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2011-03-20 14:12梁少颖
文教资料 2011年3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建设

梁少颖

(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试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梁少颖

(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大学生行为规范和校园文化两方面进行阐述,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

“上了几十年的学,到了大学却又要重新接受幼儿教育。”这样的说法尽管有些夸张,但反映了现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行为规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其进行教育的难度随之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日趋增强。

一、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一)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涵

大学生行为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大学生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行为,用来调节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团体之间或个人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管理规定,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行为失范现象,应给予充分关注。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现状

1.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自律性低。当代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自主意识较强。这种自主性使他们在行为价值观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但他们又往往显得有些自以为是,不愿意听从报告,自主性方面存在消极盲目倾向,对社会化集体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不适应,自律性较低。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多表现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个别学生甚至放弃自律。

2.守法意识不强。大学生主动了解法律规范的意识不强。据调查只有10%的学生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规进行了解[1]。学生维权意识强烈,但对自己发生的违法行为却不愿承担违法后果。

3.道德修养不够。传统的道德规范观念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对自身周围的道德现状评价低[2],只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公共道德却往往视而不见。

4.网络行为不当。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电脑,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个别学生更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甚至引发网络犯罪行为,如网络诈骗、偷窃行为、破坏活动等。

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层次和较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但存在许多不正常、不负责的表现,如迟到、旷课、酗酒、吸烟、网恋,等等。

(三)根源分析

上述大学生行为表现,有其特定原因。

1.生理和心理不协调因素。大学生在校年龄多是18—22岁,正处于青春中期。他们生理发育虽然已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结果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压抑状态,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某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尤其是新生,与以往处于被管束状态的学习和生活相比,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使他们迷茫,甚至焦虑、浮躁,从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老生多产生消极心理行为,如逃课、厌学、上网,等等,最终产生“无所谓”的心态。一些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却缺乏对事情的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而产生一种危机心理。

2.社会因素。城市化可以说是大学生的遭遇,也是规范大学生行为教育的遭遇[3]。在城市主导大学生生活的时代,为适应城市生活,超越伦理纲常的消极行为,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身份更是处于隐藏状态,虚拟世界中的伦常松懈和言行粗鲁,电子媒介下的“旁观”时代,人与人之间“近中远”,造成众人的责任分散,这些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的后果是其无法承重的。

3.高等教育问题。目前高校更多重视大学生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如对学生的德育重视不够,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思想素质塑造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学生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影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又有外部的成长环境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套指导师生行为的文化“指令”,是高校领导和管理者的无形的助手[4]。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精神文化层构成,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实现精神文明的保证;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色的核心,体现着高校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更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最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的重要保障、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硬件建设,花大力气整治校园,为大家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交往活动、寝室活动、文娱活动,等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大学生生活,并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加强消费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3.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在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成文的约定及不成文的校纪校规,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使大学生行为有节、按章办事。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德育和法制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意识。

三、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内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校园文化系统中的约定俗成影响大学生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知道在这儿什么是应该的,以及在校园做事的行为规范。而大学生的行为又都具有各自学校的烙印,从而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使高校具有自身特色。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推动高校建设的发展。

(一)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文化层次。制度属于校园文化的中层面,是学校师生的各种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等体现的文化。大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制度保障

由于校园文化自身的局限性,规范的秩序必不可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使校园生活井井有条、管理规范,这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建立在高校特色指导下形成的学校独特的制度文化基础上[5]。在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成文的条例及不成文的校纪校规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极大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这独特的文化系统,为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大学生形成与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相一致的行为方式。

(四)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具有调节、引导和激励功能

引起大学生行为失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具有调节、引导和激励功能。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调适,校园文化活动展现了这一片天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势必会碰到诸如价值观、道德观、各种行为等问题,校园文化通过其渗透功能引导广大学生的行为;针对大学生的求异性、竞争性等,校园文化会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上进。总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而这项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探索。二者要通力合作,通过互动,切实建设好具有时代性的大学校园,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王继军,王征.大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探索,2007,(12).

[2][5]周娜.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朱文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大学生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