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

2011-03-20 12:31杨乔清李阿利宋伟伟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主主义杜威生活

杨乔清 李阿利 宋伟伟 刘 虎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人生前几十年的教育理论的一个综述,结合了他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认识和思考,并基于对当时社会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思考,希望通过教育而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构造的一个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地位不断上升、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今,杜威的教育思想仍然是一块厚重的基石,帮助我们从一个广泛深入全面的视角解读教育。其教育与生活的思想对如何对待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对于学习教育学的我而言,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本源有进一步的认识,并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结合实际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既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又思考其思想现实性的不足和缺陷。毕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为构建一个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自由平等的社会,为培养民主主义公民而谈及的教育问题,杜威希望通过实现民主主义教育使资本主义妥协,使人人共享利益,互赖互爱,能自由交往,就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然而在这个以国划分界限的世界,国家利益之间的相争如何使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无目的论付诸实践还有待于我们思考和探讨。以下就该书中的几个要点进行解读。

一、解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中最具典型的关于教育本源性的命题。杜威从人类繁衍生息的角度来定位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他在本章中强调人类生活在更新和发展中,传递所发挥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就人类来说,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存的更新,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任何经验的延续是实在的事实。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社会群体的每一个组成分子,在一个现代城市和原始部落一样,生来就是未成熟的,孤弱无助的,没有语言、信仰、观念和社会准则。每一个个体,作为群体的生活载体的每一个单位,总有一天会消失,但是群体的生活将继续下去”。社会的发展更新过程中,新生一代未成熟的个体通过已成熟个体对其知识、经验、理想、希望的传递,保证这个群体在某些个体的消亡中继续持续下去,而传递的一个重要工具则是沟通。杜威认为:“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沟通中生存。”为了使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并共同占用东西,沟通使人们能够相互了解并促成相同的情绪和理智倾向。而教育则是沟通的一种演变。将教育上升到生活的需要,与生活合为一体。这一命题,首先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并且应该是一种“健康,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所以充分认识到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生活的角度来认识教育阐述教育,才能从最实质的层面来理解教育,并从根本上去构建教育的一切。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认识到教育的本源性,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更注重传递知识过程中的工具——沟通,它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持久效应。同时沟通也反映出作者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平等相待、自由交往、互相互爱”的民主思想。这对一直以来的灌输、强制的教育态度进行了批判,要求教育者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天赋,平等地看待和对待学生,共同分享人类几千年的经验遗产,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和指引,使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更生动的教育。

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正因为社会的更新发展,受教育者需要主动积极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理由更加充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巧、新技能是在不断完善的人生中必须做的事情。假设世界始终以一成不变的姿态面对我们,没有时间历史的冲刷,没有物质的自我更新和变化,没有人类不断向更高峰攀登的意志,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作为受教育者的我们,深刻理解“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能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将接受教育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来对待。认识到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其它的过程,而是人的生活过程。并且在构建终身教育的成长型社会中,教育贯彻人的一生的任何阶段,无论是经验、知识的传递,还是态度,理念的分享,都要求我们以不断进取的态度,充满激情地去吸取教育的养分。

杜威把教育的含义进行广泛的扩充,从人类生存更新的源头来确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仅使其内涵更广,而且把教育放到最基础、最重要的位置。不论是原始时期群体生存更新的需要,还是当今以知识信息为主的时代,教育使人们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同时,也满足精神上的更新和创新。教育强国的理念正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的延伸,国家的兴衰存亡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民主主义教育更是民主主义国家的精髓。

二、解读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长

在该书的第三章开头,杜威指出并对比分析了教育的一般功能所采取的三种形式:指导、控制、疏导。他认为指导表明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并认为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控制”,因为控制有压制和强迫的意味,而教育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环境指导来完成。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包括儿童都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有自己形成的观点和意愿。而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占主导位置,学生只能听和接受,这种强制压制的教育与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是相违背的,意图对学生强加学习或要求学习结果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通过控制是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自主、有个性、有能力的人才。在认识到指导这样的层次后,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认同,通过环境的指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教育目标内化,转为自身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教育即生长是将教育和生长过程合二为一,这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的拓展。一个未成熟的人经过成熟人的经验、理想、期望的传授,也就是经过教育,能在社会中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得以成长,而教育的过程就是未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有环境的指导作用,而且有个体自身的可塑性,也就是在创造环境的教育性的同时,更要顾及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应该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受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样的教育就使个体得到不断的生长,也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杜威提出的这一学说相对于当时脱离社会现实和不顾儿童身心健康的旧教育来说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仅仅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是无法使人们掌握人类几千年历史的经验遗产的,而以教育为生活的理论也无法处理高深层次的教育,只适用于初级阶段的教育。

三、解读教育的目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一直以来是本书论点中的热点争议。这是从生活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生活还是其他?如果是为了生活,又是为了什么生活呢?杜威说:“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且是为了现在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的生活。这样指明了教育的发展和前进方向。

从杜威的生活和教育的论述中,不难理解杜威所认为的:“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也就是教育和生长的过程合二为一,那么教育就是为了使人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使人能更好地生长,进而也就是反对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所赋予受教育者受教育的其他期望,仅仅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生活而进行的,而忽视了当下的生活。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失去了教育对人的真实关怀,同样也会失去教育的本来意义,因此要求教育目的要回归本质——生活的需要。这一论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在以教育作为提高个人和国家地位的工具的现实上,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然而正如很多学者所说,如果一概抛弃社会需要于不顾,茫茫然听任儿童在活动中追求更多更好的生活和生长,就会由于缺乏目的意识或社会意识而形成一些所谓的“软性教育”或“盲目教育”,仅仅凭一个“更多更好”这个模糊概念,很难把教育的目的与现实中教育目的体现相统一。

杜威所构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博大精深的,而其教育与生活的论述是深邃且全面的。以上只是解读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几点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威的思想与当今教育改革最响亮的口号:“教育要回归生活”是相通的,并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教育生活的理念。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凌龙华.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3]李家成.论教育生活的生命价值——从民主主义与教育谈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

[4]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5]陈秀兰.杜威经验教育观之实践蕴涵——民主主义与教育之解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5).

[6]蒲蕊.教育与生活——华中师大“教育博士论坛”的一次学术讨论纪要[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猜你喜欢
民主主义杜威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论《星期评论》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轨
杜威归来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
华侨民主主义与辛亥革命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