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漱渝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100034)
消费主义·国学热·后现代主义
——对当前几种文化现象的思考
陈漱渝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100034)
文化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融合性。当前出现的消费主义文化、国学热,以及经过本土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等文化现象令人担忧,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我们应该在正确的价值标准的指导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
文化的特性;消费主义文化;国学热;本土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软实力
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
为什么要关注文化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大而言之,文化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就包括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这四个板块缺一不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世界要和谐,也必须用文明对话来代替文明冲突。欧洲历史上发生过十字军东征,前后八次,历时近200年(1096~1291年),当然有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但文明冲突往往成为一种导火线。比如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就以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作为出兵的理由。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些局部冲突,有些也是由文明冲突引发的。何谓“文明”?《辞海》的解释是:“犹言文化”。不过,在我看来,文化是文明的动力,文明是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出的社会状态。
文化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文化的“因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吃喝玩乐到跟原教旨主义有内在联系的恐怖主义,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我们现在正举行学术报告,这是会议文化的一种形式。会议如果时间较长,中间可以安排一次“茶歇”,这里面就包含有一种茶文化。中国古代既有丝绸之路,也有茶马古道。中国的茶文化萌芽于南北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会议结束之后就餐,这叫“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枝独秀,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影响力。记得瞿秋白烈士告别人世前,在遗书《多余的话》中写下了最后一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吃饱喝足了,一定会内急,因此厕所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设施。由于厕所是秽物的排泄处,那里面的景象自然不宜描绘,似乎中外皆然。法国19世纪有位思想家叫多米尼克·拉波特,他写过一本影响颇大的小册子《屎的历史》。书中有一注释,援引了奥尔良公爵夫人1694年10月9日致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的一封信,痛陈了缺乏卫生设施所带的不便。1986年7月18日,我到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讲学。晚上,日本著名汉学家竹内实先生请我去一家小酒馆喝酒。我上厕所时,发现里面不仅没有异味,而且便池旁边还摆着造型各异的花盆。这使我感受到厕所里面也有文化。后来才进一步了解到,厕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里面学问相当大。比如男女厕所蹲位的比例按1∶1设计,就容成造成女厕所排长队的状况。如果有心脑病的老人采用坐式排便,也容易导致心肌梗死——因为坐着是胸式呼吸,不是腹式呼吸,回心血流量会相对减少。这些就叫“厕所文化”。
有些听众可能会说,你讲的这些我都不感兴趣,我的当务之急就是赚钱。那我也坦率地告诉你:没有文化虽然也能赚钱,但恐怕只能赚点小钱,赚点卖苦力的钱,肯定赚不了大钱。满大街商店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这叫商品文化,每一种商品都有其文化内涵。在商业领域,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据说,长虹电器的商标价值122.88亿人民币,红塔山香烟商标价值332亿人民币。中国制造的皮鞋如果贴上意大利“老人头”的商标,上海制造的收录机如果贴上日本“索尼”的商标,价格立即就会暴涨,这就叫品牌效应,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优势。
商品是企业生产的。有一句名言:“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有两个层面:对内要凝聚员工人心,提升员工素质;对外要彰显企业精神,获取诚信效应。所以,凡属好的企业,都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致力于“人品”、“企业”、“产品”的三合一,用企业传承文化,用文化促销产品。比如,1983年“百事可乐”饮料花500万美元片酬请流行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做形象代言人,中国名酒“水井坊”用传统酿造技术促销产品。从2007年开始,宝马汽车则干脆每年都开展“BMW中国文化之旅”活动,沿途捐资保护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用文化打开产品市场的成功范例。
何谓“文化”?据说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s。在西方,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60多种。有人说,有多少研究文化的学者,就有多少关于文化的定义。尽管定义繁多,但没有一个可以囊括文化的所有内涵,至多只能涉及到文化的若干层面和要点。记得台湾学者殷海光有一本书,叫《中国文化的展望》。他说,文化的内容复杂到目前的语言不能对其进行提纲挈领式地表达。
