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意义缺失的原因

2011-03-20 17:06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
关键词:政治课意识目标

袁 欣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著名的 “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主张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的生活相结合;还主张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而在20世纪初的东方,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不同于杜威所强调的教育的生活意义,而是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需要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为宗旨的特殊的生活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就生活中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关切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意义提升。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它必须注重学生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

一、教学目标的理想化

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方向一直强调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立的个性”,它作为一种基本精神,无疑对基础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目标的研制过于理想化,标准过高,而且素质结构单一,使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远离生活世界,脱离学生的实际。

如在1996年4月颁发的《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目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在这个总目标下又分别有对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块内容的课程目标,这是对总目标的细化。在课程目标下又有课时目标,从知识、能力、觉悟和行为四个方面来实现,通过总目标、课程目标、课时目标,构筑了一个个崇高而又完美的教学目标体系。

例如高二年级《思想政治》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观点;正确理解物质、意识的含义,能说明意识源于物质;正确理解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知道主观方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原因;知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知道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道理说明:要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能力目标:学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基本事实的分析,逐步概括抽象出客观实在性;学习意识的本质与作用时,训练辩证思维能力——理解意识既是客观的又有主观色彩,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物质意识具有辩证关系;通过阅读课文和有关资料,培养阅读能力、多方面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觉悟目标:切实进行无神论教育,反对宗教神学和迷信思想,帮助学生消除相信命运与卜卦等影响;正确认识国情,注意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真正认识党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永远不动摇。

毫无疑问,这些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都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太完美、太理想了,不仅面面俱到,而且面面俱高,把完美的素质事无巨细地纳入教学目标的培养中,似乎我们的基础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完人。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教学目标,疏离了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产生某些矛盾。学生在学校接受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却耳闻目睹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和经历的限制,这些来自社会现实方面的影响往往比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更具有诱惑力。如在宁波市某校曾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甚至是金钱关系:有64%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不好甚至很坏。[2]这种学生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往往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失落感。

二、社会用人制度的缺陷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注重育人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更注重用人的现实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时缺乏生命的活力,主要是来自升学的压力,思想政治课程是被当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在教,是学生考上大学的一块重要的敲门砖,而升学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就业的压力,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用人制度。我国目前各行业在用人方面还存在着重大缺陷,学历和文凭在求职就业、职称晋升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人的能力,正是学历主义的弊端促使人们为生存而追求文凭,为求职而拼命求学。在社会用人制度片面追求高学历和实用主义的情况下,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就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社会用人制度推动着人们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而相对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面造成了思想政治课本身被置身于首而不要的地位,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导致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知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和缺乏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

三、家庭对子女的不当期望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文凭是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获得利益、分配资源的一个决定性前提和尺度,而身份、地位、利益、资源又意味着抬高自己、支配别人的权力,权力加重了利益的筹码,且能迅速地攫取声望。于是民间判断一所学校、一位教师教学质量的尺度就是升学率,甚至默认了一种摧残师生身心健康、忽视师生生活意义的“教育”。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心中有着这样的逻辑:教育→文凭→利益、权力。这种来自家庭的精英教育的期望增高,就业等社会定位的压力将前移至升学抉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已成为多数家长的要求和自觉行动,家长对学校教育最关注的是子女的升学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我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深有体会:虽然学生家长素质不同,但大部分家长百忙中抽时间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时,只是问学习情况如何,很少有家长会问起孩子的思想表现如何,而问起学习情况如何,也大多只找语、数、外老师了解,政治教师坐在办公室也不来过问。在家长的眼里,对于思想政治课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看法中,认为思想政治课只要考前突击背一下就可以了,或者认为,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学生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考上大学,似乎其他问题都可以放到考上大学以后再去解决。有些家长则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无用的课,现在绝大多数学生考的是理科,反正高考不用考,学不学都无所谓。期间发现,家长眼中的学生的生活是非常狭隘的,他们认为,学生的生活就是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家长不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了解的需求,也不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状态如何。然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又是非常大的,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家长的言行对自己有着较大的影响,有一部分同学承认,自己之所以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是受了家长偏科思想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学生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学生就是要多花时间、多用精力在课业学习上,以便在激烈的升学考试中取胜。学生的唯一生活就是学习生活,为将来过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所谓今天你若不努力学习,明天你就努力找工作,这种家庭对子女的不当期望也导致思想政治课缺乏生活意义。

四、教育质量观的片面性

目前的教育,仍然是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教育。在这种片面强调升学率的教育制度下,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用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惯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也是依据学生考试的分数。把教师的“生存”与学生的分数挂钩,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老师为个人的“生存”利益而不得不逼学生学习。按照现在的考试方式,教师也不敢轻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改革,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老师的命根。教师顺应的是国家的、社会的利益逻辑,而违背自己生活的逻辑,他们成了机械操作的技师,而在这种片面的教育质量观的压迫下,教师可能不会冷静、深入地思考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及如何解决。

猜你喜欢
政治课意识目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