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芳
(吴江市实验小学 幼儿园 城中园区,江苏 吴江 215200)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提道:“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①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点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要放在培养孩子爱自然的情感、爱探索的兴趣上;注重的不再是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时,要注重让孩子亲身体验,去发现、提出问题,把孩子的“为什么”作为出发点,激发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探究欲望,从而获得发展。
只要有心,问题就无处不在。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好奇的世界里,当他们对事物产生好奇,感到困惑时,常常会运动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幼儿好奇的天性,如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焦点。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尝试,效果不错。
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能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主题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这一点,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橘子》中,我们让孩子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特征,并激发他们想象“橘子一瓣一瓣像什么”。在阿姨收集橘子皮的时候,幼儿还生成了问题:“橘子皮有什么用?”在《香香的食物》中,我们让孩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方法感知大蒜、芹菜、香菜等多种具有特殊香味的蔬菜的特征,并引导他们说说还有哪些蔬菜也有特殊香味,激发他们探索更多特殊香味蔬菜的兴趣,并鼓励他们与父母一起寻找答案。
自然角、科学区、科发室中,材料丰富,幼儿可以在看看、玩玩中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蕴涵科学原理的自然现象、小制作等,幼儿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孩子在玩科学小游戏“翻跟斗的小人”的时候,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会滚到下面去呢?”“为什么两个圆柱上的小人翻跟斗的速度不一样呢?”在孩子产生这样的疑问的时候,教师可抓住机会引导幼儿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自己尝试着解答。
幼儿园每年都会有一些传统的、特殊的活动,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活动,让幼儿在浓厚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有主题的专项探究。如在幼儿园第三届科技节“奔驰”开展过程中,幼儿对“车”的兴趣日益骤增,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车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利用日常生活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如在观察特殊车辆时,幼儿在了解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都有笛音后,提出问题:“这些笛音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些车有笛音,而其他车没有呢?”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正是思考的过程;在幼儿园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如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和家人一起寻找答案等了解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种类及其原因,明白废旧电池的危害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查阅资料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如在吃饭的时候,很多幼儿挑食,不喜欢吃胡萝卜,我就对他们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小兔子最喜欢吃?”孩子就问:“胡萝卜有什么营养?”“小兔子为什么最喜欢吃胡萝卜?”春天来了,很多孩子在散步的时候发现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好多新芽,而且这些新芽慢慢变成树叶,他们就问:“为什么春天树叶发芽,冬天不会发芽呢?”当孩子提出类似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先请孩子们讨论,但不会当场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判断,而是鼓励他们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求证,在第二天再次进行交流。
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给幼儿出几道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到答案,然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交流,我们会给认真思考、认真准备的幼儿以小小的奖励。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探索范围逐渐扩大,思维越来越活跃,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只要给予指导,查阅资料,小班孩子也能行。由于思维发展、社会经验、阅读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局限,小班幼儿很难(或者说不可能)独立查阅资料找到所需的问题答案,但是,在孩子周围有很多资源(如老师、家长、同伴、幼儿园、社区等)可以利用,如何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为幼儿的求知提供帮助,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关注的又一个焦点。本阶段我们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教师、家长等成人对幼儿查阅活动的帮助上。
案例一:有一天,自主游戏时间到了,雯雯来到了自然角,突然惊奇地大叫:“老师,老师,我的芦荟怎么变黄了啊?”“呀,这只小乌龟死了!”“这花瓣也快掉下来了。”她看着看着脸上露出难过的表情,“怎么会这样啊?”我问她,她摇了摇头,我鼓励她自己去书上找找有没有她想要的答案。一会她拿了一本书跑来告诉我:“老师,这本书里也有乌龟的,但是这字我不认识。”我一看,果然书上有介绍乌龟的,说乌龟是要冬眠的,于是我念给她听,她又问:“老师,什么是冬眠啊?”我回答:“你很聪明,回家想想办法找到答案。明天你来告诉我好吗?”于是她就不再问了。
第二天,她高兴地告诉我,原来乌龟不是死了,而是在睡觉。
分析:小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寻求大人的帮助,而没有自己查阅资料寻求问题的意识。在她向我询问的时候,我就直接告诉她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的方法找答案,让她在脑海里初步形成查阅的意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幼儿才会对此产生兴趣,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技巧。小班幼儿由于不认识文字,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势必会遇到困难,因此,为幼儿提供画面内容形象、生动的书籍比较好,而且在查阅时需要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当孩子遇到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时,成人还需要用一些儿童话的语言,采取一些策略(如打比方、做实验等)来帮助孩子理解,满足他们的求知、求真欲望。
在解释“冬眠”这一问题上,我还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查阅,激励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帮助幼儿提高查阅技能与探究能力。
案例二:自主游戏时间,科学区里来了好几位小朋友,他们有的玩“吸纸屑”游戏,有的玩“火箭上天”,还有的玩磁铁……
忽然,靓靓拿着手中的“火箭”问筱筱:“你知道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吗?”筱筱摇了摇头。靓靓很自豪地说:“因为我们一拍下面瓶里的气的力气就变大了,把火箭推上去了。”筱筱很佩服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啊?”靓靓说:“我家的VCD带子上有的。”旁边的小祯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开始问靓靓:“那你知道这些小纸为什么会被吸上去吗?”靓靓被难住了,这下小祯得意了,他说:“那是因为有静电。哈哈,《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的。”筱筱也很佩服小祯,问:“那这两块吸铁石怎么一会吸住,一会又弹开的啊?”靓靓不说话,小祯说:“那我回家再看看,《十万个为什么》上面不知道有没有。”靓靓马上接着说:“我叫我妈妈上网查查。”
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指导,很多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且在查阅途径上形式不一,有的是通过音像资料,有的是通过图书,还有的是通过网络,这些都是教师、家长为孩子提供的现成资料和信息,是教师、家长有意识为孩子创设的良好查阅环境。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除了为幼儿提供现成的书籍、录像、图片等多样资料外,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自制分门别类的书籍(如动物、植物、蔬果、各国国旗等)供幼儿查阅,师幼、亲子共同参与制作的图书更能激发、维持幼儿的查阅兴趣。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希望找到更多适合小班幼儿查阅的途径。
从本活动中孩子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答案的兴趣是浓厚的,并且为自己能够找到答案而感到非常自豪,为同伴们的赞赏而感到骄傲,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支持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积极地探究。这样的良性循环必将不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上发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更为他们营造了一种“我要学”的学习氛围,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家园间的互动,使得教师、家长、幼儿达到三维互动的效果,从而带动幼儿沉浸在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之中,使得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自主、自发的查阅活动之中。
注释: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第1版):34.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第1版).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