中国有说文解字的传统。“文化”是个复合词。“文”,可以理解为一切知识的总和,所以有知识的人被称为“文化人”。“化”,显然跟“教化”有关。“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国民之魂,文化予之;国民之魄,文化铸之”。所以,文化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体力素质等等。正是这些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人从广义理解,把文化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和。但更应该进一步看到,文化侧重指精神产品和精神现象。比如衣服本身并不是文化,而蕴含在衣服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消费偏好才是文化本身。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文化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文化精神,更应该关注文化现象背后体现的特定价值观。
那么,文化具有什么特性呢?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性,即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融合性。
(一)时代性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薪火。时代性指的是特定文化现象产生的那个独特的时间段。这是文化遗产中最值得挖掘、最值得研究的内容。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文明时代又可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表征。比如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吃满汉全席;从钻木取火,到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从跋山涉水,到乘坐汽车、动车、轮船、飞机,乃至飞船登月;从穴卧巢居,到茅房瓦舍、洋楼别墅、官邸宫殿。这些都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当然,文化的优劣并不能用文明和野蛮加以简单化的区分。人类的原始文化也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为现代文化所不能取代。
文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它必然经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比如中国龙,角似鹿,项似蛇,眼似兔,耳似牛,头似驼,爪似鹰,鳞似鱼,掌似虎,腹似蜃,在远古只是一种左右风雨雷电的自然神,到了汉代,龙成为了圣人的象征。据《史记》记载,孔子说老子犹龙。到了明清时代,龙成为了帝王象征,而严禁民间擅用。又如清明节,始于周代,有2 500多年历史,是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的产物。清明节宜植树,宜踏青,更是祭祖的节日。传统的殡葬方式是入棺土葬,由于森林资源匮乏,土地面积有限(一个单人墓穴至少占地0.7平方米,目前中国每年近7 000万亩国土变为坟地),当前提倡火化,骨灰或入土,或植于树下,或撒到江河湖海。过去祭祖时烧纸,放鞭炮,现在提倡低碳生活,注意环境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改用了献花、植树或网祭的方式,寄托我们对先人的哀思。这些都表明了孝道文化境界的提升。相反,有些富人修建天价墓地。网传厦门永久墓园内有人占地200多平米修坟,售价800多万元,价格虽然飙升了,但文明退步了,是逆时代潮流的。
(二)民族性
世界上曾经有过四大文明圈: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目前有的文化中断了,有的文化还有活力生机,保持了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比如中华文化,绵延三千年,至今仍然是华夏儿女共同的“魂”。有两句令人警醒的话。一句是:“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另一句是:“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中国古代有一个民族叫契丹,在辽河上游一带游牧,曾经建立了辽朝(916~1125年),与五代和北宋鼎立,并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后来契丹地区迁入了大量汉人,契丹人多与汉人、蒙古人、女真人融合,本民族的文化消失了,随之这个民族也消失了。在世界文化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欧人同化诺曼人,印度人同化莫卧儿人……就都是文化优势战胜军事、政治优势的例证。所以,有外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文化领土论”,预言传统的领土概念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按文化影响来划分国界。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象征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大卷轴拉开,观众看到了击缶、汉字、水墨画、太极拳、活字印刷、万里长城……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物,或者称之为中国元素。2007年网上推选的中国元素象征物有100个,如甲骨文、脸谱、中药、篆刻、景泰蓝、兵马俑等。中国的文化象征物至少上百种。同样,花道、茶道、柔道、相扑象征着日本文化,斗牛象征着西班牙文化,好莱坞电影象征着美国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说过:“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令人忧虑的是,我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大量流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中国的660多个城市建起了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而原有的古村古镇大多进行了彻底改造,失去了地域特征、文化记忆和历史古韵。老北京的旧城风貌是“炊烟相招,鸽哨相邀,半城宫墙半城树”,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只有故宫和少量四合院,依稀呈现出古都旧影。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北京民间工艺品有1 500多种,如今能传世的只剩下了面人、风筝、内画、皮影等20多种。又据说全世界原有7 000多种语言,目前一半已濒临灭亡。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这种损失是无可挽回的。
