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板市古镇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探索

2011-03-30 06:16杨芳杨载田彭灵芝
吉林农业·C版 2011年2期

杨芳 杨载田 彭灵芝

摘要:位于衡阳县东境,处于衡阳市城郊的板市古镇,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环境独具特色,极具乡村旅游开发价值。但在其开发思路上,必须把握体验经济能力,全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突出农耕文明意境,营造农耕文明休闲产品品牌;强调乡村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在功能分区上,大致可以划分为板市村农耕文明观光与购物景区、民主村山陂冲传统乡村聚落文明体验景区及何家垅水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农耕文明体验;板桥古镇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0-3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zc036)成果。

板市南距衡阳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仅8km,离衡阳市城区的中心地带也只16km,距衡阳县西渡镇28km。历史上的板市古镇位于“衡渣官道”上,现代“西杉公路”(西渡-杉桥)通过镇境;北通南岳、娄底、湘潭;西向到渣江、洪市,乃至通邵阳;东向经过集兵上107国道公路;从板市的民主村向东经角山可回衡阳,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板市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独具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大,本文仅次略陈管见。

1 板市区域旅游资源环境特征

1.1 山水田园风光如画

发源于笔架山,并流经石园、杉市的杉旭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蒸水。杉旭河进入板市镇境后地势开阔平缓,形成了长约3km、宽约1km的河谷平原,即所谓“土桥町”。这里土质深厚肥沃,利于耕作,开垦出塘堰数十处,良田2500hm2,是著名的湘莲之乡、鱼米之乡。板市古镇就坐落于平原南部、杉旭河滨。

以土桥町为中轴,东部低山区,土质肥沃,森林植被葱郁,山岭一直沿着杉旭河绵延,构成山清水秀的绚丽自然风光。西部为丘岗地貌,多在海拔200m以下。森林植被较好,是黄豆、花生、红薯等旱生农作物的种植区。在西部低丘岗与平原相接的地带,乡村聚落集中,且沿西杉公路两侧分布。东部山地的山间盆地和山谷中,也形成不少山水型乡村聚落景观。

板市镇一带降水仅1200mm左右,且3-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夏秋间往往形成旱象。只因这里有杉旭河流经,有较为稳定的灌溉水源。1958年在民主村下陂塘又兴建了水面近350hm2的何家垅水库,又多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稳定灌溉水源,便使土桥町一带长年水旱无忧。板市镇内的山岭间还有不少裂隙承压水泉井分布,且大多水源稳定,水质优良,既可供灌溉,又是良好的饮用水源。板市山水田园村落就是如此巧妙协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如诗如画。

1.2 古镇、古祠、古民居、古韵悠悠

板市是古代衡渣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和集镇,至今令人惊奇的是还遗存有约200m紫红色板岩铺设的石板街。街道两旁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前殿后房式的古式店铺及其如豆腐制作、薯粉加工等传统作坊;在古街的中心部位还保存着风格独特的古凉亭(又称路亭或者义茶亭),以及与之相连的青莲庵,肖公井、肖公桥等古迹。在距板市古镇东面约100m的黄泥山上还有“雨师庙”遗址。其板市民主村的山陂冲一带为衡阳县何氏宗族的发脉之地。据何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因军功于明洪武初年受赐占有大片土地,乃将家小从江西庐江府迁来安家落户。自此,开荒筑塘,耕种营生,子孙繁衍。至今其子孙已散布到了衡阳、衡山各地,有的还迁移到了海外。何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农耕历史,其见证除四修家谱外,在祖源发脉之地至今遗存有建于民国三年(1913年)的何氏宗祠和比其更古老的下陂塘传统民居何老屋建筑群。何氏宗祠坐落于民主村下陂塘组,为二进二厢组成的完整四合院,为典型的明清式建筑群。建筑外观飞檐翘角,高大壮观;内部装饰雕画栋,华丽典雅。祠堂前面为一口半月形池塘,谓之泮塘,隔垅对面就是如书案形山冈。显然,祠堂是按照一定的风水思想理念而选址的。何老屋为一个“二进四厢”的大型民居建筑群。民居前面与祠堂一样,有半圆形池塘,对面山形如案、如笔架,民居后有丘岗靠山,左右有小低丘护山,其“四神沙”的传统风水思想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1.3 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

板市旅游资源不算丰富,但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大致可以形成三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

