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化视野中的句子变译:理据与方法

2011-03-20 13:07:10高建坤
文教资料 2011年17期
关键词:汉英例句译文

高建坤

(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一、翻译与文化研究

“翻译”一词,自西域佛教传入中原就已有之。季羡林、许国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写的“翻译”词条中说,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用“现代”的表达就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容或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王克非,1994)。显然,我们无论是进行翻译活动还是进行翻译研究,都离不开对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language)两种语言的考察。语言具有文化载蓄功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各民族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语言不同的文化特质。因此,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研究也就有了必要。

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构成了翻译时的主要障碍。要跨越这一障碍,就必须对两种语言赖以存在的土壤——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随着上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的兴起,国内外译学界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探讨已有很多,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有:①王佐良教授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对译者文化意识的探讨,以及不同时代背景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②王宁教授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书中把跨文化语符翻译纳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系统阐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③陈宏薇教授在《汉英翻译教程》中对汉英两个民族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对比;④郭建中教授主编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各位方家对文化翻译各种现象全面的探讨。笔者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文化翻译”作为被搜索文献的题目进行搜索,得文献900余篇,讨论到文化翻译的多个方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然而,在句子翻译方面,以文化理论作为依据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拟从英汉心理文化的对比出发,找寻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差异之源,探究汉句英译的方法。

二、理据:英汉心理文化差异

从语言类型来看,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语音、音系、语义、句法、词汇、语用等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纯粹语言层面的差别与对比前人已有很多的研究著述,本文不再赘述。然而,除去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之外,两种语言是否还有更为本质的更为深层的差异?答案是肯定的。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文化的深层结构差异,指的是两种文化精神层面或者说是心理层面的差异,无疑是造成两种语言不同特质的文化内核。这种心理的差异主导了语言意义的构建,对于翻译而言则可造成不同文本的天渊之别。我们在对诸种翻译现象的探究中,一定不能漠视心理文化的差异及其作用,这在汉英句子翻译中尤为明显。

首先,是汉英两个民族、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直觉,强调辩证与综合,而短于逻辑上的思考。这一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汉语常常以非形态的面貌出现(刘建琼,2006)。汉民族的思维习惯重视悟性而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更重视理性。悟性思维风格必然导致汉语表述手段的模糊化,理性主义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在汉译英时往往要将汉语原文语法隐性关系转换成英语显性关系(邵志洪,2005)。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使得汉语句子的结构常常是以时间和逻辑为序,依次展开,重视意义的传达,形成了汉语句明显的“意合”特征;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则使得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从句和附加的句子成分,重视“形合”。

其次,是汉英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汉民族重视群体的力量和作用,因而集体主义备受推崇;英语民族重视个体差异,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西方社会是主流价值观念。这一区别在语言上,包括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都有体现。从句法层面上讲,汉语传统的析句观念是以大观小,汉语的修辞、语义逻辑、语境等因素在编码和译码的层次上高于句法。因此,汉语的分析只能是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申小龙,1993)。而在英语中,由于受个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不仅单个的词汇对应单个的事物,几乎没有复合词,而且各个句子尽管有整体语义逻辑的制约,但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和相对独立的。英语句子如果脱离原文,在语法结构和意义表达上都没有问题。

三、方法:汉译英句例举隅

笔者认为,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真正能够按照原文“依样画葫芦”的“直译”是翻译中的少数。因此,把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句子,就绝不能简单地、逐字逐词地翻译,而是要在仔细审读原文语境的情况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构思,在调整、梳理、归纳、提炼的基础上进行变译。对于句子翻译而言,我们往往要考虑在保留原文意义及风格的基础上改变其结构。以下笔者将结合翻译实例,从几个方面对汉语句子英译的手段进行探讨。

1.理顺句子逻辑关系,合理调整句子结构。

这里所说的“逻辑关系”,是指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我们在翻译汉语句子尤其是较长的汉语句子时,应该在确定了句子的主谓之后,廓清其内部各个短句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利用英语中的不定式、介词短语、分词等各种手段将原句中的语义关系再现出来。

【例句1】近年来,中、泰两国经济发展迅速,为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译文(1):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ies in China and Thailand,which has prepared for good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thetwocountries.

译文(2):China and Thailand,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ir national economies in recent years,have laid a goodfoundationfortheireconomicandtradecooperation.

(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

分析:两种译文分别以“Recent years”和“China and Thailand”作主语,与它们一一对应的谓语与主语搭配得当,符合逻辑。句子的主干成分安排好之后,其它句子成分的安排也同样逻辑关系清楚:在译文1中,谓语“witness”是及物动词,后接宾语“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ies in China and Thailand”,符合搭配习惯和语义逻辑。例句中的后半句“为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被处理为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以“which”指代“therapiddevelopment”,逻辑关系清晰分明。我们再看下面一例:

【例句2】当今一些经济大案,立案查处,成绩斐然,群众拍手称快。

译文(1):Nowadays,the public is clapping their hands in applause for the great achievement we have made in placingcases on file for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 concerning someseriouseconomiccases.