(三)多样性
多样性体现的是文化的个性。早在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的绘画、雕塑就风格各异;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世界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民族文化。比如,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56个兄弟民族的文化就各具特色。即使在一个民族内部,也存在着文化习俗的差异,比如傣族,可分为水傣、汉傣(讹传为旱傣)、花腰傣。汉傣对汉文化吸收较多,水傣爱水、惜水、以水为乐,花腰傣妇女则喜穿花围衣裙,体现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010年10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中国姓氏大辞典》,其中所收的姓氏多达23 813个,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差异。鲁迅的《花边文学》一书中有两篇杂文:《“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就都分析了地域差异所带来的文化性格差异——“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又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比如饮食,中国人的烹调技术多达几十种,而西方人的烹调技术则比较单调。中国人重味觉,西方人重营养。中国人讲铺张,西方人重节俭。中国人好聚餐,西方人讲分餐。中国人吃饭好热闹,西方人吃饭讲气氛。中国人争着埋单,西方人习惯AA制付款。同样过中秋节,中国人重合家团圆,越南人以儿童为主角;韩国人吃松片糕,日本人吃江米团子;马来西亚则花车游行。同样是过教师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时间和方式各不相同。韩国学生送老师康乃馨,老师为学生洗脚;葡萄牙学生向教师敬献彩带;捷克人往往在教师节这一天给优秀教师授勋。以上这些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了不同的人的丰富精神需求,让人如同置身于百花斗艳的大花园,令人流连忘返。
(四)融合性
融合性亦称同一性,体现了文化的共性。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交融整合的过程,比如汉族的乐器中,就融入了当年西域少数民族的羌笛、胡琴、琵琶……形成了今天的国乐。不同国家的文化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比如起源于德国汉堡的一种牛肉饼,传到美国,经过一番本土化,成为了今天美国的国食——汉堡包。日本料理在古代也受到了中国及朝鲜饮食文化的巨大影响,比如日本的饭团寿司,就跟中国南部或东南亚稻米文化的传入密不可分。美国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赢得了巨大的票房,片中的五大高手猴、蛇、螳螂、虎、鹤,就来源于中国武术里的象形拳:猴拳、蛇拳、螳螂拳、虎鹤双形拳。2011年5月28日,北京又上演了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2》,成功运用了美国的3D技术。但片中的阿宝被好莱坞的梦幻团队打造成了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影片中除融入了红灯笼、皮影戏、瓷器、福字等中国元素外,还再现了北京平遥、成都、少林寺的自然风貌。该影片的首席执行官杰弗瑞·卡森伯格说,拍这部电影是向中国、中国文化、历史遗产和熊猫的致敬。可见文化既分你我,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
2010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观众发现很多外国展馆大胆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如波兰展馆采用了中国的剪纸造型,墨西哥展馆采用了中国的风筝造型,法国展馆用竹子做外墙——梅兰竹菊被称为中国植物花卉中的“四君子”,沙特阿拉伯的展馆则从“海上丝绸之路”获取了灵感,采用了丝绸宝船的造型。在服装界,中国元素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设计师吸取,如高级礼服的内饰采用了青花瓷图案,高级成衣采用了祥云图案,连衣短裙采用了中国的刺绣做装饰……
更值得重视的是中西方价值观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彰显的价值观建立在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强调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有时忽略或压抑了人性和个性。近代西方的价值观则建立在个人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奋斗、个人成就,而有时导致了极端利己主义。这些价值观具有很大的互补性。2010年9月下旬,在山东尼山(孔子诞生地)举办了首届“尼山论坛”,就是试图让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进行交流和沟通,目标是建立一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和谐世界。
