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文,让语文教学绽放生命的光彩

2011-03-20 13:07:10李慧
文教资料 2011年17期
关键词:屈原曹操人文精神

李慧

(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当我们打开教育的大门,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如潮水般涌来,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基石。我们在眼花缭乱的同时,应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怎样摆脱沉闷封闭的桎梏,让我们的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让我们的课堂拥有应有的生命活力?

在追溯教育改革的历史中,我们以崇敬的目光礼赞那些教育改革的先驱们,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的思想闪耀智慧之光。我们踏着前人的步伐一路走来,期待着厚积薄发。我们希望语文课堂教育能再多一些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有尊严的、有思想的生命主体来对待,让他们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成长的幸福,成功的愉悦,创造的欢乐,等等。当学生发现放下沉重的学习负担,抛开令人窒息的考试和分数,学习是如此的快乐幸福,生命是如此的绚烂华美,那么我们的校园将会充满欢声笑语,我们的课堂将充满睿智和诗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创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环境。在学生被应试教育压迫得无法喘息的今天,语文教师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创造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碰撞

语文课堂应当是一个允许思维奔腾、个性张扬的场所,一切的愉快和欢乐的体验都应该来源于思考的快乐、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碰撞。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都能在教与学的这个平台上自由驰骋,这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如果不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发表见解,那么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真正活跃起来。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仔细地品读课文,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而这些都应当是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前提,老师可以引导,但是无法代替。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献刀》一文时,为了拓展延伸课文的内容,也为了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这个人物,课后布置学生阅读 《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相关情节,回顾所学过的曹操的诗词,并利用网络搜索历史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以及正史上对曹操的一些相关故事的记载,要求学生自己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在课堂上交流。由于观点不一,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分享中实现了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曹操的为人和功过,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知识的迁移,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的同学甚至替曹操打抱不平,认为《三国演义》歪曲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有的学生也对历史上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个观点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我认为这样的思维引导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超越了文本,学会了思考和辩证地看待人和事,这对他们的发展是终身有益的。

语文课堂教师应立足人生的高度,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他们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既有共同讨论又有个性的解读,既有争辩又有共识。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和专家之间产生思维和智慧的碰撞,才是真正生动和精彩的课堂。

二、让崇高的思想启迪生命的思考

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铸造人的灵魂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实现文化精髓的传承。在一次次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心灵尘垢会得以涤荡,审美境界会得以升华。

屈原的《离骚》是一篇难度较大,学生很不喜欢学习的文章,但如何让学生淡化对这篇文章本能的反感呢?只有引导他们感悟屈原高尚的情操,在崇高的精神审美中忘却字词的艰涩,才能真正触摸到屈原高洁不屈的灵魂。于是,我从香草的象征意义入手,让学生体味屈原对各类香草执着喜爱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直抒胸臆、富有人生启迪的名句,通过反复的涵泳诵读,感受屈原孤高自洁的形象。我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古今文人对屈原的评价,以及有关屈原被罢黜流放的前因后果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典故等,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为什么一个被流放的失宠的臣子选择自杀,会赢得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敬重和纪念呢?”一位学生在学完屈原的《离骚》后,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或许是上天的捉弄,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竟然抵不过小人的一句谗言;你满腔报国热忱,一心效忠君王,却落得如此下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替你感到悲哀。一位诗人走了,一位忠臣去了,中国太寂寞了……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你‘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洁情怀,却是如此的撼动人心,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你以死证明了你的忠贞,你纵身一跃,沉于汨罗的壮举,也赢得了后人礼赞的丰碑!用生命捍卫人格——壮哉!”我把这篇文章在全班作了交流,发现学生们的目光中透露出沉思,相信此刻的《离骚》已不再晦涩难懂,而变成了屈原高洁品格的象征,学生也因此经历了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

三、让美的发现惊喜我们的双眼

语文课的陶冶,还要通过挖掘文本内在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有一种愉悦的审美享受。就如乐师弹琴那样,和缓地抚触学生思想上、感情上的琴弦,拨动它,弹奏它,抚慰它,激扬它,让学生陶醉其中,自然有身心愉悦的感受。

许多学生写起文章,总是语言干涩枯燥,毫无文采可言,主要还是词汇积累不够,不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而且美妙的文章读得太少的缘故。所以我常常会试图用一些方法让学生学会模仿精彩的语言片断,让他们感受语言的精致华美。

