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民 黄龙坚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南宁 530011
自2009年以来,我科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脑梗死,并与常规组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科于2009—2010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6岁,平均(55±10)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0岁,平均(56±10)岁。诊断标准为:发病<48 h,经头颅CT或M RI检查确诊,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同时,需要排除脑出血及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及过敏体质者,以及用过抗凝剂、血小板抑制剂者。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CSS评分为(23.34±5.11)分。对照组治疗前CSS评分为(21.47±5.23)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脱水、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0.9%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续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1次/d,连用7 d。
1.3 评定标准 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评分标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缺损分降低90%以上为基本痊愈,降低46%~89%为显著进步,降低18%~45%为进步,降低18%以下或增加不足18%为无变化,缺损分增加18%及其以上为恶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有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判断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DS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DS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NDS比较 (±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14 d
治疗组3023.34±5.11▲9.31±4.18*#
对照组3021.47±5.2315.32±6.16*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及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由于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内流、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严重的脑缺血后脑功能障碍[2],表现为肢体功能缺损,意识改变,高级皮层功能的受损等。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由于其卓越的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以及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和延迟性神经细胞死亡,并且可减轻脑细胞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3]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的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是高渗胶体溶液,具有扩充血容量的作用,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减轻微循环中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脑内的血流灌注等作用[4]。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改善高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坏死,从而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使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
本组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总有效率96.7%,疗效优于单用依达拉奉。临床上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理想、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疾病的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王宇卉,邵福祥,夏林.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中Ca-pan-3的表达[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4):214.
[3] 王新强,杨庆河,吴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5,16(1):17.
[4] 郭秀凤,夏英凯,程娜.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