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勤茂
(汕头市澄海东里第四中学,广东 汕头 515800)
当前,学生怕写作文已是不争的事实。我曾对初二年级6个班407名学生进行“你害怕写作文吗”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怕写作文者有22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大半,造成此种严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校家庭的安全问题而不敢组织活动(交游、班际球赛、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的生活单一枯燥,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集体、社会;二是学生困守着几本教科书,课外阅读量少,写作素材严重缺乏,学生作文自然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另外,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师自身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大大降低;二是只重视作文方法的指导(开头、结尾、点题诸如此类写作技巧的东西),而忽略了学生思想的开发、情感的激发和素材的积累训练;三是作文评价严重滞后。批改只是教师说了算,学生没有参与。久旱逢甘霖,《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就是一场及时雨,其中关于第四学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以及“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4-12的新思维新论述决定了要调整写作教学的策略。为此,我根据多年来的语文课改作文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坚持“二多”。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吸收越多,越有利于释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前提是必须加强师生的阅读,必须让师生踏上书的“阶梯”,感悟书中的真善美,启迪师生的知觉行。
写文章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一支灵动的笔,在教学上就是用一只脚走路,则肯定培养不出高素养的学生。学生跟一个不会写文章的语文教师能学好作文吗?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现实是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已经低到让人忧心的地步,不少语文教师只会用粉笔板板书、用钢笔抄教案、用电脑下载论文。一些语文教师坦言:教了几年书,自己变得眼高手低了,写作水平还不如一些学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太久没有写作。久而久之,思想迟钝了,思维堵塞了,情感麻木了,表达艰难了,语言无味了,写作能力自然退化了。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学校要把语文教师的阅读与写作当作重要的校本教研来抓。如今不少教师打着这样的旗号:没时间读书,阅读无用。语文教师不读书的怪状愈演愈烈。不少语文教师只为备考而阅读,仅喜欢读 《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而对于一些有深度的文学刊物,如《当代》、《收获》之类都不知晓。有的教师作文课上得水波不兴,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缺乏技巧,而在于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因此,学校可以以创办“学习型学校”为契机,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大力推动语文教师多读书,写读书笔记、教学札记、读后感。开始,教师可能少不了学校的“强制”,但阅读与写作习惯一旦形成,必然就会被习惯推着走。
第二,作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写下水文。有的语文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意识:教师能改作文就行,会不会写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极端错误:教师本身的作文水平不高,肯定限制了他们的批阅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难有大进步。我了解到,为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有些学校做出了规定:任教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师,每学年阅读量不少于12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5000字,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尤其是写作量的明文规定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师多写。
据报道,美国人均年购书9本,中国人均年购书2.4本,差4倍;日本人均年购买杂志20—30本,欧美人均年购买杂志10本,中国人均年购买杂志2本。在购买量上,他们是我们的4—5倍。可最为大众忽视,也最为致命的是在学校读书的万千学子的阅读量急剧减少。受应试教育和教师阅读方向的影响,不少学生只喜欢读快餐文学和作文宝典之类的书籍,因为里面的几篇文章对中考、高考很有成效;而对于一些纯文学、真文学刊物却读之甚少,更不用说那些经典名著了。其实,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决定了写作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当前学生最不缺乏的就是应付作文考试中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功利明显的所谓写作秘诀,最缺少的恰恰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素材的积累与分析。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写作之前先阅读,有针对性地阅读,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例如,2011年我区组织的中考模拟考语文试卷的作文是 《感谢有你》,我校学生写得不错,就是因为在考前给学生推荐了一篇《2008感动中国人物》的好文章。不少学生运用到其中的 “唐山十三兄弟”、“武文斌”、“韩惠民”、“金晶”等既切合题目又有时代气息,既有意义又有深度的材料,试问,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得高分?
写作的数量可影响到作文的质量,学生练笔的多少直接关乎作文水平的高低。因此,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的欲望,鼓励学生多写、勤写、乐写,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让学生保持这种热情与自信。教师布置作文不要设置太多障碍、太多框框,要降低门槛,让更多学生爱写、想写。曾有某位教师布置一篇名为《记忆深处的一件事》的作文,对学生要求居然有7条之多,其中有一条是一定要写好人好事。即写所谓的阳光作文,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作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放学生,让学生敢于放开手脚去写。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写作机会和成功机会。例如,推荐学生投稿,设立“每月一题”征文,出版优秀作文专栏,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组织作文展示活动,等等。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多写、爱写。重要的是逐渐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让这种内驱力促使学生养成多写、勤写、爱写的习惯。
虽然学生可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但由于人生阅历有限,很难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多与外界进行沟通。
一般来说,学生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家庭这个宝贵的写作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不少家长的文化水平、学识能力并不在教师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与父母多沟通,此举定对学生写作有很大帮助。学生作文之前,一定要强调先搜集、准备资料,切不可轻易下笔。例如: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就可以让学生找时间与母亲聊天,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2)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3)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4)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等等。[2]学生掌握了这些资料,再动笔,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深度,有内容。另外,学校作文课短短的45分钟,师生交流的局限性很大。即使是课堂,师生面对面,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影响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师生没有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灵,怎能指导学生作好文?因此,在学校,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心,不要认为这只是班主任的事。现实不容乐观,语文老师一学期找班上每位同学谈一次心,都很不容易。这种状况不改变,教师就很难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指导。
重视学生与师长的沟通,就是让师长把人生阅历与体验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分享,弥补学生人生阅历与体验的不足。不是说很多作家的作品里面总有自己的影子吗?人生阅历与体验越丰富,作文就越有话说,作文就越出彩。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1]12因此,教师的观念需要改变:一是不要不信任学生,不要小瞧了学生,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理念和做法,弥补当前作文评价单一的不足;二是教师要加强学生互批作文指导,切不可做“甩手掌柜”。学校领导的观念更需要与时俱进,千万不要认为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是偷懒。实践证明,学生互批作文好处多多:有机会看到别的同学的作文,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自己也能引以为鉴;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在互批的过程中,能了解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如果每学期语文教师能安排一两次学生互批作文,学生就能知道同龄人的写作触发点,改变写作定势,作文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凭借网络,学校、家庭、社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及时沟通。尤其引入了社会力量,更是一种突破。网络在实现互动上的巨大优势,对语文作文教学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网络作文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不少家长,甚至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据悉,以前学生写作文,担心教师、家长无暇看,现在有了“另一条路”,拿到网上去免费批改。有家名为“好文章”的免费作文网站推出为学生免费批改作文的栏目,开办5个月来,该网站已收到学生投稿数千篇,并组织专职教师远程评分、批改,并选登其中的1035篇佳作,在当地的师生及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网络作文突破了课堂的45分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