1.3.1 以板市古镇为中心的板市村 滨杉旭河,并有西杉公路经过,康太村公路也在这里接轨。古镇上有古街、古店铺,以及肖公古井、中街凉亭、青莲庵古庙宇。附近杉旭河上化龙古桥,桥东有黄泥山“雨师庙”古碑;山之南有古建筑“肖家祠堂”;山之东为一大型粉墙黛瓦的明清式传统民居;山之北面龙山有一大群高低错落的现代民居建筑,间有古樟点缀。古镇、新村、阡陌田园构成一派协调和谐的美丽乡村风景画面。

1.3.2 民主村的山陂冲自然村落 该村群山环抱、绿水中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山间盒地。盆地内的山塘堤堰、屋宇田园都是何氏宗族六百年来开基立业的艰辛耕耘杰作。

1.3.3 市大坝就修筑在山陂冲北面山谷口的何家垅水库 水库如“高峡平湖”、“山间碧玉”。山陂冲左面的斜山村,即为何家垅水库部分库区移民按照规划集中兴建的移民新村,屋宇田园和道路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移民们及其子孫以艰苦奋斗求生存精神,经几代人的奋斗,过去简易土墙黑瓦砖木移民房,现在多已变成了新式楼房,并有绿树浓荫相映衬,恰与山陂村的古村、古祠、古民居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更替的必然规律。

2 板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

2.1 把握体验经济能力,全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资源如田园景观文化、居民建筑文化、农事农耕文化、村野风习文化、家庭生活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类型多样,特色独具。而乡村旅游便是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1]。随着21世纪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加和识别等级的提高,“体验”便成为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旅游产品开发便应全面挖掘和展示其乡村文化景观,通过观光、参与等方式,为旅游者创造各种难忘的经历。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山水田园风光如画,古镇、古村、古亭、古民居、古祠堂等古韵悠悠,但都必须经过规划组合,使其成为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域的风情画,使其真正成为“体验”产品。当前最为紧急的任务是:

2.1.1 进一步加强绿化、美化和香化,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2.1.2 加强境区内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一些濒危古建筑尤其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葺和保护

2.1.3 立即着手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和乡村民风民俗

2.2 突出农耕文明意境,营造农耕文明休闲产品品牌

几千年来,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拟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的浸润,形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农耕文化情结。目前为此所开展的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耕文化景观是板市旅游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必须通过规划整合形成品牌,才会真正成为旅游经济优势。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改变乡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列、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的局面。要通过减却污浊求净化,将景区内的猪舍牛棚粪坑柴堆等一系列不卫生的“辅助设施”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只留果蔬“上阶绿”,花木“入帘青”的窗明净舍;减却繁杂求自然,既突出自然景观,强化“人间烟火气”,形成“天人合一”环境;减却烦嚣求宁静,不要城市里的机器轰鸣、喇叭高叫、人头攒动及人生鼎沸,适当点缀鸡鸣、犬吠、鸟语、蛙鸣,为旅游创造“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氛围等手法,净化和保持农耕文化特色[2]。也还应通过乡村特色民俗民情、乡村建筑、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旧纸伞、蒲扇、风筝、剪纸、竹编等),以及禾场、荷塘、水库、石磨石碾、插秧、拾穗、割稻、晒谷、灌园、牧鸭喂鸡等农景农事的综合展示,创造出板市品牌,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真正体验到农耕文明的韵味。

2.3 强调乡村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

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乃至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等主题,都是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游客走进百姓生活,百姓参与旅游活动,在城乡游客互动中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目前一种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的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即所谓“参与式乡村旅游”,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性光、示范性强、效益的长期性、发展的可持续等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也有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向第三产业转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家支持,地区积极,农民欢迎,也深受旅游者的欢迎。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的产品开发,也必须坚持采用这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知道农民按照参与式乡村旅游的规范,抓紧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农园;还要抓紧社区和农民进行管理和服务培训,尤其重在素质的提高,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的道路。