译文(2):In recent years,the great achievements the government has made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 regarding of some serious economic cases have win applausesfromthepublic.

分析:在两种译文中,第一种以原句中作为末句的“群众拍手称快”作主语,然后说明原因是“经济大案的立法查处”,原句中英汉的因果关系由连接词“for”引出;而在第二种译法中,译者将主语确定为“成绩斐然”,补出了实施者——“thegovernment”,同时句中主要动词也相应地转换成“win”。两句的句子结构皆有重大调整,句子表达也都通畅。只是译者在处理句子的逻辑关系时有所不同。相比较而言,译文2的处理在达意方面要稍好于译文1。

2.依照英语表达习惯,合理调整句子语序。

语序是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它体现了词语之间及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汉语是分析型的语言,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句子意义的传达依赖于语序和一些虚词;而英语是分析—综合型的语言,有形态标志和变化规则,句子中非主干部分的语序往往可以调整。大量的针对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研究表明,英语和汉语在基本语序上大同小异。“同”的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异”的是状语和定语的位置。所以,汉译英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英语的表达习惯,合理调整句子语序。

2.1 定语的调整

【例句3】岭南文化旅游非常独特,可以构筑起目前世界上惟一的一个“一国、两制、三地、四种文化”(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中西结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旅游区域。(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

参考译文:The cultural tourism in Lingnan Region is unique.It make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that is permeated with “one country,two systems,Guangdong,Hongkong and Macao as a whole;and four cultures”;i.e.Lingnan culture,western culture,a mixed cream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and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merge into one inthisregion.(金惠康译)

第一句是笔者从金惠康教授一篇探讨文化旅游的作品中选出的一句话。因为原句较长,故译者将其中的长定语部分处理成一个定语从句,在充分达意的基础上能够较好顾及到英语表达方式的需要,可读性亦佳。

2.2 状语的调整

【例句4】我国目前正在修订专利法和商标法,许多内容都要进一步向国际标准和国际化靠拢;有的即使准备分两步甚至三步走,那也是为了做好协调工作,稳妥前进,避免欲速而不达。(黄珠仙、王友明:《国际经济贸易英语阅读》)

参考译文:China is at present revising its Patent Law and Trademark Law,and many of the contents recommended for revision are coming closer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in respect of some other contents,although preparations are being made to revise them in two or even three steps,it is only for the sake of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f harmonization properly,ensuring steady progress and avoidingthehazardof“morehaste,lessspeed.”

该译文第二层意思中的“有的”显然是“有的内容”,译者将它处理为“in respect of other contents”这样一个状语非常妥贴。末一分句“避免欲速则不达”,如译文中的翻译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若读者仔细品读后便会发现,“协调工作”,“稳妥前进”,“避免欲速则不达”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前面两个是后者的条件而后者在前面两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所以,笔者将其改译为“it is only for the sake of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f harmonization properly and ensuring steady progress in order to avoid the hazard of‘morehaste,lessspeed.’”。

3.汉语句隐含被动式的翻译。

据汉语言学家统计,汉语中主动句的使用频率高于被动句,而在英语中则恰好相反。在汉语书面语中,典型的被动式常有被动标志“被”、“受”、“为”等。不过,汉语中常以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含义。这些没有被动符号的被动式,我们不妨将其称为“隐含被动式”。例如:

【例句5】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参考译文:A man cannot be known by his looks,nor cantheseabemeasuredwithbushelbasket.

【例句6】我多少次想把这一段经历记录下来,但不是为这段经历感到懊悔,便是为觉察到自己要隐瞒这段经历中的某些事情而感到羞耻,终于搁笔。

参考译文:So many times I have intended to write down these experiences of mine,only to be discouraged either by repentance for what I have done,or by the shame I felt as I knewIwouldbecoveringsomeofthemup.

例5是一句名谚语,简洁精警是谚语的特点。为了照顾句子结构和气势上的需要,原句虽有被动含义却无被动标志词,故译文要将其翻译出来。例6的译文处理实际上是将原句“终于搁笔”处理为心理动词的被动语态,译文采用“be discouraged”将其译出,将言内意义非常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导致其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译者在将汉语句子翻译为英语句子时,必须重视语言文化差异乃至形成一种内化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在翻译实践中患上“文化色盲症”。本文从心理文化对比的角度指出,译者在翻译汉语句子时,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进行句法结构的转换和语义分析,而且要洞悉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变通。文中的译例不可能涵盖句子翻译中的所有问题,只希望它们能作为译者翻译句子的参考,并有益于译文质量的提高。

[1]王克非.论翻译文化史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刘建琼.现代文质疑探究法的策略浅论——文化学角度.http://blog.cersp.com/20003/651270.aspx.2006-08-29.

[7]邵志洪.汉英语言心理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6.

[8]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9]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0]黄珠仙,王友明.国际经济贸易英语阅读[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猜你喜欢
汉英例句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英声细语
I Like Thinking
好词好句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