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贵海 李维举
摘要:玉米,也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因此,玉米的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多年经验,将玉米的栽培管理技术作了简要介绍,以期为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11-1
玉米喜温,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 灌浆和成熟需保持在20-24℃;低于16℃或高于25℃,淀粉酶活动受影响,导致子粒灌浆不良。玉米为短日照作物,日照时数在12h内,成熟提早。长日照则开花延迟,甚至不能结穗。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长。玉米适宜的土壤pH为5-8,以PH6.5-7.0最适。耐盐碱能力差,特别是氯离子对玉米为害大。
1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指玉米从出苗到拔节期间的管理,此时期玉米主要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这个时期的管理要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即要保证玉米秧苗的密度、整齐,并使玉米秧苗的根系发达、叶片宽厚、浓绿,植株茎扁。
1.1 防止芽涝 由于夏季高温多雨,回茬的夏玉米最易发生芽涝灾害。因此,应该提早播种,将回茬播种改为免耕播种,最好采取垄作栽培,以利于排水抗涝。
1.2 适时间苗、定苗 间苗工作要及时进行,一般在三叶期间苗,间苗的原则是去除弱苗、病苗、虫苗,留下壮苗。当发现缺苗时要尽早补苗或者就近留双株(同行或临行)。在玉米5-6片叶时定苗。
1.3 追施苗肥 在玉米定苗后,追施苗肥。苗肥应早施、轻施和偏施,以氮素化肥为主。在基肥中未搭配速效肥料或未施种肥的田块,早施、轻施可弥补速效养分不足,有促根壮苗的作用。
1.4 蹲苗 蹲苗能够控制植株旺盛生长,达到控制植株生长促进根系生长、控制玉米秆生长促进玉米穗生长、控制玉米前期生长促进后期生长。一般通过限制灌水及中耕来达到蹲苗的目的。蹲苗的原则是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一般在旺盛的生长田需要进行蹲苗,在玉米拔节之前结束蹲苗。
2 穗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指玉米从拔节至抽雄期间的管理。此时期玉米的茎、叶生长比较旺盛,并开始进行玉米穗的分化,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秆壮穗。
2.1 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能够掩埋杂草、促进气生根的发育、防止玉米倒伏、利于排灌。中耕培土要在封垄前(大喇叭口)结束。培土高度大概为7-8cm。尤其在土壤粘重的地块、湿地、大风多雨地区及大风多雨年份要进行中耕培土。
2.2 穗期肥水管理 大喇叭口期要追施攻穗肥,增产效果显著,以速效氮肥为主,高产田追2-3次;苗情弱、地力差的田块可适当提前追肥,并增加追肥量。穗期需水量较多,占总耗水量的1/3,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穗期浇水常与穗肥结合进行。
2.3 防止玉米螟(钻心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利用呋喃丹颗粒剂进行灌心,用量1.5kg/亩。
3 花粒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指玉米从抽雄至成熟期间的管理。此时期玉米的营养生长已经停止,主要以籽粒发育为中心。此阶段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玉米的正常授粉受精、促进籽粒灌浆、防止植株早衰。
3.1 开花水 玉米抽雄至吐丝期间对水敏感,此时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应立即浇水,以促进果穗发育,缩短雄雌花的间隔,利于正常授粉受精,降低空秆率。
3.2 花粒肥 应看大田植株长相而定,在穗肥充足,植株长相好,叶色浓绿,无早衰退淡现象的田块,则可不施,以免延长生育期。若穗肥不足,植株发生脱肥现象,则应补施粒肥。粒肥施用的原则是“宜早勿迟”。一般亩施尿素 5kg或碳铵10-15kg,打穴深施。也可用1-2%的尿素与0.4-0.5%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亩用溶液70-100kg。
3.3 灌浆水 玉米灌浆期是需水临界期,适量灌水可使后期绿叶数下降缓慢,千粒重增加,增产效果显著。可在玉米灌浆前期、中期灌溉两次,可以用井水沟灌,每次亩灌水10-15m³左右为宜,使土壤湿润即可,如果垄沟不宽的话,可以采用隔垄灌溉的办法,水量不宜太大,否则易引起倒伏、根系早衰等负面效应。因井水温度较低,最好不要在中午地温高的时候井水漫灌,否则易伤害根系,降低根系吸收肥水的能力。
3.4 人工辅助授粉 在玉米吐丝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授粉结实率、增加穗粒数。一般在高产田以及特殊年份都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3.5 人工去雄 在玉米抽雄期进行人工去雄,以减少养分消耗、增加光照。方法:隔1-2行去1-2行,去雄量不能超过2/3,否则影响正常授粉。当散粉后为了增加光照,将全部雄穗去掉。
4 适时收获
当玉米植株叶片变黄,苞叶发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采收时左手握住茎秆,右手握玉米穗,用力一拉即可掰下。
参考文献
[1]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等.东北春玉米高产優质关键技术研究[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04.
[2] 周伯瑜,黄文.如何减少玉米空秆[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4
(04).
[3] 吴世存.玉米折尖防止空秆和瞎棒[J].新农业,1982,(14).
[4] 刘尚志.旱地地膜“两用”玉米栽培技术示范简结[J].甘肃农业科技,1994(11).
[5]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等.东北春玉米高产优质关键技术研究[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04.
[6] 侯方安,燕晓辉.玉米栽培与收获机械化的农机农艺适应性问题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
作者简介:曲贵海(1971-),男,本科,就职于抚松县抽水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李维举(1972-),男,专科,就职于抚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