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莲
(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后危机时代下的廊坊经济战略调整
王金莲
(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处于一个缓慢回升的阶段,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没有消除。在此背景下,结合廊坊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经济战略调整,从而凝聚核心力,激励城市经济发展。
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路径
从2009年中期,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一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所谓后危机时代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既而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它就成为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随着多数经济指标逐步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后危机时代”。[1]在后危机时代,危机造成的固有影响没有消除,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关键时期,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经济危机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被控制住了。但是,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在此背景下,研究廊坊经济发展很有必要。
廊坊市位于京津两大都市之间、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地带,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依托发达便捷的交通网带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市场。“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是对廊坊最准确的描述。北京东扩南拓,京津经济一体化,建设环渤海经济圈,为廊坊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廊坊经济也全面受到影响。各项指标的全面放缓,市民面对危机的心情有所起落,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百万干部群众始终经受风浪洗礼,顽强奋斗。“尽管廊坊经济外向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廊坊硬是凭借做暖小气候的发展理念、发挥争先的精神品质,在总体不利的形势下力挽经济下滑不利形势:2009年1~5月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便迅速回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8%,增速居全省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增速居全省第二,其中5月份当月增长12.2%,居全省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4%,增速居全省第一。工业用电量恢复至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1~6月份,全部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2%,增速均列全省第二。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135元,居全省首位。
廊坊抓住了北京对周边地区态度发生变化的契机,加强与北京的联系沟通,一下子签署了三条通京轻轨,达成了进行规划拼图的初步意向。“同城时代的来临,将为廊坊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二是借助河北区域发展“一环两极”战略。燃亮三把大火,就是积极争取北京新机场建设、京廊轻轨建设、京沪高铁全面开工并将与京津城际在天津建立连接线这三大项目。此外廊坊对接京津,走进区域合作的新时代。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一方面全力打造联结京津、独具特色的信息产业聚集区、综合信息化先行区,另一方面努力把廊坊建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成功人士休闲居住、休闲办公、休闲创作、休闲会展、休闲洽谈、休闲保健、休闲娱乐、休闲观光等高品质健康生活执业的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这个定位不仅找准了在京津之间的位置,也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势必成为廊坊新的产业标志和城市品牌,也必将把廊坊在对接京津进程中的比较优势最大化,虽然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廊坊政府和廊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也存在如下挑战。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其主要依靠高强度的低成本要素投入,这样导致储蓄和投资率过高,消费过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大,传统的优势难以维持。后危机时代廊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导致生产成本加大,投资和出口随着世界经济的低迷而减少,短时期内经济模式的转变成为难题。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供给能力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但在新增产能上依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释放。受经济危机影响,外部需求在短时期内难以恢复危机前的水平。造成调整经济结构的阻力和难度都进一步加大。廊坊作为有着区位优势的新兴城市,吸引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产业化调整步伐的推进,投资建厂的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而外部市场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势必会影响廊坊经济增长的速度。
第三,环境资源约束更加趋强化。廊坊市多年来把生态环境作为构建城市的基本要素,把绿色产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到2009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2.5%,居河北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由建国时的1.2%达到2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7m2。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能源消耗迅猛增加,能源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
第四,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我国一直以来,劳动力供给充足,在过去的30年来一直有着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使劳动力价格在这些年一直没有迅速上升。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老龄化的人口比例会迅速上升,这势必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成本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廊坊目前总人口大约60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突出,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问题导致生产成本在后危机时代增加起来,抑制经济的快速复苏。
综上所述,廊坊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是经济转型与挑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难度加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面临新的冲突与矛盾。但是,历史证明,任何一次危机都是契机,抓住经济调整和转型孕育的新机遇,正确处理矛盾,把握经济脉搏,充分利用经济转型的增长空间,化危机为契机,化挑战为机遇,为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格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下降,导致投资水平持续上升,经济上升时期,储蓄增长快于消费的增长,经济下降时期则相反。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教育、医疗负担大量转嫁到了居民,而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居民财产性收入减少。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原本应由国家负担的养老,医疗转嫁给居民自己承担,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倾向和储蓄行为。经济下降时期,应当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消费转型,提倡绿色消费,发展服务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和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增长。廊坊作为新兴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发展空间大,协调发展格局会快速恢复。
第二,发展特色经济,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后危机”时代下,经济发展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如何在重振增长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当下的焦点。廊坊市从1998年开始,认识到自身区位优势;并确立了“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着力打造“蓝天、碧水、绿化、净土、宁静”五大生态工程。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在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京津冀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所引发的日趋激烈的区域城市竞争中,廊坊始终没有改变对生态理念的追求。上海世博会,廊坊以廊坊生态智能城市规划首次展示给全世界。保护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廊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三,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层次,提升拉动“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金融危机迫使经济发达地区,淘汰一部分落后企业和产业,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放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很可能就是经济的新生。未来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差异。科学技术进步能够带来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是创新利润的来源。廊坊要做到,要扩大技术进口和输出,提高区域技术能级,抓住机遇,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规模,引进核心技术,不断优化技术引进结构,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生产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参加跨国技术联盟,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获取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更为重要的,还要大力支持成熟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对外输出。进一步从产业层面转变政府职能,开放经济和文化层面,走向全方位开放。
第四,凝聚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与文化,激励城市经济发展。廊坊市2004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把文化产业作为廊坊的支柱产业来谋划和推动。廊坊的文化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旧力已乏,新力未续。为了消除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危中求机,危中求进,努力打造廊坊的小环境,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渐趋佳境的昂扬之路,跨过金融危机这道坎,对激活文化产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就要围绕京津避短扬长、创优争先,突出发展高水平休闲产业和各类商务商业设施集群并使之相得益彰,以文化产业建设为重点,打造高水准的文化产业集群,实现科学发展中产业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地位与长远发展优势,文化品牌将成为廊坊经济发展的又一品牌。
[1]赖伟民.后危机时代[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890669.htm,2010-05-12.
[2]吴海瑾.“后危机时代”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路径创新——以南京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9(9).
[3]丁安华.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增长平衡点[J].金融实务,2009(3).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F276.3
A
1673-1395(2011)01-0074-03
2010 11 -18
2010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100)
王金莲(1974—),女,吉林辽源人,讲师,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