在我看来,我国执政党的文化政策是具有一贯性的,虽然若干提法有调整,比如取消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代之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法,但精神实质仍然是相通的,只不过是纠正了文艺为具体政策服务,为某一项具体政治任务或革命工作服务的过左、过于僵化的做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来都是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视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希望先进文化能对社会产生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当前执政党号召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希望文化能够为时代进步而欢呼,为社会变革而呐喊。然而当前出现的有些文化现象令人堪忧,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这些文化现象中最突出的是消费主义文化、国学热,以及经过本土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一)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的文化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传入中国的。2001年,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在中国出版,使这种潮流更趋理论化。关于中国当今的消费主义文化,我在《鲁迅研究的危机及生长点》一文中曾经谈过(《假如鲁迅活到今天》第169页至172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有些内容不再重复。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理念是“享受”(如可口可乐饮料瓶上就印着“享受可乐”——enjoycoke)。为了达到“享受”的目的,可以不断地制造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寅吃卯粮。然而莎士比亚剧中的李尔王就提出过质疑:“人生除了天然的需要之外,要是没有其它的享受,那和畜类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的消费主义跟西方的消费主义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我感到至少有两点:一是“权力驱动”,即政府以自身权利为背景而形成的公款消费;二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形成的消费水平悬殊。当前中国的富豪热衷于炫耀型消费,正在向国际奢侈品市场进军。2011年1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篇报道,题为《奢侈品牌吹起中国风》,文章说:“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额每年约合90亿美元,并以20%速度递增”。据《中国奢华旅游市场白皮书》称,中国千万富豪已达96万人,2010年平均拥有假期15天,人均出国3次。大陆旅游者的花费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占据全球消费的17%以上(2011年6月15日《新京报》B07版)。一位奢侈品商人说:“如果不是中国人的大笔消费,奢侈品商还能笑得这么开心吗?”什么叫奢侈品?奢侈品的两大特征,一是非生活必需品,二是价格贵得出奇。比如一瓶陈年红酒卖出23万美元,一瓶精装汉帝茅台以890万人民币成交。
消费主义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凸显了文化的娱乐功能,淡化了文化的教化功能。由于当今文化往往被一只看不见的金钱巨手所操控,所以对一些文化项目的首选标准就在于是否能够赚钱,于是有些文化受热捧,另一些文化遭冷遇,这一“冷”一“热”泾渭分明。文化向商业化妥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常常就被扼杀了。比如学术著作、严肃读物受到发行量限制,自然难于为改制成为企业之后的出版社所接受。另外一些“文化节日”则泛滥成灾,据说是为了搭台给地方经济唱戏,说白了就是圈钱。象豆腐节、板栗节、裤子节这类“人造节日”,全国多达8 000至10 000个。最红火的无疑是“性文化节”。据2010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报道,“性文化节”已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如广州、深圳、惠州、沈阳……网上搜索可以点击到946万条相关报道。电视台要靠广告费创收。2010年央视春晚5秒钟广告收费159万至233万,15秒收费298万至438万,所以当年的春晚被观众称为“就差钱春晚”,调查中不满意的观众占46.5%,认为好的只有15%。2011年春晚吸取了教训,大幅度转身,捧出了“平民秀”,如西单女孩任月丽,农民工王旭和刘刚的“旭日阳刚”组合。他们的演唱激起了观众的底层关怀,反映强烈,使翻唱者比原创者更加走红。不过据报道,“旭日阳刚”组合很快被文化公司包装,请他们乘飞机坐头等舱去参加商演,出场费到了六位数。我想,如果这一对农民工西服革履,点着数十万钞票,还在唱“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那岂不成了对观众最大的耍弄?这使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民间的东西,一沾士大夫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我以为,草根歌手一旦被金钱追捧,那草根气息就会荡然无存,散发的完全是铜臭味。
我国目前每年生产的电视连续剧多,能播出的只有一多半。为了竞争,也靠钱来砸。单集投资过百万,连续剧投资过亿,其中明星大腕的片酬占了很大比重。演员钱多了,表演水平和道德修养是否随之提升了呢?不见得。2010年7月29日,《南方周刊》刊登了演员陈道明的访谈。他说,中国影视从品种到质量,就像中国足球,不仅没有走向世界,就连亚洲都没冲出去。差在哪里?差在德上。他说以前叫拍电影,现在叫抢钱。影视这个行业就是八个大字:年轻人是“寡廉鲜耻”,岁数大的叫“为老不尊”。我不知上述报道有无夸大。读者也不会因此以偏概全。但我认为陈道明的愤激之词仍然值得影视界乃至整个文化界警醒。这些年来,艺人的“艳照门”、“涉黑门”、“吸毒门”、“醉驾门”、“诈捐门”、“代言门”……难道曝光得还少吗?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有些艺人陷入“是非门”之后,出场费反而飙升。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如今变成了“无耻而后火”,这岂不乱了“耻感文化”的乾坤?
消费主义文化淡化了教化功能,就导致了为广大观众所不满的“三俗”现象,即低俗、庸俗、媚俗。有一部电影大片为了赢得票房,请出女主角来做宣传,大谈片中的激情戏整整拍了四天,她扒男主角的裤子,十几次都没脱下来,在片场十分尴尬。这不是“三俗”是什么?2011年4月18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浙江一些地区大跳脱衣舞,这不是“三俗”是什么?2011年4月27日,上海《解放日报》报道上海的话剧演出,其中《钱多多嫁人记》有近距激吻,《松子的爱》有香艳床戏,《蝴蝶变形记》除开艳舞、吻戏之外,还有性虐待展示。这不是“三俗”是什么?还有很多“婚恋”、“交友”、“情感”、“选秀”类节目,“晒隐私”,把“潜规则”当成卖点,“先天下之雷而雷”,这不是“三俗”又是什么?
