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音乐文化生态构建

2011-03-28 01:24方光耀
群文天地 201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民族

■方光耀

一、引言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样式大部分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是集音乐、舞蹈、演唱、文学和生活习俗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它以其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和独具亮丽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传统文化都以其富有历史意义的精神内涵和形式特质,为“世界历史”的进步和繁荣提供着特殊的滋养。弘扬、传播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则必须对现存活的少数民族传统继承研究、培养人才、弘扬传承,让未来更好地拥有历史的创造。

在民族文化历史传承与弘扬的自觉性、实践性方面各高校都在谋求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以及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传承人才培养等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个历史的责任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和专门研究机构的肩上。近年来,全国各级艺术高校,包括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以及我国大部分省区的艺术学院、民族学院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都招收、培养了民族音乐方向的各类学生。在文化的继承性上应当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与丰富,而人才传承、交流、创新培养的“主战场”是学校教育。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二十一世纪赋予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组成。并且,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学院,一直把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主要科研课题,而且获得了很多成果。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育化的生态环境。

二、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及特征

“生态”,原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整体。而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是指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或人文空间,也是新时期民族音乐教育群体为了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经长期改造、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人文特点的、松散的、自在的一体性文化生态系统。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系统是由56个民族组成,他们极富地域性和民族性,成为中华音乐文化“一体多样”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特定、有限的时空中形成具体可感的、差异的物象世界,在整体统一的交流关联、发展变化之中,旧的差别消失,在更高级形态上发展、形成新的差异,呈现差异性、有限性、生长性,与一体文化保持着局部与系统的统一性,不断生长、含超、重组、扩大。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展现着人民的真实生活情感。不论是谈情说爱、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神话历史传播,都是在其民族共同生活并与他民族交往中融合发展而来,是民族生活审美自由追求的集中体现,因而极具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自然历史、社会历史同步,能推动历史前进,并在发展、交流中不断改变形态,保留自身合理内核的,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时又保留本真特征基因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一定适应、满足此阶段民族进步、发展的文化需求。“它不变的是特色、特点,即本质。变化的是形态、形式,即现象。”而且变化也是简单的、质朴的,呈现不易性、变易性、简易性。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民族音乐文化生态样式具有地域性、自发性、族群性、口传心授等特点。它蕴生于各民族人民劳动、生活之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产物,因而中国民族音乐有着互涵性与丰富的样式和内容。它在很长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接续空间,经历了漫长历史时空积淀,并具有广泛的族群认同基础,是一个民族与自身、环境、社会、族群间动态、平衡、适应的集中表现,是精神世界自由追求、创造能力和超越与融合意识的情感价值的声音文化形式化显现。

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文化间的差别必然存在。因此,各民族传统音乐也必然带着此民族优秀文化的全部精神和情感特性。其特色差异鲜明、风格浓郁,具有鲜活的不可替代性。在每个时代,音乐总以新的形式与新的内容存活在各民族多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之中。例如,由于时代进步带来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如“打夯号子”、“推车号子”等民歌种类逐步地退出现实生活,但孕育其中的那种集体性力量的积累与释放的形式和激情则应当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以改变了的形态存活下去。

三、发展与传承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的差异性,也是各民族地方高校之间进行不同音乐文化样式能多样存在、欣赏借鉴、交流融合、超越创新的前提。各少数民族音乐之美的“类文化”本质具有同一性,但在表现形式、样式、外在形态上是不同的。也正是前文所述的一个地域、地区的民族生活环境等有相对的稳定性、延续性,对别的民族来说则有其独特性、差异性,少数民族音乐也必然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所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在全国教育范围内主动构建民族音乐养护、生长、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环境。应该讲,各民族民间音乐在人性美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具有人类性、共同性。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真善美的学习、交流提供基础与平台;而各民族民间音乐在特色美形与态上应是不同的,这亦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丰富的音乐艺术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可能。所以,不断突出现有特色就是为了在动态中、发展中最终消灭现有低层次文明、弱能量特色,在“与时俱进”的建构中,在新的高一级别文明层次上构建出更加丰富、典型而有序化的人类多样文化。而不顾人类一元与发展方向的大同,片面地、固化地、教条地强调各种文化的相对平等或差异的“多元”化、多极化的发展定会导致文化的异质异构,结果就是人类文化整体的分裂、混乱、无序,使现有的特色最终沦为“丑陋、落后”。

