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精神的一片净土

2011-03-20 10:39:10荷兰
文学自由谈 2011年6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精神

●文 (荷兰)林 湄

有人问我,你一生坎坷、经历丰富,写出来说不定畅销呢。我不写迎合政治时事或读者趣味的东西。世界真实地存在,或许我的意识已过时,但我在乎内心的真实感觉,看轻世俗所爱,不想违背自己的心意,只思考此生做了些什么。地球因人类而健康,还是人类只知享乐而令地球加速“衰老”?生存斗争的残酷性没有被文明所医治,科技也没有满足人的情感深处需要。当价值观都崩溃了的时候,意义只能从排斥、错位中溜走,给魔鬼留下余地,对善恶无动于衷。

德国作家伯尔说“敏锐的眼睛是作家的手艺工具”,但得通过书写方能成事。文学作品是一种个体精神劳动的产品,即创意基于个性,是艺术成败的关键。

某些小说注重情节的跌宕。以情节取胜虽给人刺激,但看完后除了娱乐、刺激和故事外,若缺少令人启迪和思考的东西,仍是遗憾。纯文学的命运也并非畅达,凯尔泰斯伊姆莱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作品被人认为晦涩难懂,为什么,因为他将哲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这样,不用脑不用心读的人自然读不懂。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逝水年华》、《尤利西斯》以及卡夫卡、杜拉斯等作家的作品……显然,文学不单是揭示事情的内容,还应该通过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和命运,让人看到时代的“图景”和各式各样人的生存状况、尘世体验感受,引发读者思考或呐喊。但这一切,都受到天赋和素质的约束。所以,写作难得是新奇又有价值。加上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急功近利、浮躁而没有艺术标准的时代,不少人仍然看重浮华,害怕寂寞,从而“轻率”充斥市场,真理和德行被认为是“傻子”。这是时代的悲哀。而最大的弊病在于批评界,有些人的评论不是出于人情就是利益关系,更有不看作品就可评奖或书写评论的事实。可见,聪明和才华若不是用在正途上、为真理德行发扬光大,反而容易成为这个时代的弊病。因而,这个时代欠缺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的心智健康和品行端庄。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艺术。作家用文字、画家用色彩、音乐家用声调、雕塑家用泥石创造艺术作品,尽管用料不同,均需要基本的要素,即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创作过程也大致相同,需要灵感、思考和艺术技巧的表现,以及对体裁、内容、形式等思维方式的处理。然而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境界,不具备境界的艺术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那么,何为境界?境界就是真善美,即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那怕书写假丑恶也蕴藏着其内在的思索和叩问。惟境界需要有才气、信念和德行的人去营造。

或许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总是相信真诚、纯洁、真理、道德。艺术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们将使人类趋向崇高。也相信物质世界里既然有名牌、次货之别,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同样存在档次品位的差异。然而,因读者的禀赋及素质趣味的不同,对艺术的审美视角和观念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艺术世界永远存在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现象。

文学成就的大小和艺术价值的高低,与作家的名声、威望和社会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历史已证实这一切。荷兰数年前出版一位作家专写《放屁》原因、声音等现象的书……销路很好,我觉得他本人也是在“放屁”。很遗憾,作为作家只重视生理排泄现象,却无法意识到许多人的嘴和笔筒在放着灵魂之屁哩。商品社会的空气、食水、生态失去平衡、建筑材料中的化学污泥现象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可是,多少人关注文化污泥呢?西方文化污泥成灾,走进书报店,色情淫秽书刊杂志配合着一帧帧低级无聊的裸体照、性技巧、性工具、同性恋、人兽恋等等,人类除了“性”好像就没有别的生存内容了。毛病几乎有共通性,中国大陆的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金钱第一”思潮冲击和淹没了高尚和崇高的东西,淡化了羞耻感、道德观。许多官员如是,商人如是,写作人如是,出版人如是……人们几乎处于“精神意识”决定“存在方式”的滑坡时代。