有人问:娱乐跟文化有何异同。我以为,娱乐虽属于文化范畴,但并不体现文化的主体与本质。娱乐的目的是欢娱快乐,文化的追求是“文治教化”,所以不能让碎片化的娱乐来肢解文化的整体品位。我们并不简单化地排斥那些流行的、时尚的、喧嚣的东西,但更应该追求特定文化载体内部蕴含的那种价值高度。精神果实往往挂在高高的树梢,需要像作家冯骥才说的那样,踮一踮、蹦一蹦才能采撷到。在消费社会,人的精神追求决不能为物欲和本能所取代。
(二)国学热
中国当前出现了国学热。有人概括了国学热的十大标志:第一,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接连召开。第二,以儒学为主旨的协会、社团、研究中心遍布全国。第三,各种名目的儒学论坛风起云涌。第四,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第五,修复文庙、孔庙,办孔子学堂,祭孔活动蔚然成风。第六,在城市、学院大竖孔子铜像。第七,儿童读经活动普遍开展。第八,儒学论文、专著不断出版。第九,各级政府支持儒学研究和祭孔活动。第十,官方意识形态不断吸收儒学元素。
何谓“国学”?有人说国学指国故学,有人说国学是我国固有的学术,还有人说国学是“六艺之学”——亦即孔子删订的六门学问,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失传,“六艺”就成了今天所说的“五经”。经学是儒学的核心,而经学的精华则体现为民本思想。比如《尚书·夏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讲的就是人民为国家基石,基石牢固国家才会稳定。这种观念既有当代意义,又有超越国界的普适意义。比如2005年11月,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中国之前,在日本京都发表过一次讲演,就援引了这句话。他说: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Thomas Jefferson or Abraham Lincoln, a Chinese poet wrote that,“the people should be cherished, the people are the root of a country; the root firm, the country is tranquil”。(在托马斯·杰斐逊或亚伯拉罕·林肯诞生的几千年前,就有一位中国诗人写道:“人民应该被珍视,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就安宁”)。类似的思想还有“民为贵,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利不在官而在民”,“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这些民本思想,都体现了儒家经典中的精华。
中国社会当下出现了很多乱象,既表现于官场,也表现于商场。“乱”的根源就是伦理道德失范。人心乱,则乱象丛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表现为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修养二字,“修”即修身,“养”即养心,目的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把提高道德的自觉性跟治理天下联系了起来。孟子强调人应该有四种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这些观点显然很有借鉴意义。喜剧演员陈佩斯说得好:“欲望太多,会撑出毛病的。”
不过,儒家学说中也有糟粕。在原始儒学中,“礼”是用于重新确立宗法血缘社会的统治秩序,“仁”是想把强制性的礼仪规范转化为内心自觉的道德规范。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要维护那套贵贱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宣扬被统治者对统治者尊崇服从的天然合理性。后来汉儒提出了“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儒进一步宣扬“天下无不是底君,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要求臣民晚辈对君王和前辈愚忠愚孝,儒家学说越来越成为了封建专制政体的精神支柱。所以在“五四”时期,封建复辟势力要尊孔,而高扬民主精神的启蒙思想家则要反孔。尊孔与反孔超出了学术论争范畴,成为了复辟与反复辟的一场政治较量。
2011年1月1日,一座9.5米高的孔子青铜雕像矗立在天安门东侧,国家博物馆北广场。作者叫吴为山,他20多年来主要雕塑现当代文化人。这次塑造的孔子是古人,形象无所依傍,只好去找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但都感到失望,觉得缺少儒雅之气。后来他参照了古书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以及唐代吴道子、宋代马远的画本,特别是研究了乐山大佛和云冈、龙门石窟,从中得到感悟,突出了孔子的气象和气度:面含春风,满怀慈爱,智者仁相,巍然山巅,虚实共存,古今相融,文化与自然双重意象重叠。
雕像落成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有一位著名哲学史教授呼吁在全社会成员中立即开展一场读《论语》的活动,因为《论语》讲的为人之道跟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价值取向是相通或者一致的。另外一位文学界的资深编辑说,这尊雕像“是一面思想旗帜”,因为儒家的“仁”体现的是人道主义,儒家的“礼”体现的是科学秩序。如此讲来,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人道主义是一致的,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也是一致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上下五千年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欺压劳苦大众的封建等级制度居然也变成了“科学秩序”。
但也有不少人对这种提法和做法产生了疑惑。因为天安门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被比喻为祖国的心脏。这个广场上没有孙中山的雕像,也没有毛泽东、邓小平的雕像。突然矗立了一座孔子像作为国家偶像、文化象征、思想旗帜,那么我们宪法和党章上规定的指导思想是否需要修正呢?有人在网上写了一篇讽刺博文:《孔子就立像天安门一事接受记者专访》。记者问孔子落户天安门是否感到高兴?孔子说:“高兴什么呀?我是家被拆迁了到北京上访。弄得我无家可归,累累如丧家之犬,有什么高兴的。”记者说:“你的雕像9.5米,气势磅礴,正大气象,你感觉如何?”孔子说:“什么高达9.5米,我老家曲阜要建的基督教堂高达40米,我连洋鬼子的四分之一都不如,咋能这么丑化我这个上访户呢?”