弘扬、传播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则必须对现存活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记录、保存、分类、研究,让未来更好地拥有历史的创造。在今天,这个历史的责任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和专门研究机构的肩上。高校若不承担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抢救、收集、保存、整理、研究、创新,对传承人的培养造就,那将是历史的罪人。学校在民族音乐文化人才传承培养方面,要使其顺应历史健康发展,丰富有序成长,弘扬其合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优秀本质,对其应当是从保护概念到养护的内涵到外延的扩大。在更大空间与人文环境中才可能达到“养”着、“护”着,使其增强生命力,使其在发展中展现其“类文化”本质的优秀,以及亮丽的多样性色彩的作用。尤其是创新,在新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创新,而仅仅是收集、整理,以及对过去优秀的艺术形态改编和复制,那么,我们现时代的音乐生活就不能成为未来音乐生活的传统,未来则失去了传统。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就是要共享资源、交流经验,构建文化生态、形成综合竞争力。特色的保存、养护,文明品级的提升、内涵的丰富是需要兼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对封闭与适度开放是单一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应当坚持的原则。相对封闭,原生朴素,形成特色,合规律与目的;开放交流,促进其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生成,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优秀的民族音乐与人类共同的追求具有同一性,具有真善美结构关系质,这种关系质使不同民族相互欣赏、借鉴、占有、相容成为可能。一个良性发展的民族音乐交流、发展的生态环境,其本质属性使其具有超越性与融涵性,这就是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包含、超越、新生。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消费、交往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世界性的经济文化的交往使民族音乐也进入了全球传播时代。传播者的文化得到被传播者双向的欣赏、肯定与吸纳,那将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养护”和发展,同时也是含超与弘扬。

四、何以构建传承、交流、创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环境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前人,是一种创造、创新、发展;对于后来者,则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延续,不是简单的保留、维持,而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向现代的转化和重塑。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不断改造更新、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文化的继承性上应当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与丰富,而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学校教育。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是二十一世纪赋予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组成。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以及我国大部分省区的艺术学院、民族学院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都招收、培养了民族音乐方向的各类学生。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学院,也一直把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主要科研课题,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放在了工作首位,而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今天,如何弘扬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适应、存活,这个历史的责任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和专门研究机构的肩上。自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就当今民族音乐教育如何面对社会发展、如何适应现代性等方面做了不同的尝试,使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从民间进入了高校。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大致有下列几种传承模式:开办芦笙班、歌手班、民族文化传习馆、木卡姆音乐表演艺术本科专业。采用聘请民间艺人、专家进行讲座,采用“请上来,送下去”的双向交流教学模式,并通过演出实践使学生获得能力与社会影响力。现已形成了少数民族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运行模式,为民族传统和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的民族音乐文化高等人才。更使人欣慰的是,中国音乐学院承担起了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教学、研究、实践、交流平台的历史使命。2008年12月6—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会议通过研讨,有利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在弘扬、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搭建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构建了高等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全国一体、各地多样协调发展的新架构。在会后近三年时间,中国音乐学院做了许多务实可行的工作,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方的文化艺术单位,高校建立了多个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并逐步形成少数民族音乐多样性保护到养护新的文化生态体系的雏形。此举顺应了当今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历史需求,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共同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对民族音乐教育来讲,继承传统,关照自身文化生态的变迁,从中找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发展的资源,将史与今相连,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一个平衡、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才有可能使其成为一种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文化生命样态。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仅应当从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育生灵感,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技法,而且更应当从世界其他民族生活与文化的交往、交流中博采精华、借鉴方法,以此求得在共性内涵上的共同发展。从社会发展中审视定位,从大众需求中探寻方向,从多样的交流中吸取养分,从文化交流碰撞中开拓新境界,从现代文化教育中培养人才,从人类精神中激活情感价值,从科学技术手段中丰富载体形式,与现代教育机制紧密结合,顺应生机勃勃的人类一体多样发展,形成整一的中华音乐文化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民族音乐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民族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