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国 闫亮亮 黄 磊 丁英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充分发挥学习辅导的德育功能,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王英国 闫亮亮 黄 磊 丁英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
学习辅导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习辅导的过程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大学德育建设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学习辅导中蕴含的德育价值,把握学习辅导同高校德育的契合点,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培养等形式充分发挥学习辅导的德育功能,对于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德育 学习辅导 思政工作 实效性
大学生学习辅导作为学习改革最基本的方式引进大学课程教育后,如何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的功能,始终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着学习辅导的核心和本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培育和塑造,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学习辅导可以定义为,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使用各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学习辅导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对学习道德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道德行为、习惯,掌握学习道德规范,等等;对学习心理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对学习内容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并形成思想品德;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环节的指导,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制订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释疑难、总结提高等环节。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大学阶段,开展学习辅导,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懂得大学生学习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掌握各自所学专业的学习特点,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国外高校的学习辅导的发展根据其历史、地理的不同,呈现出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国外大学学习辅导的沿革以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等为主要代表的欧美大学的学习辅导发源于其导师制。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最早实施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据说是14世纪初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将导师制推广用于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导师称Tutor,是学生所选择科目的学者。学生被牛津、剑桥大学录取之后,到学院报到时,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其学业和品行。导师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学生在开学期间每周必须到导师那里至少去一次,这种谈话叫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一个相关的论文题目、一本书和一份参考文献目录,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并写一篇2000字(或以上)的论文,然后导师组织召开论文讨论会,师生共同讨论。这种以 “性格之模铸”(character formation)为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800年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哈佛大学在1823年首创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后,受英国大学导师制的影响,于1916年起实行学术顾问制度。美国各大学为了加强对学生选课和专业发展的指导,建立了一套与之配套的学术顾问指导制度,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规范的制度和体系。因此,美国高校的学术顾问指导制度是个性化教育的产物,是自由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的补充。担任导师工作的不但有年轻教师、研究生,而且有资深教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以谈话和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教学,给学生以学业上的指导,这样就减少了学生正式上课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同时,导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非正式接触,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哈佛文化感染每一代学子。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成立学习咨询处,开始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开展学习辅导,虽然起步艰难,但这之后,各大高校开始将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开展心理辅导或者学习辅导的主要载体。
1.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担负着跨世纪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对“教”的改革,而对“学”的方面重视不够。事实上,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上的一切措施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取得成效,不仅要有“教”的改革,而且要有“学”的改革。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这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首先,随着高校在读学生人数的增加,大部分课程都通过大班授课,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其次,同样由于学生人数的原因,教师和辅导员在课后对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的覆盖率大大下降,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再次,教室、图书馆、多媒体、学生科研资金等教育资源面临紧张局面,生均学习资源占有率下降;最后,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形成以就业为直接导向的不科学的学习观。这些都客观上对高校加强学习辅导工作提出了要求。[2]
3.帮助学生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来讲更强调自主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学会学习”对他们也就格外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大学生智能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处在成才的准备期,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这有赖于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关注方法和方法论的学习,应在学习、掌握和运用方法上多下些功夫,以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3]
4.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要求。“学习社会”的高年由罗伯特·赫钦斯提出,他认为学习社会是社会全体成员充分发展自己能力目标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念,发展人性,使个人成为有人性的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随着全社会对这一理念的不断探索,学习化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建设学习型的社会,也成为各国争相实现的目标。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要求社会成员在掌握一些赖以生存的“技术”,而是要求社会成员“活到老,学到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部门和与之配套的学生管理部门,不断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因此学习辅导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习辅导的内容与德育的许多内容是相通的,利用学习辅导与德育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学习辅导固有的德育功能,可以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激发学习动力。要想使学习获得成功,必须端正学习方向,处理好学习动机、目标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而学习方向与政治方向有其共通性,进行学习方向教育,必然能够起到政治方向教育的作用。我们应抓住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沿着“需要动机目标”来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学生的第二学习内动力是: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气质,学习性格,学习习惯。这实际上是学习品质问题。学习品质是个性品质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道德品质有其共通性。进行学习品质教育,必然能够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优秀的学习品质,是促进学习成功的因素,也是人的一种美德。我们在学习辅导中,要求学生着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品质,维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学习情感,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由这些学习品质所反映出在学习上的勤奋、恒心、自信心、谦逊、诚实、求实、遵规、守纪等优良的学习心理。
2.优化学习环节的方法。学习辅导十分强调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实际上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学习纪律性教育和学习教养性教育。学习辅导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方法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辩证地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关系,如读书与使用、博览与精读、师授与自学、基础与高深、模仿与创新等。
3.时间、环境、时机的管理。关于时间管理的指导,教育学生: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懂得时间的价值,就知道抓紧时间,那么他一定能在事业上、工作上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关于环境管理的指导,教育学生:这些环境都是客观的,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环境、改造环境、适应环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成为环境的主人。关于学习时机的指导,教育学生:中学生应该把握住一切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4]
1.课程教育法。即通过开设学习辅导课或学习科学知识讲座,向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方法知识和学习修养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它又可分为系统讲授和专题讲座两种具体形式。授课式的主要功能就在于通过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系统的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意义、目的及作用的认识,端正学习的态度、了解与掌握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坚定学习的自信。
2.行为培育法。即通过各种学习规章制度的建立(如预习、听课、作业、应考、读书),对学生进行日常学习行为方面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学风。常规养成式的功能大小,取决于所确定的学习常规是否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也取决于学生对学习常规的理解、接受和执行情况如何。常规养成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集体中树立优良的学风。
3.思想感染法。即通过教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使学生受到相互的启迪和教导,获得学习的意义、规律、方法方面的经验与认识。经验交流主要通过辅导员工作和课外活动来进行。经验交流有利于学习着总结各自的学习经验,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师生之间、学友之间在学习经验上的相互交流,相互磋商,有助于强化学习效果,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经验基础。[5]
4.活动熏陶法。调动学生在道德内化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辅导员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策划、筹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于营造良好的学风,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一定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有利于大学生品德成长的学校育人环境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课程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能够使学生在价值取向、文化品格、道德修养等方面不知不觉地受到浸润并提高。高校应广泛开展一些有利于普及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校园文化活动。
[1]林天卫.对我国高校开展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1998,(2):59.
[2]尹冬梅,张端红.学习辅导: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2006,(7-8):136.
[3]李冬桂,薛振田.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1999,(2):19-20.
[4]任勇.学习辅导与德育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1):11-12.
[5]杨平.学习辅导的内容、任务与形式[J].教育管理,1996,(16):43.
北京市教工委2010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