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文化与经济的有机互动

2011-03-20 09:43段华明
文化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特色经济

段华明

(广东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3)

简论文化与经济的有机互动

段华明

(广东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3)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经济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认识上的重要飞跃。文化决定经济发展的环境,文化发展可以走在前面。昨天的经济就是今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经济就是今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文化既属于意识形态,又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

文化;经济;互动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经济和文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是一种机制性创新。作为对把握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互动规律上的重大收获,是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认识上的重要飞跃,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文化决定经济发展的环境,文化发展可以走在前面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干革命靠的是“二杆子”,即笔杆子和枪杆子。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还说过一段很有意味的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得要靠“三杆子”:一靠秤杆子(也就是市场经济),二靠笔杆子,三靠枪杆子,缺一不可。笔杆子本身就是文化,秤杆子和枪杆子中也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带来整体的富裕。深入研究市场经济中不同决策实体的行为可以发现,他们在竞争中,不只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在文化和社会方面追求收益最大化。文化的力量是很大的,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软实力”,它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决定经济发展的环境。一个省、一个地域要加快发展、改变面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许多省建设文化大省,就是以文化吸引投资、促进建设,以良好的环境保障投资、推动发展,从而建设经济强省。

马克思在研究德国文化和革命史的过程中,曾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德国的经济发展不如英国,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文化发展方面,德国就不能走在前面,德国完全可以承担欧洲文化的“第一小提琴手”。同样道理,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个省、一个地域如果搞得好,也可以充当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第一小提琴手”,或者“第二小提琴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每个省都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可能。比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应当是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立足比较优势,就是从各个省的地域特点和现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出发,来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寻找和确立每个省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发展特色学科,就是从每个省的比较优势出发,确定一些有特色的学科,重点加以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再支持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推出精品力作,在特色学科的研究上争取站在全国前排行列,争取在社会上有更大的影响力。

搞文化要有特色意识,通过特色赢得竞争、获得效益,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与文化单位,充分利用并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一些文化企业和单位较早确立品牌意识,用品牌占领市场制高点,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在挖掘固有资源、打造固有品牌的同时,不断以大手笔投入建设重点文化工程,举办各种旨在提高知名度、打造文化名牌的大型文化节庆、文化会展活动,以确立新的竞争优势。文化竞争力取决于文化品牌的数量、规模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说,各个区域都可以成为特色文化大区,各个省都可以成为特色文化大省,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有机整合之后,就是中国的当代文化。

二、昨天的经济就是今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今天当作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的许多东西,其实都是历史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所从事经济活动的产物,是昨天的经济转化为今天的文化。文化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累积的过程,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文化会从累积中表现出来,而且能表现出深厚文化积淀。反映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多都是精品。比如辽宁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的辽河流域既是文化的生长点,也是东北与中原、东北与西部草原接触的前沿地带和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汇地,因而创造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又与黄河流域关系密切的远古文化,在某些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甚至“先走一步”。辽宁地区作为多民族古文化汇聚之地,犹如一座民族文化大熔炉,炼就的是充满活力的新文化,成为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比如广东省近代历史上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军事活动所留下来的遗迹,也构成了今天的文化: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经济特区等,其中都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可以看出,我们现在需要而且能够开发的文化资源还很多,潜力非常巨大。要把经济和文化统筹起来,综合开发。

今天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当下表现为一种成本,是为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服务的。但是从代际角度看,它会形成后代人的产出,成为后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特色资源。我们今天作为旅游业发展依托的重要景点,其实都是前代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特色资源。这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中,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代际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建设,以便给后人留下一些生存的特色资源。

三、今天的经济就是今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体现为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文化带来有形和无形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信息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决定了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相互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相互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像农耕文明时代,文化转化为经济,经济转化为文化,需要漫长的历史进程。今天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转化为经济上的产出。反过来也一样,经济建设的成果用不了多久,就会转化为文化形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投资于经济,还是投资于文化?要以能否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能否促进发展环境的改善,能否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后劲为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经济和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

信息时代的这一特点,还带来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此地的文化会变成彼地的经济,彼地的经济反过来也会变为此地的文化,二者相互转化的空间障碍越来越少,一个星期都显得太长。美国大片刚刚问世,在黑市上就可找到盗版光碟;法国时装刚在巴黎表演,一个星期后市面上就有仿制品。这里既有发展的机遇问题,也有发展的管理问题,更有经济对文化的支撑力问题。它表明,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没有国界省界的,就看有没有战略眼光和机遇意识,有没有市场观念。它同时也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经济,是一种影响力经济,尤其是传媒技术的进步更增加了这种影响力,使得文化资源的异地开发和同步消费成为可能。文化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阔,而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是一个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建设,就是增强综合国力。加入WTO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影响总体上是利大于弊。WTO的规则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制定的,成员国都实行市场经济,有利于吸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文化理念,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效率、公平等观念以及法制精神和法制文化行事,将促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吸收现代文明理念。伴随着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文化会越来越多地辐射到世界各地,展现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入WTO后,在文化交流、文化市场、知识产权等方面给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要认真探讨如何利用WTO的规则,因势利导搞好文化工作。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放宽,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将被逐步打破。因此,要有开放意识。在文化建设中,资金要在更大范围内筹集,创作要素要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市场要在更大范围内开拓。

四、文化既属于意识形态,又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

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化是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党的意识、群众意识不能忘记。同时,文化产品又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相当一部分文化产品既是宣传品,也是商品。我们要有市场观念,也要讲经济效益。因此,要认真探讨如何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正确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冲击,把握时代脉搏,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过去在旧体制下,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是明确的,抓得也得力。但是对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缺乏基本认识,以致严重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发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开发。要正确处理文化二重性的关系,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公共产品、非公共产品做出正确的区分,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破解这个难题。政府只扶持文化事业,承担公共产品的提供。而文化产业和非公共产品要在国家法律规范下,在兼顾意识形态属性的前提下,基本上放开,走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之路。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将品牌资源变成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意识在整个文化系统普遍比较薄弱。市场首要的是受众,需要符合受众的审美需要、偏好、情趣。人们随着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等的变化,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因而应当与时俱进,学会在市场运作中,达到宣传先进文化、鼓舞群众、教育人民的目的。

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在努力提高传统文化产业水平的同时,培育一批新的文化产业;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推动文艺产品和服务向规模化、内涵化、集约化转换;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发展;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鼓励和促进民营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市场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得到提升,逐步由目前以集中行动为主、以日常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向以日常管理为主、以集中行动为辅的管理模式转换,形成高效低耗的新型文化管理机制,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责任编辑:王 妍】

G05

A

1673-7725(2011)02-0076-03

2011-01-18

段华明(1957-),男,陕西咸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特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特色种植促增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医的特色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