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明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艺术系,西藏 拉萨 850000)
当代中国画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面貌新颖,样式繁多,这与中国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中西方文化间的交往、交汇、冲突紧密相连。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中国化的艺术呈现出古今、新旧、中外交错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元化,在这个新旧交替、中外教会的大时代背景下,所有从事中国化研究的艺术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求创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严肃严谨、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的态度;是一个过程,中国画当代价值转型的轨迹,应该体现出中国画主体精神,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个性化的精神绽放,从中国化的历史的发展,审美风格,传统理论体系,画家个体的艺术修养,时代发展的要求,民族性的禀赋去全面认识,找出了解中国画历史发展是中国画创新的前提,继承传统,研究传统是中国画创新的基础。
艺术门类的价值体现,不外乎“内涵”与“外延”两个层面,内涵是艺术内在的精神蕴含,外延是艺术的外在视觉呈现,中国绘画要实现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价值意义和文化逻辑,无疑关键和重点都根植于其“内涵”之中。如同“借古开今”、“中西融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样,在当今西方艺术的强有力冲击下,西方艺术所具有的“强有力”的视觉呈现,无时无刻不在颠覆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下的存在价值和对自我民族主体精神的表达意义的思索和探究。当然,我们应当在对西方艺术进行理解和辨证的“借鉴”过程中,将西方艺术的概念拓展到其艺术大展的各个时期和艺术流派的各种类型之中加以具体掌握。20世纪以来由于中西方文明间的交往,中国传统绘画在“中西交汇”、“西学东渐”的维新思想的推动和促进下,频繁无可避免地朝着西方化的审美取向和美术认知方向不断靠近,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下的中国艺术生存环境,随着我国文化制度改革,特别是新美术运动的推动和发展,中国画的“外延”的艺术边界,被很多积极进取的青年画家不断打破,中国画直接进入到全球视野,中国画的水墨被分解开来,形成了独辟蹊径的“创新形制的当代水墨”,包括现代水墨、实验水墨、都市水墨等。其对传统中国画的全新尝试、探索,因带有鲜明时代背景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视觉。
西方视觉文化的不断融入,当代新兴视觉科技的不断涌入,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绘画在艺术传播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性,印刷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都为当下中国画创新提供了繁复多样化的物质基础。艺术外延是内涵的物化形式,当代中国画在表达手法上已远远超出了过去的单一、程式化的视觉呈现方式。这正符合当今社会价值取向要求的当代性、创新性。
中西方艺术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产生出彼此迥异的视觉取向与审美感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流变与洗礼之后,其对艺术价值的认知程度已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的形态边界。当代视觉艺术的技术化、科技化已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现空间,多元化的视觉呈现手段无疑给中国画艺术形态的转变提供可以借鉴的开放平台。当然,艺术边界的拓展只是相对于过去的和现在的历史阶段而言,随着时代演变,已有的任何边界也只是相对的。当代艺术的发展,越发与社会形态的进步和科技普及的速度紧密联系,当代艺术创作手段的日益丰富性,突破了以往传统艺术创作在地域、时间、文化方面的局限性,也突破了材料、技法和创作观念上的有限性,实时、方便、快捷地获取世界艺术发展的动向,借鉴和探寻、把握和洞察世界艺术发展的新规律。
当代中国画中出现的新水墨、新文人画,无疑也是对这个趋势的积极回应,但由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审美取向和审美价值的不同,对于当代国画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形制上的转型和拓展,应该更多地保持中国画自我独有的艺术语言。在保持笔墨和材质本质的基础上,以创新的艺术符号和构成方式来表达当代艺术家的主观情绪。
新的艺术媒介的运用,必然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界限和范畴的重新认定,运用和借鉴西方艺术的语言来充实中国画语言,拓展出新的中国画面貌,在形、色、体、空间、质感上与中国画意象的制形手法,平面化的视觉特征,以线为主的造型特质进行有机融合,在差异化、互补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画自我传统语言获得更为宽阔的表现空间和展示空间。
“八五”新潮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程度不断深化,但是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导致当代中国社会对自我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的缺乏,在中国画艺术创新探索上的缺失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下中国画的盲目西化,出现两极分化的现实问题,一部分艺术家一味复古,对古人的技法进行局部的改良。一部分艺术家则全盘接收西方的艺术教条,导致对于形式、边界问题的片面争论。
不可否认,中国画的当代价值转型和创新,需要建立在中国画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需要建立在民族特性、人文哲学和美学理论范畴基础上来审视,片面地、孤立地去挖掘和助长“创新”是不可取的。当代中国画发展依然存在着创新难题,历史的演变在逐渐打破原有的艺术边界和形态,我们必须基于对本民族绘画语言的把握,站在哲学和美学的理论高度去感知和认识创新的路径,把握住中西方艺术各自的艺术观和价值观,明确创新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绵延千年的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中,外来的艺术主张得以张扬,无论是上至东汉、魏晋时期以来的佛教艺术和西域艺术,还是明清以来开始的西洋艺术的传入,中国画在这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已积淀了高度程式化的文化精髓和艺术精神,以历史和时代的潮流去把握传统艺术精神如何在当下人文价值观念中的重建,赋予作品以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应当是未来中国画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归宿。“重拾经典”、“诠释当代”,提升中国画艺术的经典品质,应当是当下中国画追求卓越的出发点。
中西艺术交汇与中国画的创新,其关系应该是中国画的艺术主体打破心中刻意回避的消极情绪,立足经典脉络,在中国画创新的平台上需求最大可能的突变。对外来艺术哲学的重新结构与重拾,以中国传统美学思哲为前提,有机地融入到当代世界艺术的发展大潮中。相信通过这样的反复历练,将会出现不失中华民族文化本质,又展示和体现中国美学观,契合当代中国社会人文价值的艺术作品。
[1]曹玉林.关于中国文化种姓的在思考.国画家,2006.
[2]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5]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