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丽
(吴江市中学,江苏 吴江 215200)
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有很多的第一堂课,从教上的第一堂课、听第一堂公开课、开第一节公开课,在学生学习的生涯中学期的第一堂课,每一章节的第一堂课,等等,师生都共同经历着、体验着,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自我,在这些“第一”中,学期的“第一”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学期的第一堂课,正好印证了一句老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我来说,随着教学的深入,体会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多。最初,这句话我多用在教育学生方面,“好的开始,事半功倍”,如高中新生入学的前一两个月的学习、生活表现优劣,多数都能反映出这高中三年的表现,“好的开始才有完美结束”;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在理论的指导下重新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我发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仅仅是在对学生教育方面,对教学方面也同样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表现在,搭建印随学习支架、兴趣支架、师生交流支架、教师(榜样)支架、学习方法的支架。
“支架(scaffolding)”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用于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工人工作。将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引入教学,寓指“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在教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下,学生主动地通过同化、顺应、平衡来建构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印象——印随学习是感性的,但是这一感性的东西是人们理性思维的基础,这种“印随学习”会伴随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如果我们不重视第一堂课,认为其无足轻重,其方法、内容都过于理论化,在考试中并不重要,那不良的“印随学习”效应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想改变很难。如果我们很重视“第一堂课”精心设计开场,良好的“印随学习”会一直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如一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地理板图就很像,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对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中应尽量展示出优雅形象,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耐心细致的讲解,广博的知识,优美的板书,极像的版图,吸引学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秘密何在——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所以,教师一般会在第一堂课旁征博引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项。如:网络用语、生活中的趣味地理;有的地理老师通过自己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就会联系和思考,这种联系和思考正是意义建构的关键,便于学生自觉主动建构。第一堂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我了解,有90%的老师都认为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建构学期第一堂课,都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兴趣越浓好奇心越重,学生学习越投入,再加上老师的表扬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就有可能把兴趣转化成乐趣,甚至志趣,可见第一堂课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促进兴趣的提升,“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第一堂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该如何在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关注学生的关注是最重要的,找到师生共鸣的事情、情境,以生活性、实事性(新闻性)、兴趣性(学生的兴趣点,而不是教师的兴趣点),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第一堂课是一个平台,支撑本学期甚至本学年的基础,这种交流又不同于普通的交往,而是基于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交流,其成长性、知识性、目标性更强。因此,第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环境,为本学期甚至本学年交流都打下好的基础。学生知道课堂上、课后哪些是该做的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一定不能做的,在一定的交往度下,有意识遵循这个规律通过自己独立探究,师生或生生间的互相合作学习,有效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情感心得。如:有的老师第一堂课,穿一件印有云、雨、雪、闪电图案的T恤,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教什么的?有的老师穿一件与学生校服一样颜色的衣服,创造师生平等的情境,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在开学伊始,我在上平行班的课时,由于课时的安排,有一个班少了一节课,为了能拉平课时,我在少一节的班级与学生交流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在其他班45分钟的交流。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好的效果,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本班学生与我的交流效果没有其他那几个班级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行学习的主动性把握在学生手里,可教师的引导、指引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主场地。如,教师在第一节课的认真态度、准确的判断、幽默的语言、举的新闻实例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建构的合理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把教师当作榜样模仿,替代学习。再如,教师基于自己知识背景的实事评说,这种知识建构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应站在教师或成熟人的高度引导、指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最后,教师在第一节课的严格要求,上课必备三样(书、练习、地图册)都必须准备好,上课积极发言,与上课有关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及时讨论,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反思,都对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形成起良好的榜样支架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达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堂课为三维目标的达到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师在第一节旁征博引地举例,希望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其一,了解地理学习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联系,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进行内部协商或外部协商,就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其二,在科学的引领下,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在第一堂课支架下,经验丰富的同学认识深一些,理解得多一些,经验少的同学听到这些只像“过眼烟云”,听了就忘了,但不管学生是忘记了还是记住了,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认知的支架,为其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建构,以及其不断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都值得我们重视。
[1]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6.
[2]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2004,(10):4-5.
[3]赵国忠编著.教师最关键的第一堂课[D].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4]刘然等.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1.
[5]陈柳红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支架”作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7.
[6]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杰里·罗西克.情感性支架:学生情感和学科内容交叉点上教师知识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