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
(兴国县第一中学,江西 兴国 342400)
现在整个教育界都把提高同学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音乐教育是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李岚清同志给素以理工见长的名校北大附中的题词。多少年来,北大附中抱定:合格的人才不仅仅在于得高分,更在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把音乐课当成只教唱歌,而是将音乐当成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手段。”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四中视察,看到北京四中的音乐活动,回想起自己中学时的音乐老师时对老师发出的由衷赞叹。温家宝总理还对北京四中的老师和同学们说:“音乐可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并提出希望说:“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艺,学文艺的也要学点理工。”先后两任总理对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视和希望,使我坚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思考音乐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自然的教化作用,并努力实施到音乐课堂之中。
科学教人求真,文学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好音乐蕴含着广泛的真善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始人奥尔夫曾说:“音乐应该成为人的整体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去培养人的品性,使人在理解能力增长的同时,感性能力也得到发展。”音乐以它独特的听觉特点千百年来征服着众多的听者,正如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听到闽惠芬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说他触摸到生活在旧中国人们的凄苦心灵。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发挥音乐特有的育人作用呢?
一个“真”字包含了诸多内容,而音乐的广泛概括性和描绘的无际性会把许多“真”的内涵展现给尚属迷茫的中同学。
音乐以它独特的记叙手段把真实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形象地表述出来,以艺术化的生活真实性再现于人们眼前,使人以一种艺术化的思维去体会过去的真实,并主动思索、探究、反思、总结,并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规划和追求自己或社会的未来。比如在欣赏歌曲《三国演义》插曲《滚滚长江东似水》时,我以追忆的情绪给同学们介绍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状况;又如在欣赏影视歌曲《水浒传》中的《好汉歌》时,告知同学们什么是真正的哥们义气,并结合同学们已有的或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听赏过程中,我及时把握音乐的情感变化,以形象的语言、动情的语调,尽可能地发掘音乐的叙事功能,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及一百零八好汉等人物形象鲜明地浮现在同学眼前,从而激起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自豪感。
在音乐课上,音乐以她神奇的音响描画着大自然的神奇,同学们沉浸在音响所描绘的世界里。我感叹说:“也许再过二十年或三十年音乐家们再也无法写出这种歌曲。”同学们不假思索地问:为什么?于是我就播放了一段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和近年大地干旱,特别是今年鄱阳湖干旱面积达80%左右的图片比较,滚滚长江如一首气势磅礴的歌曲,让人热血沸腾,而看着干旱的大地及湖面,谁还能写出这种大气磅礴的歌曲?同学有的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我让他们思索讨论,同学顿悟:这是大自然对人类已变得吝啬起来,不愿再展歌喉为人类歌唱。有的同学联想到电视广告:今后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其实这就是同学对人类不遵守自然规律造成自然现状的一种感悟。
引领同学感悟真实、追求真理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在引导同学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了解到这首曲子在海外华人心目中的地位,并列举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牵挂,激发了同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共同欣赏、共同聆听的过程中,师生心灵逐渐融合,从而在聆听音乐的叙述时就增加了对真理的渴慕。
音乐具有绘画不可比拟的色彩性,也具有文学不可比拟的描摹性;音乐既具有雕塑的线条和质感,又具有建筑的恢宏和层次。钟子期在听到余伯牙琴声的险峻时惊叹:“巍巍乎如高山”,继而听到伯牙琴声的绵绵时沉思:“汤汤乎如流水”。这是音乐所描绘的意境打动人心的结果。
在《礼记·乐记》里有这样一段话:“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庶人也;知乐者,君子也。”意思是说:只感觉到声音的存在而不能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这是动物的表现;能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强弱但不能从中得到愉悦感的,这是素质一般的百姓们;懂得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并受到启发的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
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失落需要音乐去滋养和抚慰。音乐是塑造自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和最佳途径。音乐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性之中最美好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如在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歌曲《滚滚长江东似水》时,我和同学们共同了解了《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的共同志向和共同的理想。了解了基本的剧情之后,同学们都被诸葛亮的聪明和机智所打动,特别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更让同学们羡慕不已,缩小了心理上和音乐的距离。又如同学们对莫扎特的音乐了解不多,但对莫扎特本人却很是仰慕,知道他是“音乐神童”,拥有着对音乐的神奇力量。于是,我要求同学们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莫扎特本人的短暂人生,并且要求同学们认识莫扎特所留给人们的音乐精神。有了这些认识,再去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就使得莫扎特的个性、风格及对人生的理想追求从音乐中流泻到同学们的心灵中,真正理解为什么生活在困窘中及遭受着不公正的莫扎特还会给人们留下这么多美好的音乐作品,因而懂得什么是人性的善良和胸怀的宽广,知道宽恕的深层含义。
让同学的眼睛看到美,让同学的耳朵听到美,我们的未来才是美好的;让同学的心中充满阳光,让同学的心灵充满向往,我们的未来才是光明的。用音乐唤起同学心中的爱,用音乐温暖同学的心,用音乐塑造同学的性格,用音乐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让他们体验美、感知美、鉴赏美继而主动创造美,最终享受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同学通过对音乐的感悟而产生美感,进而发生情感状态和意向的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发展、健全人格,完成人格重塑过程。音乐可以使同学“从中感悟到人性之中最美好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音乐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中学音乐的鉴赏体现了音乐艺术的经典性,展示了人类文化的精髓和人类创造的美的结晶。在音乐课堂上我尽力遵循同学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来教学,把同学们被动的听赏变为主动的需求。
比如:在学唱电影《城南旧事》中插曲《送别》之前,我先让同学们欣赏并讲解中国四大名著的片头曲,引导同学们用心去感悟美妙的歌声及优美旋律,还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了解同学们对四大名著的熟悉程度。随着《送别》歌曲,我还给同学们介绍电影《城南旧事》。娓娓动听的叙述伴随着音乐,同学们很快就沉浸在音乐中。最后,在我的钢琴伴奏中,同学们很快就能声情并茂地演唱《送别》了。
同学们大多认为古典音乐深奥和晦涩,即使熟悉古典时期的音乐家也不会主动聆听古典音乐。于是,我首先让他们明白,古典音乐时期的作曲家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跟我们一样有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对痛苦生活的理解,对人生过程中挫折的思考,战胜苦难后对成功的愉悦体验。他们有着普通人所有的情感意识,只是他们表达的方法和方式借助音乐这种写情、表意、描境、绘形极强的艺术形式。我选择古典时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借助同学们对贝多芬已有的认识,借用贝多芬对此曲的解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向命运低头!”及时呈示《命运》主题,把它形象地比喻成贝多芬咚、咚、咚的敲门声,并引出性格对比明显的两条主线(主题)的交替出现,形象揭示命运和个人意志的争斗。同学们从此曲中受到了英雄性和战斗性的洗礼,理解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真理的勇于探索,明白了人生要靠坚强的信念、不屈的奋斗来支撑,只有历经努力才能到达光明、美好的彼岸。
音乐是美妙的,但美妙的音乐不一定都表达真善美的内容,所以,教会学生甄别地欣赏、批判地接受、理性地认知、良好地创造是音乐教师不懈的追求和使命,要让同学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让优秀的音乐像阳光、空气一样伴随着同学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