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德伦理学视角下《瓦尔登湖》天人观解读

2011-03-20 09:53郭旭明
武陵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非人类存在物瓦尔登湖

郭旭明,邓 楠

(1.湖南科技学院 外语系,湖南 永州 425100;2.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环境美德伦理学视角下《瓦尔登湖》天人观解读

郭旭明1,邓 楠2

(1.湖南科技学院 外语系,湖南 永州 425100;2.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从环境美德伦理学角度解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不难发现蕴含其中的天人观:在自然万物面前态度谦逊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基础,在大自然中低碳生活是维护人与自然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天人合一是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瓦尔登湖》;环境美德伦理学;天人观;谦逊;低碳;和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不断膨胀,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也由最初的崇拜与敬畏逐渐演变成了对大自然的傲慢无礼与贪婪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一批环境主义者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所谓“人是自然万物之主宰”、“自然界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由其是否对人类有用而决定”等观点,并尝试从道德视角去探讨人与自然之关系和生态环境之保护,环境伦理学也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说认为,自然万物均有内在价值,作为大自然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类应对其加以尊重并给予其应有的伦理关怀。环境伦理学消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对非人类存在物价值的过分强调和对人类利益的过分漠视,及其对现代社会价值理念的过分否定使其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付诸实践[1]。20世纪80年代,一批学者在环境伦理学基础上从美德伦理视角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环境美德伦理学兴起。环境美德伦理学认为:人们环境美德的缺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谦逊是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环境美德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基础;作为环境美德的“谦逊”是指人们既要承认“没有知觉的自然”的重要性,也要正确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即既不因自己是自然界能动性最强的生物而在大自然面前傲慢无礼、为所欲为,也不因尊重自然价值而忽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该在尽量减少对大自然不必要伤害的前提下从大自然获取基本生活所需,即坚持低碳生活;只有对人类与非人类两者都给予道德关怀,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从而真正实现整个生态圈所有物种的和谐共处[2]。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自然主义者和思想家。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康科德,从小就对自然怀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之情,后来受其好友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影响,更是萌生了到大自然寻找真理、智慧并完善其精神之想法。梭罗钟爱东方哲学,中国的“安贫乐道”、“天人合一”和印度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等思想对其生态观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美国19世纪工业化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更是触发了他对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注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于是他来到瓦尔登湖,在此他观察自然、反思人生、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并将所见所思记于《瓦尔登湖》。该书既是梭罗对自己瓦尔登湖畔那段林中生活的真实记载,也是其天人观的自然流露。该书前1/3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贪欲而大肆破坏自然等无德行为的批判和对简单生活的倡导;后2/3的内容主要描写作者在林中生活时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及其与它们的和谐共处。梭罗所处时代虽没有环境美德伦理学概念,但其《瓦尔登湖》一书所体现的天人观与环境美德伦理学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菲利普·卡费罗(Philip Cafaro)等环境美德伦理学家甚至将其尊为环境美德伦理学之鼻祖[3]。 因此,从环境美德伦理学角度解读该作品,能深刻剖析梭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在大自然面前态度谦逊是梭罗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基础。梭罗的谦逊主要表现在其对自然万物价值的尊重和对自己作为人类一员在自然界位置的正确认识这两个方面。首先,梭罗坚决反对所谓“非人类存在物有无价值视其是否对人类有用”和“万物皆为人类而存在”等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他承认并且尊重自然界各种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认为人类绝非万物之主宰,人类不过是自然界万千物种中与非人类存在物相互平等并且共享命运之另一存在物,因此,他对那种在大自然面前妄自尊大、傲慢无礼与冷漠无情的态度极为反感。在《湖》这篇文章中,梭罗对当时人们的这种态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批评。在该篇中,他写道:“茀灵特的湖!我们的命名就这样子的贫困!在这个水天之中工作,又强暴地糟蹋了湖岸的一个污秽愚昧的农夫,他有什么资格用他自己的姓名来称呼这一个湖呢?很可能是一个悭吝的人,他更爱一块大洋或一只光亮的角子的反光,从中他可以看到自己那无耻的厚脸;连野鸭子飞来,他也认为它们是擅入者;他习惯于残忍贪婪地攫取东西,手指已经像弯曲的鹰爪,这个湖的命名不合我的意。……”[4]184短短一段话,梭罗一连用了“污秽愚昧、悭吝、无耻、残忍贪婪”等字眼来形容茀灵特先生,表达他对茀灵特之流盲目自大与自私自利之痛恨,以及对其谦逊美德缺失之遗憾。梭罗希望人们充分尊重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与生存权利并对它们给予应有的道德关怀。在《更高的规律》一篇中,梭罗更是对林中被猎杀的动物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呼吁人们立即停止这种残忍行径。他说:“还没有一个人在无思无虑地过完了他的童年之后,还会随便杀死任何生物,因为生物跟他一样有生存权利。兔子到了末路,呼喊得真像一个小孩。我警告你们,母亲们,我的同情并不总是做出通常的那种偏向人类的区别的。”[4]200-201这段话鲜明地表达了梭罗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立场。在梭罗看来,不管是湖畔树木、林中鸟兽、湖中鱼鸭,还是瓦尔登湖本身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具有和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利,人类应以一颗感恩之心和一种谦卑之礼与之交往。其次,梭罗的谦逊还表现在其正确理解人类在自然界所处位置方面。梭罗认为,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尊重自然界其它存在物内在价值的同时,人类也应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梭罗并不反对人类从大自然获取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自然资源。梭罗刚到瓦尔登湖畔时,为了生存也曾伐木造屋,采豆为食,甚至捕鱼充饥。梭罗也不排斥现代科技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便捷,他只是批评人们贪欲过甚或者没有对其善加利用,他说:“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Princess Adelaide)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4]47由此可见,梭罗的谦逊既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所谓“人类至上”观点,也有别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谓“非人类存在物至上”主张,这与环境美德伦理学所倡导之“既关心自然界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与利益,也关心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理念基本吻合。

