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玉”字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物象的反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诸多蕴含。为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了解“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我们从甲骨文入手,分析“玉”字的来源、发展状况和分类,探讨“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期望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许慎称玉为“石之美者”[1],揭示了玉的本源:石器时期,古人发现了一种坚韧而美丽的石头,于是给它取了个名——玉;因其美而稀,故被视作宝物,串为装饰,这就是古人造“玉”字的理据。
在甲骨文中,从“玉”的字有五个(包括“玉”字)[2],而这与当时玉器使用的情况不甚吻合。因为从考古资料[3]中可知,仅玉琮、玉璧、玉斧这三种玉器作为氏族首领代表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的信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就存在了。
金文从“玉”的字增加到十五个(包括“玉”字)[4]。 其中“瑾”为美玉,而“璧”等玉器在铭文中多用于祭祀、征召、朝聘、丧葬等。从中可以看出,玉、石分化趋细,玉器的种类趋繁,作用愈加广泛,琢玉工艺也愈加发达了。
东汉时期,以儒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汉文化已定型。此时,许慎作的《说文解字》共收录“玉”部字126个,重文17个,涉及玉制礼器,玉饰物,玉的别称、声音、光泽、色彩、雕琢等方面,其中还有“珉”等一部分“石之似玉者”。按玉的主要用途则可分为朝聘、装饰、丧葬等方面。
古人赋予玉祥瑞的象征,玉常做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说文·玉部》从“璧”到“瑁”15个字都是代表瑞玉、礼玉。如“璧”,是一种扁体圆形环状玉器,古代重要的礼器。《周礼》郑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所以,古人以璧祭祀天。
据《礼记》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除了诸侯要佩玉外,贵族其他阶层的人也要佩玉,只是玉的颜色质地不同罢了。
古有以玉殓尸之俗。《说文》:“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古人认为玉可以防腐,故用玉置于死者口中来殓尸。用来殓尸的玉琀,多为蝉形,由于蝉餐风饮露,故被古人视为高洁之物,用蝉形玉琀可以防止污秽之气的侵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词语中和玉相关的在《汉语大词典》中多达1268个。玉族词汇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也表明在汉文化中玉的崇高地位和丰富内涵。
1.玉有光泽,质地细腻,温润可爱,且撞击之声清脆悦耳,又可雕琢成各种人们喜爱的物品,所以,玉器从一开始便与美联系在一起。以“玉”表美的词语在汉语中比比皆是。
以玉喻人的词语既多又广,对他人兄弟称之为“玉昆金友”,对他人的子弟称之为“芝兰玉树”。就连成人之美的行为都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玉成”。
此外, 比喻美味佳肴的有“琼浆玉液”、“玉膏”、“玉脂”等;用“玉蟾、玉兔”作为月的美称;用“玉友”称酒;用“玉照”指女子的相片;用“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动听;用“字字珠玑”、“戛玉敲冰”等赞美诗文优美;对居所则美称为“玉宇琼楼”、“琼台玉阁”;而像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用玉修饰,等等。
2.人们以玉为吉祥之物命名。与玉有关的地名俯拾皆是,人们还喜欢用和玉有关的词起名字,如三国时代就有周瑜、刘璋、刘琼、诸葛瑾、蔡琰、陈琳等。
中华民族的表达方式偏重于含蓄和具象,喜用客观事物的比喻及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在语言的运用中便出现了大量的象征词语。这些象征词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形态习性特征以借物喻义或借声取义的方式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这种通过联想产生的意义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玉就是一个包蕴着丰富深邃汉文化的词。
玉给人以高洁安静的美感,所以中国古人以玉比君子之德。孔子阐明玉有“仁”等十一种品德,强调玉的可贵在于其内涵代表了君子高洁的品行操守。由此,玉成为高尚品德的象征和君子的化身。
古代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作为立朝为官、为人处世的标准。如《诗经·大雅·卷阿》中称赞贤士品行美好:“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北齐书·元景安传》中的“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的形象概括。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与冰心并提,表示了人物的高洁情怀,等等。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表达时抓住玉的物质属性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相关联的特点,借物征取义,形成了大量既形象又含蓄的象征义词语,将玉人格化。
氏族社会时期的人即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而玉琮、玉璧、玉斧就成为了权力、财富、军事地位的象征。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而为王室服务,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又曰:“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奉玉齍。”玉的礼器作用给玉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周代以后,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对玉的名称、形制、规模及用途做了严格的规定。如《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可谓井井有条、等级森严。其后,每个朝代都对玉器的作用做了严格的规定。宋代甚至下令规定:“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字者悉禁。”(洪迈,《容斋续笔》卷四)另外,玉作为财富,常被用来赠送、赏赐或收藏。
于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逐渐用与玉有关的词来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反映在汉语词汇中便是大量与玉有关的敬称词语的形成。如对天地神敬称为“玉帝”,皇帝说的话为“金口玉言”、“金科玉律”;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玉清宫”;旧时对他人之女敬称为“玉女”,敬称他人身体为“玉体”,等等。
值得着重提及的是,我国1964年颁布《简化字总表》,将“国”定为规范的简化字,也与中华自古尚玉,玉是中华民族美好的象征之故有关。且古人视玉为国之礼器乃至国家权柄的象征,这仅从自秦代始天子大印为“玉玺”之事就可见一斑。也就是说,看似简单的“国”字,其中的“玉”有着丰富的内涵。
“玉”是极富中国特色的饱含丰富文化意蕴的物象和字(词),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2]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3]中央电视台.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起源(新石器时代·夏商周)[DB/OL].
[4]刘素琴.儒释道与玉文化[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