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武
(新沂市第二中学,江苏 新沂 221400)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朗读实际上已经被放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琅琅的书声,在唐诗宋词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大声地喊出来,又何尝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那一份坦然,那一份久经磨砺后的豁达;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壮怀激烈地唱出来,又怎能感受得到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悲痛。但是,诗歌的类型不同,读的方式也不同,豪放的诗词不大声吟诵,不足以快其意,婉约的则不浅吟低唱,不足以品其情,更有一些含蓄蕴藉、千回百转的诗词应该是在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中,寻求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有人说“朗读和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也正说明了有声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
倘若能在唐诗宋词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默读的机会,多教给学生一些默读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宁静的空间,那么学生所获得的感悟,所受到的熏陶、所激发的灵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诗词鉴赏教学也一定会有无声胜有声的精彩,才会变得更加美丽,老师和学生才能一起在唐诗宋词世界里渐入佳境。
唐诗宋词的创作其实就是遵循常理而又打破常规的矛盾统一的过程。常理,顾名思义,便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认可、依从的道理。比如,落花飞絮,让人倍感身世飘零;柳丝雁影,令人顿感别离之苦;孤帆,浮云,落木,无不令人产生相似的情怀。这种在情感浸润之下观照万物的审美经验,便积淀为常理。但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很多诗人大胆探索,解构、背离常理而为诗,却别有真趣。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外物本无情,何必怨杨柳?又如:“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思乡、还乡是人之常情,此处至情之语却作“无理”表达。再如,诗人常化虚为实,但秦观却反其道而行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岂不别有一番洞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既然我们面对的唐诗宋词如此变幻莫测,不拘常理,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又怎能囿于常理,按部就班?
无理,就是可以打乱诗、词的时序。诗词虽然有创作上的时间差异,但是时代不同,感触却相同;处境不同,但心境却相同;诗文不同,手法却相同。求同存异,应该会给唐诗宋词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与李白《送友人》同为送别诗,韩愈、柳宗元、苏轼皆为迁谪客,杜甫、范仲淹都是忧国忧民人。可见,超越时空,打破常理还是有可行性的。
无理,就是可以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如果在学生基本掌握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将部分诗词鉴赏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课堂展示自己的理解、鉴赏成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相互质疑,最后形成基本一致的结论,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激发,教学的效果也一定会令人满意。
无理,就是可以见仁见智,另类解读。诗词不是一个封闭、一成不变的僵硬的文字累加,而是灵动的、具有多元解读性的优美篇章,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见仁见智,甚至可以另类解读。比如: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主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为闺中女子的孤独、寂寞、思春,也有的学生将这个“弄装梳洗迟”的少女看作郁郁不得志的作者的化身,这正说明了学生理解的深刻;对辛弃疾《青玉案》中的“那人”,可以理解为“情人”,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的知音”,也可以理解为“孤傲、不趋流士的志士”,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的追求目标”?
中国艺术里是很讲究虚实相生的,唐诗宋词更是虚与实最完美的结合体,在诗词教学时,我们更要注意虚与实、有和无的处理。
1.内容与方法。就课堂学习而言,文本是实,解读文本的角度、方法、技巧是虚。正如景是实,情是虚,情一定要附着在景上一样,我们的方法和技巧一定要附着在固定的文本上,而不能独立存在,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文本这一实,就可以化虚为实,虚实相生了。
2.感悟与背诵。感悟、品味可以天马行空、虚无缥缈,但是背诵、默写必须落到实处。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时候,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生吞活剥,忽略意境;一是只重感悟,华而不实。前者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后者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只有让学生在课后不断地去吟咏、背诵,才能巩固课上所得,化知识为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水平。
3.课内与课外。虽然课堂为实,课外为虚,但是在课堂上无论老师准备如何充分,讲解如何到位,学生感悟如何深刻,都不能说对某一首诗词已经完全掌握,没有再感悟,再解读的必要。不要说大部分唐诗宋词都是常读常新的,更何况有一些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呢?比如冯延巳的《鹊踏枝》中的“闲愁”,失意者读来感到是壮志难酬,失恋者读来是相思难禁,少年读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老年人读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无奈。
这正是课堂教学有时尽,课后回味无穷期。正因为诗词的鉴赏是一个不断延伸,永无尽头的过程,所以我们才会在虚和无中有所得,有所悟。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词更是我们鉴赏诗词的例子,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1.同类归纳。诗词是有流派的,我们可以把课本中同流派的几首诗词放到一起归纳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推广到鉴赏其他风格相近的诗词。比如,通过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等词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花间词”以“表现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浓艳”的特点。
诗词中选择的意象有时是相同的,比如《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苏幕遮(怀旧)》都选择了“月亮”这一意象,而且都借助“月亮”表达相思之情,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点推广到鉴赏其他带有月亮这一意象的诗词。
2.同中求异。当然,诗词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在进行同类归纳的时候,还要做到同中求异,这样才不至于失之偏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但具体运用上又各具特色。第一句用江水喻愁,表现出了愁的深广和绵绵不绝;第二句用车载斗量来表达愁的沉重和不可排遣;第三句运用博喻,表达了愁的多、杂乱和连绵不绝,具有生动性和创造性。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例子”这一个个体,并联系实际,巧妙地运用到诗词鉴赏当中去,我们教师也可以垂拱而治,无为而治了。
薄薄的一本《唐诗宋词选读》,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经典名篇,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快意和感动,给我们带来了多少遐想和思考。只要妥善处理好几对关系,我们收获的将不是区区几首唐诗宋词,而是诗词的海洋,是前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历史,是祖先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宇宙的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