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逊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浙江 湖州 313000)
基于中美比较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预警及其控制
孙逊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浙江 湖州 313000)
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关系到助学贷款这一制度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的建立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比较了中美两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预警及其控制机制,对我国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警和控制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就此机制的建立。
高校助学贷款 风险预警 控制机制 措施
我国高校的助学体系已逐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是该体系的一种重要的有偿救助机制,该制度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其潜在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比如银行惜贷、政府调节机能乏力、银行高校合作不稳定性、违约风险居高不下等,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极高,助学贷款的高风险,银行和学生之间的严重的信用危机,已成为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因此,系统性地解决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已迫在眉睫[1]。
现在的高校助学贷款制度是由政府主导、地方财政补贴、商业银行实行、高校配合的一种贷款制度,贷款模式属于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借款人(学生)的信用认可度建立在政府担保的模式下,但是该担保又不承担绝对风险,就借款个人(学生)来说,由于个体差异及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该模式具有高风险性,同时,助学贷款的代管模式又带有政策性,是国家在未解决教育公平前促进教育发展的手段,实施前不具有经济市场的考量和需求。作为一种银行产品,该产品的出现不是市场的需求,而是政策导向,就银行来说其担负着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政策风险。其中由于借款人(贷款学生)因违约给银行带来的经济上的风险为显性风险,同时为追缴欠款使成本增加风险和政策制定与其实际实行之间政策风险为隐性风险。目前银行存在的“惜贷”情况也与助学贷款存在的这些风险直接相关[2]。就信用风险产生原因来说,可分为疏忽欠款和恶意欠款,其中恶意欠款分为主观选择和客观制约。也就是说,一部分借款人(学生)由于还款渠道信息不畅导致欠款,而其他一部分借款人(学生)由于诚信道德意识缺失,或者经济条件制约而选择恶意拖欠。追缴欠款直接加大了银行方的管理成本带来管理风险,相应高校也会由此面对声誉损失的风险。
从博弈论角度来说,银行和借款人(学生)处于动态博弈状态,起始阶段银行选择为放贷或不贷,借款人(学生)选择为借款或不借款,还款阶段借款人(学生)选择为还贷或不还贷,银行选择为追偿或不追偿。当借款人(学生)选择不还贷时,如果银行计算出追偿的成本大于不追偿的成本,同时产生的负收益明显小于拒贷的收益,则银行作为理性经济人理应选择拒贷。但是,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使其不能作出该选择,这是助学贷款风险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瓶颈”,而作为一种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的手段,助学贷款应该得到长远理性的发展,所以要解决和缓和该产品市场性和政策性的矛盾,我们应该平衡博弈双方利益,完善产品形式,建立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
美国助学贷款形式较为丰富,发展历史也较为悠久,按其贷款管理和回收机构不同归纳为三类,一是联邦政府发放给高校,高校负责贷款发放和回收;二是政府担保,私人金融机构负责发放和回收;三是联邦政府直接发放,由联邦政府教育部直接发放和管理。可以看出,美国助学贷款金额来源以政府为主,私人金融机构为补充。我国目前的助学贷款,由政府主导,银行按照其贷款性质相应设计,贷款金额的来源、发放及管理都为银行机构本身,其形式相当单一,并且政府在过程中的控制力相对乏力。美国多元化的贷款金额来源,明显规避了单一依靠商业机构贷款带来的风险,各种形式贷款相互补充,分散助学贷款的风险。就贷款回收来看,美国贷学金的回收期限达到10—20年,贷款的期限相对于我国6年相当长,还款的计划也相对多样和灵活,可以按标准计划还款;也可延期还款,渐增还款计划,也可按照收入经济状况调整还款计划,而我国助学贷款进入正常还款期后,一般就是按常规每季固定还款,形式较为单一[3]。对于借款人(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体系、就业能力来说,相对较长的还款期限和灵活的还款模式,可以改善由于迫于借款人经济原因等其它客观因素而引起的违约风险。美国有相对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机制,其信用等级直接与个人日常利益挂钩,关系就业、贷款、保险、福利的各方面,无形中有了强有力的约束力,相对于此,我国的个人信用机制可以说基本上是缺失的,目前尽管银行存有不良客户名单,但其约束度相对很弱,不存在广泛的影响力。就贷款欠款风险的承担来说,美国政府承担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大甚至绝对,而我国目前政府的风险补偿金属于补偿形式,补偿的比例较小,金额是与高校各承担50%,而银行机构担负着大系数的风险,政策导向与银行趋利本质存在根本矛盾。
