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霞 李进英 张喜英
“十二五”期间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周建霞 李进英 张喜英
(一)高能耗、高成本、高投入的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模式,困绕着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其他各种资源、能源日益的紧张,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的上升,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推动下的全球经济普遍通胀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剧了我国各省区域高能耗、高成本、高投入的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模式的煎熬。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节能减排的压力,使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气候大会暂时落下了帷幕,但“低碳经济”已宣告来临,全球都在努力节能减排,欧美主导的“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是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加速增长,各省区域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大量消耗着能源,碳排放总量在加大,碳排放增速也在加快。摆脱传统工业化的发展瓶颈模式,走出一条“绿色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在眉睫。
(三)“十二五”期间更强调区域间协调发展,积极进行区域间互动与合作是各经济区域当前紧要实现的任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已经强调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各经济区域间空前互动与合作、协调发展的关键五年,它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是否能够顺利调整到位的关键时期,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但直到现在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地方政府依然存在着争资金、争市场、争名份等现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进行区域间互动与合作的协调发展是各经济区域当前紧要实现的任务。
(一)保持加大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规模,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自“十一五”以来,中央就已经重视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年均增长28.2%;2000年—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达30338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43.6%;“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还将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以目前年均20%的增长速度,5年就翻一番。同时,财政转移资金也在向老少边穷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倾斜。从长远来说,保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规模,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辅相成的财政政策体系,推动我国各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1)积极构筑合作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总体战略财政政策体系,为我国各大板块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制订了包括经济特区、经济带、经济圈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区域发展规划,到“十一五”初期基本完成总体战略布局,内地形成了以“四大板块”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即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在此期间,中央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出一系列财政优惠措施等,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梯级的推动四大板块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同时,各地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开发战略也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自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依托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经济区域的共同成长,涌现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很有活力和潜力的区域经济。金融危机后,我国区域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进一步提升。并且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建成数以百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覆盖范围的区域合作组织。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内涵。(2)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财政政策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这表明全国主体功能不仅仅是经济功能,还包括生态功能等,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对各区域经济板块的主体功能定位、区域财政政策和绩效评价等都会有新的考虑。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碳排放量,建立生态经济体系,中央政府会调整制定一系列新的财政政策,特别是降低和限制对高能耗、高成本、高投入、重复建设的经济区域的财政投入。因此各地政府也应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转变观念,尽快调整、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财政政策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适应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财政政策导向手段确立区域经济的开发力度。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发挥区域经济功能的过程中,要注意更多和自然资源的协调,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确立区域经济的开发力度。区域开发既是开发也是保护,更多地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做到注重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全面、协调的生态开发。东部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0年经济增速的下降说明影响东部区域发展的各种优势资源再降低。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倾向性和有限性,东部经济区域深化发展要靠地方财政的扶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中部和东北地区,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承接推进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是目前发展区域经济的关键。但是,在加大力度进行区域经济建设时也应注意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通过专项资金改造、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导向性作用实现中部和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经济的长效发展;西部地区已开发开放了十年,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需要在发挥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西部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又有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一定要在悉心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开发。
(四)通过特别财政政策扶持,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特别区域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财政政策支持;同时强调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扶持的力度。扶持之所以加大,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地区涉及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能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院级课题。]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