确战略策略思想的,宣示着全面协调发展思想。四是实际开创发展机遇论。

第三,奠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一是创立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供了打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门的钥匙;二是在提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方针中,彰显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基本理念。1957年提出的“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1]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局面的表述。

后来的思想理论与《论十大关系》开始的早期理论探索一脉相承。说明《论十大关系》开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阶段,要注重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过程性与内在逻辑阶段性的结合,要透过理论发展中的“年轮”,把握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自然的历史过程有六个发展阶段。

(4)1956年《论十大关系》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起始阶段,第一阶段。

无论社会历史的拨乱反正,还是理论的恢复与坚持,都表明这26年是发展上的一个螺旋式“回归”,构成一个发展阶段。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概括的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10个“主要点”,[2](P54-58)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归纳。这一归纳只是对1956年以来的历史经验作出总结,表明此前20多年历程是理论形成的一个阶段。

(5)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体系化阶段。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为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确定了主题。以党的十三大为标志,初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这次大会第一次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题归纳理论构成为: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等12个观点。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轮廓。

此后,有两次新概括。一是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以明确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共识的12条原则,作出新归纳。[12]二是199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七十周年讲话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提出目标和各自三条基本要求上概括经验与理论。[13]

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用“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的行文格式,从九方面对基本内容体系作出新概括。并命名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明确指出:这一理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科学体系。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从理论上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通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形态实现了内容的体系化。

(6)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是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体系整体与时俱进的深化阶段。

一方面,是因为邓小平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由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4]

一是对原有理论成果进一步体系化认识。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把理论内容体系进一步具体化归纳为十六个“子理论”,是主要代表。

二是深入发展中的深化、具体化。比如,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基础上,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进而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等内容,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完善更具体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与使命,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深化。比如,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的讲话提出了处理重大关系的新策略思想;全国科技大会确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等等。

比较中宣部编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可以较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性深化发展。两个“纲要”都用16个“子理论”概括内容体系。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等绝大多数方面,虽然具体表述与具体内容不同,但在根本上相对应、相一致。后者主要是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三方面作了整合,没有重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新增“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理论”。总的看,思想内容在根本上一致,属于同一基本内容体系,是对原内容体系与时俱进的整体性深化发展。

(7)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是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确立阶段。

2000年10月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江泽民展开阐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要求与意义,并强调:“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15]标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开始提到党的指导思想高度。2001年7月,江泽民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实现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命名,并系统阐述科学内涵与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大正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年轮”。

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概念。不久,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此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等,主要从经济发展上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阐述科学内涵;2004年9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科学发展观作出完整表述,对主要内涵进行系统阐释,并强调“全面落实”。标志科学发展观开始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2005年10月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并确定“六个必须”的落实原则,实际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后,在全面贯彻和学习研究中得以系统化阐述,如2006年6月出版《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到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同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样,通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为指导思想体系,支柱理论已完成了构建,党的十七大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以概括,表明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和确立。

(8)党的十七大后进入第五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充实的发展阶段。

一是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中,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党的宣传部门在2008年修订出版新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不久又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等14方面。[6](P38-45)

二是充实新的理论内容。比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理论成果作出更深刻的新阐释。

第五阶段将是比较长的历史时期。从目前情况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可能标志一个新的具体阶段的开始。此后,还会有若干具体发展阶段,会有若干重大战略思想充实进来。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会经历创新发展阶段。在国际国内条件相对于今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后,将在新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创造性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之长期发展。我们判断和划分发展阶段要看各方面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性,尤其是支柱理论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与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的理论,体现这种认识并从中国情况出发的经济、政治体制理论,发展根本途径与直接动力理论,指导科学发展的理论等支柱理论较完整形成,标志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此后是继续深入发展、创新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是需明确的基本主张、基本判断。

[参考文献]

[1]薄一波.在学习“邓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12-23.

[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27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0.

[5]柏春林,欧永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再认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6-78.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51.

[7]陈华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探解[J].浙江学刊,2010(6).

[8]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47-648.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5.

[1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7-1379.

[1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1.

[1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5.

[1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2.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