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燕飞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它把哲学的焦点从抽象转向现实世界,通过对人的实践意义的深刻全面解释,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在哲学史上起到了革命性的变革意义。
马克思洞悉了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离开自在的抽象的自然理论的根本缺陷,他认为:“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肯定,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而他的根本出发点则是实现人及其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他提出哲学的焦点应当从抽象的物质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不应当脱离现实世界探讨抽象的存在,应当把注意集中在自己身上。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取得胜利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性的问题,自然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过渡导致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哲学应当回到人间,来关注人类解放。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般的抽象人道主义,而是真正去关心劳动者——这些占社会大多数人口却被欺压的人们,他认为无产阶级是一个“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的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获得自身解放的阶级,所以他以人类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目标——将哲学的研究的“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在做出了这种转向后,马克思开始追寻理解世界的依据,最终他发现了这个依据就是“实践”,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改造才能使自然赋予新的尺度即社会性。所以马克思提出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在寻求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答案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哲学的焦点应当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生存本体。马克思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人类在实践中存在,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要改变现实,就要通过实践去改变,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那么哲学家们要做的不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去改变世界。实践是改变世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于人类解放的问题,既是科学问题,又是人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人与自然与社会这样的双重性中去把握,从世界观的角度回答人类解放的问题。马克思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人类的解放,在此指引下,他认为要消除个人力量转化成物的力量,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关注为其唯物主义理论提供了批评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归纳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对我们区分和认识旧哲学的意义,对理解实践的意义,对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自然是在理解和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之前旧哲学的基础上,这对我们认识以往的哲学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他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中看到旧哲学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文艺复兴到黑格尔时期的西方哲学,他们提出的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而是以神为中心的哲学,在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创造的理性精神,讴歌人本身具有的理性能力,颂扬了人的主体性,反对贬低理性,尊重和发扬人的理性。另外,以往很多教科书对我们理解旧哲学的指引上有失偏颇,比如认为过往旧哲学的辩证法是与唯物主义相分离的,这说不通,但是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理论,然而在马克思这里形成了,这是因为,马克思使得天国的理论来到了人间,将一些主观的东西变得客观,不再是猜想与臆断。从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旧哲学并不是笼统地一概否定,他的辩证法思维藏匿在唯心主义体系中,他的辩证法是具有革命性的。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并抛弃了。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并占有了丰富大量的感性经验材料,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当代价值,对理解实践的意义也尤为重要。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宣告了那种超越实证科学的玄思哲学的终结。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实践一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议题,抽象的理论离开了现实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马克思认为哲学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个不同部门之中,因而哲学家试图绕过实证科学直接把握世界只能得到思辨哲学而得不到科学的哲学。然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体性,并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相区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从实践出发,但那是观念上的,有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从物质出发,理解从实践出发,就会陷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传统的本体论哲学的知性概念思维转变为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也就是说把实践上升为思维方式,去解决一些抽象的问题,使得这些神秘的东西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最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点是将哲学的重心由怎样解释世界转变成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引起了哲学界的思考。马克思《手稿》的全部思维旨向是揭示“劳动”的具体性,他又在《提纲》中对实践进行了高度抽象,随后又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劳动和实践进一步深化和理性具体化。中国哲学界兴起了大的思潮和改革,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主要就是与马克思强调的实践、人的主体性、人的感性活动相符合,这些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强调人的学说,实质就是发挥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当代价值主要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这个意义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比较的突破点来理解。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159-1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67-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