在大自然中低碳生活是梭罗维护其与自然友好关系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低碳”是当今社会一个热点词汇,也是环境美德伦理学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环保理念。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节约资源,尽量减少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碳素矿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阻止全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5]。 梭罗时代虽没有“低碳”概念,但其在瓦尔登湖畔亲自践行的简单生活及其所反映的天人理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低碳生活。梭罗的低碳生活首先表现在其对物质的需求甚少。他吃简单的饭菜,穿朴素的布衣,住简陋的房子。他确信:“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4]64因为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要简单地生活,只吃他自己收获的粮食,而且并不耕种得超过他的需求,也不餍足地交换更奢侈、更昂贵的物品,那末他只要耕几平方竿地就够了。”[4]50在他家中所能找到的不过几件生活必需品,再加上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和一册《荷马史诗》。梭罗的低碳生活其次表现在其碳排放量少。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因此他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不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很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很小,这是一种典型的低碳生活。梭罗的低碳生活还表现在其精神生活之充实。他认为一个人物质欲望越低,反倒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品德的培养和精神的提升,从而越有可能过一种健康环保的高品质生活。他觉得“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4]12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这种简单生活或者今天所谓低碳生活充分反映了梭罗的天人观,即: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界非人类物种免遭侵害,同时又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免遭破坏,从而既有利于非人类存在物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梭罗的天人观与当今环境美德伦理学所倡导的“既不以人类为中心也不以非人类存在物为中心,而是关注整个生态圈的健康持续发展”[6]之观点不谋而合。

与瓦尔登湖畔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是梭罗天人观的最高体现,也是其谦逊对待自然和在大自然低碳生活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在梭罗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其主宰,人类应该与大自然中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各种存在物和谐共处。他和斑鸠做伴;他与松鼠亲热;他把田鼠看作兄弟,与其分享房子;他把美洲鹟和知更鸟视作邻居,对其倍加保护;他担心鼹鼠冬天饥寒,邀其住于地窖;他生怕野兔因寻食而误入牧童陷阱,常款其土豆;他为潜水鸟逃脱猎人的捕杀而高兴,为鹧鸪被无知而鲁莽的猎者枪杀而难过;为使城区野兽不致猎杀,他任其守护员,为使林中花草不致枯萎,他做其园丁。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日子里,他经常停下脚步欣赏那里的湖光山色,他把那里的花草鸟兽,以及瓦尔登湖看作是自己的亲密朋友或者友好邻居并与其同喜同悲[4]。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图景:慈祥的大自然“曾祖母”张开温暖的怀抱拥其入怀,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他与小鸟对话, 与禽兽相亲,也与植物约会,彼此情同兄弟,其乐融融。梭罗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作为自然界能动性最强的存在物人类不应运用自己能力去征服与奴役自然界非人类存在物,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应该谦逊,人类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破坏自然之行为并且用心关爱与保护自然,只有这样,人类与大自然才能和谐共处。这是梭罗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也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倡导人们谦逊对待自然并在大自然中低碳生活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1]李敏.环境伦理学的新出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兴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1):98-99.

[2]李建珊,王希艳.托马斯·希尔的环境美德伦理学思想解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3-49.

[3]Cafaro, Philip.Thoreau’sLivingEthics:WaldenandthePursuitofVirtue[M]. Athen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4:32.

[4]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J].社会观察,2009(6):18-22.

[6] 薛富兴.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J].社会科学,2010(5):116-123.

I106.6

A

1674-9014(2011)04-0124-03

2011-03-12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谦逊、低碳、和谐——环境美德伦理学视角下《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研究”(2010YBB145)。

郭旭明(1973-),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翻译学;

邓 楠(1962-),男,湖南安乡人,湖南科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与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田 皓)

猜你喜欢
非人类存在物瓦尔登湖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上海首家“非人类”餐厅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