由天安门广场孔子塑像引发的这场争议,反映了对国学——主要是儒学现实功能的不同估计。我想,眼下那些尊孔崇儒、弘扬国学的人,出发点大概是为了安顿人心,稳定社会,拯救意识形态危机吧?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是否能够奏效呢?我感到那效果会有限得很,因为个人的修身养性代替不了治国平天下,甚至代替不了齐家。
面对当前少数官员腐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社会状况,有些人内心失衡,幸福指数下降。一位走红的学术明星在“百家讲坛”提供“心灵鸡汤”抚慰大众。她在解读《论语》时援引了一则西方寓言:一个国王位高权重,锦衣玉食,仍然不快乐。御医开方,让他派兵去找一个最最快乐的人,扒下这个人的衬衣穿在自己身上,他就会不再抑郁,顿时变得快乐起来。结果终于找到了这个不可救药的最快乐的人。国王下令扒他的衬衣,但这个人没有衣穿,从来都光着膀子。这位学术明星发挥说,心灵的快乐跟物质生活并不相干,快乐的力量来于一种心灵,一种教养,一种憧憬。这番话实在是动人极了。但我转念一想,如果一个人穷得精光,衣不遮体,食不裹腹,还会快乐得不可救药吗?听说这些学术明星在各地巡讲时出场费并不菲薄,出国也要住五星级宾馆,而且还会挑选房间,为什么就不能像孔门弟子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呢?为什么就不能像孔老夫子本人那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呢?我向大家推荐一篇鲁迅杂文,题为《安贫乐道法》,收入他的杂文集《花边文学》。当时也有人大讲“国王找快乐”这一类寓言,说大热天,阔人忙于应酬,汗流浃背,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鲁迅说,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鲁迅进一步指出:“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所以,离开了制度建设的完善、民主进程的推进、经济实力的提高,仅仅靠儒家的教化是维持不了长治久安的。
令人忧虑的现象还表现为打着弘扬国学的旗号敛财,并让一些旧习俗的沉滓泛起。如恢复拜师时的跪拜大礼;公祭各种各样的古人(包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场面铺张奢华;从幼儿园到名牌大学,都举办天价国学培训班;争夺和打造各种各样的“名人故里”(居然包括小说中的貂蝉和神话中的女娲)。特别让人气愤的是,山东有两个地方竟然争夺“西门庆故里”,一处要复原西门庆、潘金莲幽会地,另一处要制作西门庆与七个妻妾的精美画像作为旅游工艺品。西门庆是何许人?他是小说《金瓶梅》中一个集恶霸、奸商、淫棍于一身的人物。如果这种人物成为了某城市的形象代言人,那这个地方会充满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真是“国学,国学,多少污秽假汝之名以行!”
(三)后现代主义
前些年报上有一篇十分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做《警惕外来物种“生物爆炸”》,讲的是“生物文化入侵”,对本地生物造成了威胁。所谓生物入侵,分有意与无意两类:有意是指利益驱动,主动引进;无意是指不知不觉间引进,比如由飞机、轮船、卡车携带入境。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造成的损失超过了1 000亿。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有些物种既有益又有害,而引进之初对其危害缺乏足够的估计,如南美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既有观赏性,又可作猪饲料,还可以净化水域,但繁殖过猛,则使鱼类下降,航道受阻。二是这些物种繁殖力量特别强大,比如曾经引起食物中毒的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世纪70年代作为美食引进到台湾,80年代引进到中国大陆。福寿螺的一只雌螺一年繁殖两代,可繁殖32万个后代,蚕食秧苗,传播疾病。第三是这些物种并非绝对不可遏制,比如在稻田养鸭,就可以控制福寿螺的繁殖。如果养30只白鸭,可以控制5公顷的稻田。
绝缘衬底上硅(SOI)由顶层硅,中间二氧化硅衬底层和基底硅三层材料组成,其折射率差大,约束光场能力强,是制作微环谐振腔的常用材料。运用MEMS工艺,通过SOI基片预处理、涂覆PMMA光刻胶、电子束光刻、显影、ICP深硅刻蚀、去胶等工艺得到了高度为220 nm的硅波导微环谐振腔基本结构,其不同耦合间距对应的SEM图示及波导截面尺寸示意图如图7所示。
由外来物种的入侵,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复杂影响的西方后现代主义。
人们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西方后现代主义?我认为,由于后现代理论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强调差异性、异质性;反对总体性,向同一性开战,所以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后现代理论,难于给它下一个精确的、人人认同的定义。在传播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理论也在不断改变面目,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旅行理论”。另外,“后现代”之于“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递进式的概念;相反,有些19世纪的文学名著,也被有些理论家划归为后现代写作范畴。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出现在1934年,20世纪40年代西方建筑界就有后现代理论;60年代影响到哲学领域,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接近;80年代盛行,目前在西方似乎已呈颓势。从社会经济范畴来看,“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从文化范畴来看,“后现代”的基本策略就是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艺术是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艺术范畴,“后现代”提倡“新前卫艺术”,强调平民化、生活化,反对正典化、经典化,宣告“艺术之死”。大约在1503年至1506年期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了一幅最杰出的半身肖像画,叫《蒙娜丽莎》。女主人公“神秘的微笑”,引起了无数观众的神思遐想。但有人将这幅油画临摹下来,在蒙娜丽莎嘴上添一道胡须,再加上一个刺眼的标题:《瞧,这个婊子》,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美术作品就诞生了。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跟西方社会深刻的精神危机有关,也跟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由于科技发展动摇了我们过去对事物的一种绝对化认识,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主义哲学。所以后现代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事物的不确定性。早在1967年科学家曼德博就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问题:一根绳子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其实说不大清楚。如果用尺子丈量,当然可以得出几米、几厘米的数据。但是在量子物理学家眼中其长度可能无法丈量,因为物质可以不断被分割;在数学家眼中可能是无限长。在放大镜下,绳子一端是弯曲的,并不是直的。用直尺去丈量,无法确认弯曲部分的长度。如果用尺子丈量海岸线,手中的尺子越短,丈量的海岸线越长。所以一根绳子究竟有多长永远说不清,这就是事物的不确定性。