3 旅游功能分区构想

3.1 板市村农耕文明观光与购物景区

板市古镇集镇、古街、古店铺、古井等,都是因为农产品贸易而留下的历史印迹。这里的青莲庵和雨师庙,也是因为这一带生产湘莲和劳动人民为祈求农业丰收而求雨神的见证。杉旭河经建国以来“兴修水利”、“农业学大赛”、“农村田园化”等农业活动,已被整治成了一条通直畅达的农业灌溉大渠,与其防洪兼道路的大堤、大堤绿化带及其整齐的田园村舍,共同构成了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图画。传统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农业文明呈现齐全,使这里极具观光体验价值。为此,应将古街、古亭、古青莲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盒修缮;整修“化成桥”,桥西头可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居民,扩大绿化地,将桥与古井练成一片,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桥东黄泥山上的雨师庙遗址可盖一个“丰收亭”。既可据亭揽景,又表达了农业变成了农业常丰的生源意境。常言道:“要得富,做酒、熬糖、打豆腐”,因此,板市集镇上除力所能及及开设一些地方农产品的作坊外,还拟建一个湖子酒酿造作坊、一个红薯糖果加工作坊、一个豆腐作坊、并开设相应的品尝体验铺面;还应开设一家反映衡阳县风味的土菜店。长乐的薯粉、渣江的家羊肉、板市的湘莲,以及曾作为贡品的“玉林腰花”、“湖子酒”等衡阳县特产应尽入席中。为便于旅游者购买到优质有机农副产品,可在板市村及其临近地区开辟供游者进行采摘体验的菜园、果园、瓜园、蘑菇园、野菜园等;农贸集市在原“逢四”、“逢九”集的基础上可新创“双休日集”。

3.2 民主村山陂冲传统乡村聚落文明体验景区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是乡村居民居住、生活、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所构成了乡村特有建筑景观,在乡村所有景观中处于中心和主题地位[3]。板市民主村山陂冲的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显然属于狭义的乡村聚落范畴。这里是何氏宗祠自明代初年至今六百多年来的生息繁衍之地,至今保留有古词、古民居、及其为载体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景观。何氏宗祠与何老屋,前者为祭祀建筑,后者为居民建筑,在艺术装饰上都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手法;雕刻和绘画的内容有花鸟、植物、戏曲、神话、寓言和故事,表达的寓意高雅、吉祥、韵味深长,很具民俗情趣,也都内涵有深厚的风水思想。宗祠和居民均为四合院结构,具有防卫功能和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前半月形池塘是人工特意开挖的,称为泮塘,又称学海,表达了祖宗对子孙“学而优则仕”和官运亨通的祈愿,同时也具纳污养鱼的生态功能。对面的溪流和如书案的低山,又表达了财源通达和子孙发达的深层寓意。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考察,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的人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也显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的深刻了解和自論。更难能可对的是这里还保存有何氏宗祠的四修宗谱,记载了六百多年的耕读历史,也表达了何氏先祖的宗族兴旺发达的意愿。这里无疑是离衡阳城区最近的乡村文化体验最佳旅游目的地。

3.3 何家垅水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何家垅水库大区位于板市民主村下陂塘组,而库区腹地却分别与杉桥镇铁冲村和潮江乡和合村相邻。大堤紧邻一条长约200m、宽仅40m的山谷。山高谷深,谷东山地相对高差约100m,且山势陡纵,森林郁闭度比较好;谷西山地相对高差较小,但被一条与坝下山谷横交的横向小型山谷切割成延伸向坝下峡谷的坝上水库中的半岛。不过横向峡谷经人工筑坝拦截已成为了一组梯级山塘群,与坝下峡谷中的鱼塘相连,村庄从山外通向坝区的公路就是沿着横向峡谷山边延伸而来的。东部山下也有一条步行小路沿着山边小溪(引水渠道)进入库区。沿石梯爬上大堤接着就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库东山顶,视野更为开阔,库区远处的沙滩、鱼塘、村烟、尽收眼底。这些都是天工与人巧形成的一幅山水泼墨画,令人陶醉。利用者一山间水体及其山水型幽雅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这里规划建设成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农村生态体验休闲景区。为此,首先将客源市场主体定位城市学生群体和有小孩的家庭。然后在库西山地建设一个以小木屋、帐篷为主的滨水库野营区。可开发野炊、篝火晚会、游泳划船,并可划到水库尽头的沙滩进行烧烤、沙滩娱乐,鱼塘中徒手捉鱼等项目;也可在库东山地开展登山竞赛等生活体验项目。最后,水库西部山地的背面即为环境优美的水库移民新村斜山村。这里的村民感情淳朴,热情好客,可建设一个“山乡农家乐”旅游胜地,以体验库区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的美好家园和山乡农味。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2] 钟顺清,杨载田.试论中国南方山区传统村落民居的“门口塘”及其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10,(10):319-328.

[3] 杨载田.湖南乡土地理[M].北京:中国文史地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杨芳(1983-),湖南常宁人,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