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厚的文学内涵,提高文学素养。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而言,课外阅读给我的收益远胜于课堂。但是现在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被压挤得几乎没有空间,我曾经每周挤出一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让学生做阅读摘抄,很多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高中课业的压力繁重,语文课时减少,而且课文阅读量很大,往往课堂的课文都上不完,课外阅读陷入了窘境。我只好利用每周摘抄精彩片段的形式和课前三分钟推介评点美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课外阅读。

学生摘抄或者推介的精彩文字不胜枚举,有的文采飞扬、语言精炼优美;有的善用修辞,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有的新鲜有趣、诙谐幽默;有的富有哲理,启人心智……我相信在浩瀚文海中发现它们的学生,当时的心灵一定曾泛起层层美丽的涟漪。课前三分钟的交流,我常常感觉自己和学生一起被感动,一起在惊叹,我希望学生能在这种发现、欣赏、评价中完成“文道合一”的修炼。是他们的发现惊喜了我的眼睛,是他们的分享带来了语文课堂的活力。

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美好的人文情怀,要让学生从文本的层面感知人性的崇高和善良,语文课不仅仅是关注语言和修辞的阅读、写作的指导课,更应当是一场生动的人生对话,它让我们在感受语言丰富精炼的同时,感受人性的崇高和伟大,当无情的应试教育将生动丰富的语文课抽象成若干孤零零的“考点”时,我们更希望语文老师多给学生一些感动,让他们用双眼去发现更多文字的美、生活的美。

四、让爱与关怀滋润学生的心田

爱是人世间最神奇最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如果学会以充满爱的眼神去启发学生,以饱含爱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包围中幸福地成长,那么,教育也许会创造出更多“海伦·凯勒式”的奇迹。

教师的爱区别于慈母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更为理智的爱,一种更关注于长远未来的爱。因为有了这种对学生的爱,教师在各个细节上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会更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善于肯定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启发学生交流探讨,这种爱像和风细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例如在写作文和周记的评语时,教师可以用充满人文气息的评语代替刻板的批评教训,用饱含教师关爱和鼓励的评语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评语应该是生动具体感情饱满而非笼统抽象枯燥无味的;评语应该是循循善诱而非武断批判的;评语应该是真挚动人而非严厉冷漠的;评语应该是清新活泼而非千人一面的。

尤其是对于表现一般、敏感内向、孤僻自卑的学生,更要给予赏识和鼓励,因为对他们而言,饱含爱心的赞赏和鼓励,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是莫大的情感慰藉,它会将化作无形的学习动力,乃至影响终身。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位学生,她各科成绩都不理想,也没有自信心。有一次,我发现她的一篇周记的语言非常清新,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在她的评语中写道:“你的文笔很有灵气,可以看出你是个喜欢看书的女孩,只要你继续丰富你的文学积淀,一定会展开飞翔的翅膀!”后来我发现这个女生的周记写得越来越好,而且语文成绩进步神速,甚至超过了许多原本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我在惊讶她进步的同时,不禁深深感叹赞赏与激励的神奇力量。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最奇特的相互接触。教师的爱是给予、是关怀、是鼓励……教师的爱可以激发一个人奋斗不止,还可以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的爱是试图用一个人热爱生命的情感去唤起另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激发生命的活力,创造人生的奇迹。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诸多的名家名篇、经典作品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的精神源泉和心灵鸡汤。语文教育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抓住人文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师要把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都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让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如沐春风,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的照耀,为学生的精彩人生描绘丰厚的人文底色。

对人文精神的企盼,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庄严审视,正成为当代思想的主流。在新课程改革的广阔背景下,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更加凸显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回归的企盼。语文教师更要以人为本,让语文教学绽放生命的光彩,为学生探寻出一条通向人文精神世界的捷径。

[1]马建明.让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站立起来[N].天津教育报,2005-11-16.

[2]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C].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3]郑忠耀.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N].浙江省邢台教育网,2006-02-11.

[4]王文钢.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阳光[J].教育艺术,2008,(8).

猜你喜欢
屈原曹操人文精神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6
1800年后读懂曹操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6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屈原送米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海峡姐妹(2015年4期)2015-02-27 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