美国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强大推动者。因为美国只有几百年历史,缺少富有独创性的传统文化。美国的文化主要是从欧洲(英、法、意诸国)移植来的。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没有显赫的位置,就着力提倡以颠覆和解构为特征的西方后现代派艺术。美国聚集资金抬高后现代派艺术家的身份,以改变其它国家的文化导向,并进而颠覆和控制其它国家,实现自身的战略意图。这一点已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
近几十年来,在我们国家,从红色经典到革命作家,从中共党史到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都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解构和颠覆。其中有些是拨乱反正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有些则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推波助澜下出现的非学理化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艺术领域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比如,后现代艺术中有一种样式,叫行为艺术。我没有涉猎过行为艺术理论,只听说这是法国人科拉因1961年创造的。他从一个大厦上张开双臂一跃——应该是采取了保护措施,用肢体在空中画出了一道弧线,被称为用人体之笔书写。1986年我到日本东京参观西洋美术馆,看到有一群女学生把报纸铺在地上,围成一圈,做出各种象征性的动作,如思考,困惑,拼搏,成功……我以为她们在舞蹈,陪同我的一位日本学者介绍:这叫行为艺术。
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行为艺术也传入到中国。但我看到的作品大多是血腥、肮脏和残暴。比如一位行为艺术家浑身涂上蜂蜜,裸体坐在一个简陋的厕所里,让全身叮满苍蝇。一位行为艺术家在自己身上放出250毫升血,滴在盘中加热,烧焦,让血散发出腥味。一位行为艺术家在成都一花园当众剖开猪的胸膛,掏出跳动的心脏向大家展示,然后再塞进去缝合。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本科女生,化名“苏紫紫”,进行行为艺术表演。她自称创作了一幅作品,题为《采访》,表现方式是:她在某商业场所找了一个表演场地,邀请了十多位男记者轮流对她进行单独采访。她裸体上阵,用一种逼视的状态对男权社会进行“挑衅”,而要求男记者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内心的纯净”,驱除“性”的欲念。男记者于是也成了她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记者的报道,苏紫紫用她的裸体和传奇经历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商业炒作。
2011年3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北京当代艺术馆举办图片展和现场展,观众200人。兰州57岁的行为艺术家成力,跟他的女搭档在展馆阳台、地下室展示做爱行为,供观众拍照,照片发到网上传播。3月23日,成力被民警带走,被判处劳教一年,罪名是在公共场所进行淫秽表演,引发多人围观,构成“寻衅滋事”。当事人律师申请行政复议,说裸体是艺术的一种语言,警方应对艺术宽容。但更多人认为,无论社会怎么开放,无论怎样自由,艺术也该有道德底线、法制底线。可见中国的不少行为艺术,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我们过去习惯从政治层面思考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谈恋爱也要诵读毛主席语录:“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现在又习惯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办任何事都看能够挣多少钱,很少有人从文化角度考虑问题,这是很危险的。2003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克里和布什竞争。克里在中心城市的支持率很高,为什么最后布什反而战胜了克里?因为布什是天主教徒,而美国中部、北部很多相对落后地区的选民是天主教徒。布什战胜了克里可以说是文化的胜利。
在现代汉语中,现在引进了一个文化概念,叫做“软实力”。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人约瑟夫·奈(JosephNye),此人身份有些特殊:既是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又是军事官员(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了“软实力”(SoftPower)这个概念,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可以分为“硬”与“软”两部分——“硬实力”指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软实力”指政治力、外交力、文化力。当然,“软”和“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软中有硬,硬中有软。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后盾,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精神支撑。
约瑟夫·奈强调,他的“软实力”概念原本是在国家制度层面使用的。说穿了,就是要在国际政治中充分发挥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使作为对手的其它国家和平演变,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既达到间接同化其它国家的目的,又消除了武装入侵所必然产生的破坏性效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美国培养其它国家的留学生,让他们把美国的生活方式带回各自的祖国,效果会比直接的军事介入要大得多。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小布什也都把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寻求和支持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在其它国家的发展作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奥巴马执政之后,更把“软实力”发展成了一种包装得更为隐蔽的“巧实力”。
当前,西方超级大国要求凡跟它建立最惠国经贸关系的国家必须开放它的国内文化市场:不仅通过文化市场谋求经济利益,而且还要输出其政治哲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使对方难以保持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渗透手段分“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渗透是通过大众传媒以爆炸方式倾销其文化产品。据统计,美国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 000处宣传活动点,并在83个国家开设图书馆。美国的大片,成为了“铁盒里的大使”。借用美国制片商柴纳克的话来说,这就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无形渗透的主要手段就是当代信息通讯手段,也被称之为“网络外交”。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坦率地说:“中情局突然发觉,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的价值观,远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网络外交崭露头脚》,载200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6月伊朗举行大选,美国官方和媒体就是通过网站在伊朗民众进行舆论引导,显示出传统外交无法展现的凌厉攻势。这是一场“无中心”、“无国界”、“无时空”的战争。目前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有13台,其中唯一的的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台辅根器有9台在美国。
