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策略分析

2011-03-30 06:16叶果
吉林农业·C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奶牛

叶果

摘要:文章针对全球奶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及行业内奶牛繁殖性能不断下降的现状做了进一步调查,从奶牛育种、配种的角度出发用先进的遗传学策略及技术有效的指导了奶牛繁殖技术的创新发展,对改善奶牛的繁殖性能,提高育种产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奶牛;繁殖性能;遗传育种

中图分类号: S8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73-1

0 前言

奶业、乳品行业的不断壮大和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民族企业不断崛起,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当今,无论是散养户还是大型奶牛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奶牛繁殖性能不强的问题,受胎率低、交配不孕、泌乳期受孕率低、流产、死胎等现象屡见不鲜,成为我国奶业经济亏损、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1 采样与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并根据广泛的数据搜集,利用SAS软件对奶牛群的产犊、配种、产奶及系普等综合繁殖性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成年母牛繁殖率要略低于青年母牛,平均受胎率为68.72%,而一配受胎率则仅为31.90%。

1.1 产犊及产犊间隔

通过采集、分析及跟踪1712头奶牛的产犊情况发现,排除掉不健康的公犊外,奶牛所产的健康雌犊仅剩下不到一半,而经过了初产后能到达第一泌乳期的奶牛则仅占28.98%,可见当前奶牛的繁殖效率普遍偏低。以上数据是我们分析一头奶牛从长成到第一次生产过程的数据,未包括二次以上生产的情况。对于奶牛的二次生产则要考虑到一个产犊间隔的综合指标,与产犊间隔期望最佳值的365天相比,我们所考察的奶牛样本群体的平均产犊间隔则要比标准值高出近200天,而成功的平均受胎更是少之又少。

1.2 犊牛围产期死亡率对比

行业内的权威数据表明,头胎母牛围产期死亡率要明显高于多胎母牛,这是由于头胎牛在初次生产期间,其体格发育尚未健全,因此处于难产死亡的高发期,随着胎次的增多,奶牛的身体越发强壮,其围产期的死亡率也会有所下降。

1.3 犊牛性别比率分析

奶牛所产犊牛的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受到季节变化、环境差异、地区因素的影响并不大,各个胎次中的公母比例接近各占一半的水平。接着我们对犊牛分性别的围产期的死亡率做进一步分析。我们选取围产期死亡的852头犊牛为研究对象,该牛群的公母性别比为1.61:1,通过数据表明,死亡公犊所占的比例要比活犊牛中占的比例高出许多,因此不难看出公犊的围产期死亡率要比母犊高。

1.4 配种次数及受胎率比对

笔者分别对1322头奶牛不同胎次的平均受孕所配种次数及972头奶牛不同胎次平均受孕的初次配种到受胎的天数进行了全面的比对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小母牛初次配种受胎率明显高,未生产过的奶牛其平均配种次数则明显低于有过生产经验的奶牛,并且其每次受孕初次配种到配准的平均天数也要少于初产和复产的奶牛。同时我们还发现,小母牛虽然初次配种的受胎率较高,在配种阶段均比较正常,但当进入泌乳阶段后,其繁殖问题就会逐步凸显出来。如在规定的配种时间里,无法受孕或发生流产的小母牛数量不是少数,随着数次的再次配种尝试后,他们的初产年龄将会接近3岁,因此这些小母牛在不断的育种中由于繁殖性能低下而将遭到逐步的淘汰。

2 奶牛繁殖性能分析及遗传策略应用

2.1 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的因素

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影响奶牛繁殖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断盲目的追求奶牛高产,却忽视了对奶牛选育、优育技术及政策的应用。人们在显著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发展的观念,只一味的追求高产、催产等不良手段的运用,从而导致了高产奶牛的繁殖力、长寿性、抵御疾病的能力迅速下降。随着遗传改良技术的出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起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奶牛个体产奶量己上升到50年前的两倍之多,而头胎泌乳牛高峰奶则为每天40-45kg,二胎以上的牛只高峰奶为每天50-55kg,这些数据充分的表明遗传性状改良技术的应用使奶牛的个体产奶量大大增加,高产牛、优产牛成为广泛培养与繁殖的对象。然而,先进技术在带来广泛优势的同时,却使奶牛的产奶量与繁殖性状的选择呈显出负相关的现象,高产性状奶牛的成功选择却相反导致了母牛繁殖能力的继续下降。很显然,这是由于行业内没有充分重视对奶牛的整体健康性状培养,只注重高产奶牛的差异化培养所造成的。

2.2 改善奶牛繁殖性能的遗传策略

我们只有合理的以育种计划为前提,育种时在生产性状参数的基础上,引入繁殖性状参数进行联合育种,才能真正使奶牛的繁殖性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只有当遗传和繁殖管理共同提高的情况下,奶牛才会更具高水平的繁殖性能。即便是在完美、高档次、高科技的管理水平下,遗传背景不好的奶牛也依然不能受孕。因此,注重奶牛群体的繁殖性能、遗传基础管理才是治标又治本的唯一途径。除了单纯运用常规的育种策略外,还应科学的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单核昔酸多态性标记科学的实施动物遗传育种分析,致力于多发排卵、双胎等技术的研究。同时利用SNP芯片技术高度灵敏性、通用性的特点大大的提高特定基因性状的关联性、可靠性,使区分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研究成为可能。

3 结语

只有在科学的选择育种计划的同时,遵循奶牛产奶的基础性状、生产寿命性状,合理的运用繁殖相关的基因及分子标记技术,将其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充分结合,才能最终使奶牛的繁殖性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使我国的奶品企业实现高效、稳产,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阐远征,杨通广.高产奶牛繁殖力的遗传选择[J].中国奶牛,2008,6:32-34.

[2] 王守江,许国宾.杜凤兰.巴里坤县荷斯坦奶牛繁殖性能调查报告[J].新疆畜牧业,2006:12-13.

猜你喜欢
奶牛
小奶牛便签夹
奶牛印印印
三头奶牛
奶牛吃草
瑞士要给奶牛“减肥”
青青牧场奶牛多
《奶牛的家》
美味奶牛
奶牛卡门的朋友
奶牛坐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