我国基于财政经费和人口、法律体制等差异,尽管不能照搬照抄美国模式,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借鉴,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风险的预警和控制机制,使助学贷款政策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贷款产品的形式。
助学贷款作为政府倡导的一种公共服务性质的政策,单一地由银行机构负责运行与银行机构的趋利性存在明显的本质矛盾。所以在贷款产品的设计上,在助学贷款的金额来源和管理回收主体上,可以倡导多元化,尝试设立国家财政来源的助学基金,尝试政府银行合作的模式,创新助学贷款的模式。在发放管理机构上可以设计专属政府的公益机构,专门负责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在贷款的利息、还款期限上可以灵活设计,根据不同借款人的情况,相应提供不同的还款设计,用于满足借款人个体的差异性。缓和助学贷款在设计初始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4]。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制度。
目前的风险补偿制度,将中间方高校引入其中,并承担50%的风险补偿金,虽然对贷后管理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合理性明显,同时风险补偿的比率较低,对于银行因违约产生的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分担不足,银行作为助学贷款的主体执行机构,其风险与趋利性背离,从博弈角度来说,银行应作出不贷的选择。为了平衡次利益的差距,在此问题上,应适当调整风险补偿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的风险承担力度,降低风险与利益的差距,将有利于进一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
(三)创新贷款金额来源与风险分担模式,引入第三方保障。
由于我国的国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贷款金额和风险补偿机制如果绝大部分依靠政府,政府财政可能就会存在负担过重的情况,建议考虑适当地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担保方面也可以考虑适当引入第三方担保,借助第三方力量,找到博弈双方的制衡点,将助学贷款的风险进一步分散,同时亦可降低政府、高校、银行的风险指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助学贷款模式。
(四)健全助学贷款法律保障体系,明确违约责任。
目前助学贷款本身作为资助的一项政策得到大力推广,但其贷款依据和贷后管理明显缺少法律的支持和约束,相对来说,其监管力量乏力,出现违约现象;高校和银行追偿的手段较为单一,成本又相对较大;相对于借款人(学生)信息变动情况很大的现象,高校和银行信息获取渠道明显不足。如果能够尽快健全助学贷款立法,则既可以加强助学贷款制度的约束力,又可以增强违约的追偿力度和手段,合法借助其他机构的信息,降低追偿的成本。
(五)研究和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拓展信息获取渠道。
目前,贷款违约追偿缺少抓手,违约的代价不明显,使一部分违约人无所顾忌,如果可以将个人信用系统普及和推广,将其信用状况和个人的贷款、就业、社保、升迁等相互联系,则无形中可以产生巨大的约束力,降低恶意违约的风险,成为助贷过程中一只隐形的手。我国助学贷款借贷双方的显著矛盾体现为: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渠道单一,由于学生个人情况变动很大、相关信息的掌握渠道少,以至于银行在追偿过程中困难重重,降低了追偿效率,增大了追偿的成本,目前银行主要依靠高校作为信息来源的媒介,但是高校本身学生流动量很大,信息来源不稳定,因此建议考虑取得第三方机构或者执法机构的信息支持,拓展信息渠道,以利于控制追偿成本和效果,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助学贷款政策,是利于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的有力手段,需要持续发展,但其本身的缺陷和矛盾不容忽视。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我国助学贷款的博弈双方利益的角度考量,找到一个制衡点,同时用立法等手段,为其增加隐形约束,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使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1]沈红,张慧.国家助学贷款:银行的风险和机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9,(02).
[3]王飞,韩贵秋.国家助学贷款: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曙光——大连市六所高校贷学金情况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
[4]李红桃,沈红.美国降低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拖欠率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01).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校级规划课题“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建立研究”(立项号:2011J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