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琳玲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时间能力是首要的、基础的能力,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创新、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计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掌握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工作以及会计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对会计学专任教师在实践方面的培训较少,高校很少设置会计学方面的专职实训教师;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连年扩招,生师比偏高,教学班级增多,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加重,使得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培训、学习。
目前使用的会计实训资料基本上以教材的形式出现,有的甚至连记账凭证、账页、报表都印成一本书的样子,学生体验不到真实的凭证、账页、账本。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些必备的实训资料中,会计凭证中的原始凭证仿真性差,种类少,颜色单调,多数实训资料都是黑白色,不像实际工作中有红色、绿色、蓝色、黑色、白色等,多数只有一式一联,不像实际工作中有一式两联、一式三联等。从实训环境来看,虽然高校都建有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室,由于学生增加快,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不能满足需要,只能在普通教室进行实训;另外,实验室中没有张贴财务会计方面的法规制度、会计岗位职责等,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具体感受,实训效果差一些。
对会计核算的实训太多,既有主要专业课的课程实训,又有综合模拟实训,但是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控制的实训较少,有的甚至没有;由于在课堂上的实训很多,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习很少,使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缺乏直观的、具体的认识,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效果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有课程实习、综合实训、知识竞赛、讲座等,表面看实训形式多样,但主要课程的实习和综合实训没有多大区别,而知识竞赛、讲座等涉及实际工作的少,针对性弱;校外实训主要有毕业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由于费用、毕业找工作、实习单位不配合等原因,使这些活动的开展大打折扣。
生师比合理,工作量适度,讲师职称(含讲师)以下教师,任职期内必须在大中型企业会计部门进行会计实践3-6个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理论有用武之地,企业在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指导。
强调实验资料的仿真性。为了加强仿真性,凭证、账页应按实际印制,原始凭证的填制只是形式上的实训,不像实际工作中要填一式几联,每一联有什么用,传递到什么部门或单位。强调实验环境的仿真性。在会计综合实验室的墙上悬挂会计规章制度、会计工作流程图、会计岗位分工及职责等,每个实习班级按相应职能岗位划分为出纳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总账和报表岗位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鲜、好奇,既能学到业务知识,又能训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在做好会计核算实训的同时,结合其他职能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如审计、财务分析等,强化会计的其他职能。
实习班级根据实习内容去企业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通过与会计实际工作的结合,使学生能将会计理论和实训融会贯通,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会计方面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寒暑假从事会计工作,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从事会计兼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