美国发动的软战争战果显著。从2003年10月以来,中亚地区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先后发生所谓“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统称为“颜色革命”,也是这种不放一枪一弹的软战争的战果。
我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一。但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很小。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美国的文化产业占43%,欧盟各国占34%,日本占10%,中国和其它亚太地区国家总共才占4%。这个数字,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长期存在一种“文化逆差”现象,即文化输入多,文化输出少。比如20世纪“西学东渐”,中国翻译的西方著作多达10余万册,而西方翻译的中国书籍至多也只有几百册。很多国家不是都有唐人街吗?但那只不过是华人的集居之地,大多是卖中药或开饭铺。现在不是有很多文化团体出国演出吗?但属于友好交流,免费演出的比较多,并没有真正进入外国人自己掏钱买票的文化消费市场。目前我们不是在52个国家建立了140所孔子学院吗?但这种学院主要是教外国人学汉语,为中外经贸往来或开展外交活动培养翻译人才,缺少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系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这8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千余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农民有18亿人次免费看电影。一半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2010年我国共生产500部故事片,总票房突破100亿,增长率高达40%。观众的主体是20多岁的年轻人。我国的电视剧2010年产量14 700集,动漫产业的发展更加喜人。2009年11月12日中国动漫集团成立,准备在全国100个城市建立“孙悟空连锁动漫游戏城”,每个城占地50亩,投资5亿人民币,内设影院、剧场和漫画图书、音像制品、玩具专卖店,集休闲、观赏、购物、阅读于一体。现已落实40多个城市,准备5年建成。现在全国有1 877所大学开设了动漫专业,每年毕业生11万。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增长。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正确的价值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精神规范,它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没有正确价值观作为内在蕴涵的文化是没有价值的文化,也就是伪文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是非能够辨认。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的文化一定充满了道德的力量。它不会拒绝良心,不会为非法掠取的财富服务。点燃这支文化火炬的是信念,是希望,是真理。
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还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两难局面:不改革有生存危机,走向市场可能发生导向问题,我国国有文艺院团原有260多个,文艺工作者全“吃皇粮”。这样的文化生态好比一座水库,艺术资源丰富,但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国家负担重,演员任务少——要么混日子,要么去“走穴”。体制改革以后推向市场,文艺团体面临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断了皇粮,自谋口粮。既然靠观众养活,靠市场养活,就要投观众之所好、市场之所好。如不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在文艺的双重属性中就容易突出其商品性,而忽略了其精神导向性。要谨防金钱成为支配心灵的力量,谨防由市场来决定精神价值的取向。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就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只是后来中国人用火药造鞭炮,用指南针看风水,用纸张印刷封建迷信读物,才造成了科技文化的长期停滞。结果外国人用指南针导航,用火药造枪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五四”运动之后,国外的科技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又有人在电灯光下搓麻将,穿着西服敬鬼神,结果使好的东西都像白丝绸掉进了黑染缸,一律染成黑色。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人类文明史增光添彩。
(本文是作者根据2010年在湖南文理学院“白马湖讲坛”上所作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
Consumerism,ChineseNationalCultureFeverandPostmodernism——A Thought on Several Current Cultural Phenomena
CHENShu-yu
(Luxun Museum, Beijing 100034, Chin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rmonious world. It is time-dependent and nationality-dependent. Different cultures are diverse and can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consumerism,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fever and localized postmodernism popular in China nowadays. We shou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right value standar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socialism cultures and enhance Chinese soft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consumerism;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fever; localized postmodernism; soft power
G05
A
1674-9014(2011)04-0054-10
2011-03-25
陈漱渝(1941-),男,湖南长沙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 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
(责任编辑:刘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