无可否认,制造文化污泥的行为,透彻地说,是人的素质问题。一个正派的人决不会对淫秽下作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抵挡文化污泥的关键。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四德)、“礼义廉耻”(四维),值得借鉴。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表现的趣味高低主要是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的:“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的体验,接受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取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所谓的学问修养。”他说:“文学本身上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j.m.g.leclezio)“自小就为了逃脱丑恶世界而转向写作,在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观的激烈抗争中,投身于文字语言纯美而洁净的天地间。自由、快乐、悲伤都由自己选择”。“在全球文化视野中……跟当代保持一定距离,他总是四处在看,在思考。”我觉得自己性情和他相似。作家的财富是经历。“流离”“移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衣食住行,改变了我对人生、艺术和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和人,我与社会交往的方式。只有信念,依然使我对生活和艺术充满激情,还有信仰,使我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命运。

经历成就了我的“向往”。我分别在社会主义祖国、殖民地香港和资本主义社会生活过,在每一个阶段里,均是从零开始,仗着“希望”工作和生活。

如果说漂泊是一种磨练,移居就是一道特殊的景观,有的入乡随俗,有的不适应被掏汰,也有因入俗而变异,通过生存感悟从而转变成一种超越旧意识的新状态。可想而知,经历对我认识世界的角度、宽度、高度有着一定的影响。然因自己不太适应这个现实,与现世格格不入,又不愿随俗,常常感到失望甚至痛苦。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只好于精神王国里寻找自己的乐趣。每当走进喧闹的街道和人群时,不由想起湖畔书房内领略和体悟的三趣(即“书趣”、“天趣”和“独趣”),我视它们为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里的乐园。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心志清寂”的作家不胜枚举,如以上提到的克莱齐奥,他就是远离名利、远离市场,“关注人,困境中的人、被现代文明抛弃的人、在现代文明中被压抑的人”。正因为还有这些真正创作者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和艺术瑰宝。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如美国的巴塞尔姆、约翰巴思、冯内古特等人,认为文学已进入末途,因而,他们在作品中不外是调侃、狂想、嬉闹表现自己而已,对假丑恶付之一笑,对未来不知所措。

这些是我们万万不能认同的。假如文学没有精神,不能直面人生,为生存状况发出质疑与呼喊,文学还有什么价值与生命?文学艺术之所以能跨越金钱、地位而长存于世,大概就是人类通过对文学艺术的触摸、聆听、观赏、品味后能令人心宽神驰,获得美的享受与思想启迪,也就是说,人是有情、有性、有思想、有意识的高等动物,文学能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然而,因人类天性贪婪和虚荣,才令“心房”永远没有塞满的感觉,所以一面拼命抓钱,另一面将幸福、情感和命运依附于财富和肉身的享乐中,无法领会灵魂的富足和高贵才是人生美好的依附和归宿。物质只有作为向人性完美过渡的桥梁时才具有可取性,否则人就丧失了在世间生存的根本意义。经典的知识文化可以创造财富,财富则不容易亲近意义和价值。

文学精神来自良知与信仰,但这个时代充满浮躁、诱惑、彷徨和恐慌,作者和读者均难有精神的栖息地。再说精神这东西难以做作,作品的主题、结构、题材、人物写法均与作者的人生观艺术审美尺度有关。创作前需要思考、沉淀与提升,创作时运用的语言如建构房子的材料,若主题结构毫无意义,再华美动人的语言和修饰也会令房屋摇晃。写完后想一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当然,因人的素质、品位与需求不一样,社会也需要一些娱乐性质的文学,但那是精神“玩具”,不是精神粮食(尽管它是许多人热衷的东西)。此外,最好的精神也不等于是艺术,有目的地图解精神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但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精神思想和艺术表现。文化的历史就是由经典的艺术铺成的,而不取决于“财富”和“名位”的列席。

当下市场上的泛艺术现象和垃圾文化太多了,缺少经典文化和作品。至于文学编辑,贵在“发现”,但很难,若长期在一个框架下工作,很容易被习惯感化而产生一种麻木的“共识”。因而,有志于从事文化艺术和写作的人们,面对新环境新市场只能自律,重视人格修炼,加强文学修养,恢复古典主义精神,无论外界如何纷杂多变,保留心灵的一片净土而不同流合污,惟其如此,文学才不会死亡。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精神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拿出精神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