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李国成,余茂辉
(皖西学院 a.经济与管理学院;b.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定义、内涵、意义、模式等方面的定性探讨上[1-2],在定量评价上,虽然白永秀(2005)[3]、完世伟(2008)[4]、苏春江(2009)[5]等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但总体上城乡一体化研究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模式,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计量评价问题,尚缺少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GDP20610.58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950.05万人,城市化率为43.7%。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安徽省正面临着城乡由“二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机遇。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安徽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构建一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进行量化的完整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经过指标初选和筛选,设计出城乡一体化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多层次结构。其中,准则层设计了经济融合度、社会融合度、生活融合度、人口融合度、生态环境融合度5个一级指标,指标层则包括2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构造了评价的空间维度,而指标权重的确定则反映该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因此,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科学评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层次分析法(AHP)是确定各指标权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6]:①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教授的1-9标度法,结合专家意见,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此过程将思维数量化。本文共构造了6个判断矩阵,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只以第一个判断矩阵即A-B判断矩阵为例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②采用特征根法求解每一个判断矩阵,找出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即得到同一层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即权重;③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各平均一致性指标,求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数CI、随机一致性比CR=CI/RI,若CR<0.10,则认为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必须重新调整矩阵,直至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A-B判断矩阵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各权重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指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定量指标的实际值可以根据安徽省及其17个地级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相关资料计算得到。由于指标中既有总量指标又有比率指标,存在不同的量纲,因此应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7]。本研究以指标的总体平均值为标准进行数学处理,指数化处理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进行数学计算,其结果介于0~1之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表2 A-B的判断矩阵
表3 准则层对评价目标的指标权重值
其中:Zij为无量纲化的标准数值;Xij为某一具体指标数值;Xmax为此具体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此具体指标的最小值。为简化计算过程,始终取Xmin为0,则上式可简化为:
(1)根据公式Xij=aij/Aij计算出准则层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数值。这里的aij表示乡村区域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原始值,Aij表示城市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原始值。然后再依据上述标准化公式,将每一个具体指标数值Xij进行标准化,变成介于[0,1]之间。所得具体指标数值越是接近于1,则说明该农村区域与城市之间越接近于一体化;相反,所得值越是接近于0,则说明该农村区域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越大。
(2)城乡一体化指标数值综合加权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ij是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标准化数值;rij是第i专项指标内第j个具体指标的权数;wi是第i专项指标的权数;Y是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综合加权值。17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综合加权值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安徽省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加权值结果(2010)
为了使评价结果之间更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公式Pt=(Yt/Ymax)×100对评价指标综合加权值进行转换,Yt为第t市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综合加权值,Ymax为评价指标综合加权值中的最大值,Pt为第t市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转换值,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安徽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综合评价结果及排名(2010)
从表5可以看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按照综合评价转换值,可以将安徽省17个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评价值在70分以上,是经济发展较好的铜陵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合肥市,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也较高,4市均处于皖江城市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地区;第二层次,综合评价值在50~60分之间,包括淮北市、安庆市、宣城市、淮南市、宿州市、黄山市、六安市、巢湖市、阜阳市9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重点强化地区;第三层次,综合评价值在40~50分之间,包括池州市、蚌埠市、亳州市、滁州市4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重点突破地区。
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数进行排序,并绘出二者关联图(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曲线和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势基本吻合,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安徽省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分布状况决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数越大,表明城乡之间经济结构差距越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也越低;相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数越小,表明城乡之间经济结构差距越小,城乡联动性越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也越高。
图1 安徽省区域城乡一体化程度与城乡二元结构关联折线图(2010)
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人口城市化率进行排序,并绘出二者关联图(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城市化率曲线和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势基本吻合,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城乡联动越强,城乡差别越小,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城乡联动越弱,城乡差别越大,城乡一体化水平越低。这也说明,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形式。
图2 安徽省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城市化率关联折线图(2010)
本文通过构建较为完整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其发展水平与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区域城市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安徽省今后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重点应该是:(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坚决摒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赖以存在的种种政策和制度安排,通过积极促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保、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形成全省范围内城乡之间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的新机制,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生活便利程度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2)加快城市化进程。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城市化模式,来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市场和人口的集聚作用,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
[1] 王碧峰.城乡一体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75-79.
[2] 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5):16-18.
[3] 白永秀,岳利萍.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6-86.
[4] 完世伟.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8,(4):60-63.
[5] 苏春江.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96-100.
[6] 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