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楠 杨连生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3)
基于学术组织文化的学术伦理建设思考
肖 楠 杨连生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3)
近年来,学术浮躁、学术垄断以及学术腐败等学术伦理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本文认为学术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动因在于学术组织内部学术价值观的缺失与错位。学术价值观作为学术组织文化的核心,优秀的学术组织文化必然对学术伦理建设起着重要的规范引导、隐性监督以及教育熏陶的作用。因此,本文试从学术组织文化的视角出发探寻学术伦理建设的正确途径,以期为我国学术伦理建设做出些许贡献。
学术组织;组织文化;学术伦理
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学术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学术发展过程中某些规范真空或失范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伦理问题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学术伦理?学术伦理与学术组织文化有何关系?从学术组织文化的视角来看,如何进行我国学术伦理建设?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所谓的“伦”是指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理”则指道理与规则。因此,伦理的基本涵义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就学术伦理而言,它具有伦理规范的共性,同时也在学术活动中展现出其不同于一般伦理的个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学功博士认为,学术伦理就是做学术的人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在做学术时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从学术组织角度讲,学术伦理即是学术组织成员在进行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和准则以及应当坚持的价值取向,这些规范、准则与价值观是学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组织所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组织文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组织管理理论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术语,对组织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显性或隐性作用。学术组织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拥有独立的学术信念、价值观和活动规范,从而共同营造出学术发展所必须的知识探索、交流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以说,学术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不仅是学术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学术道德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决定着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是学术组织前进的动力并指引着它的发展方向。在对于学术组织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伯顿·克拉克,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对学术组织文化进行了分类,认为学术组织文化应分为学术文化、院校文化、职业文化和全国学术系统文化四种类型。[1]在这四种学术组织文化类型中,前两者属于大学内部文化,而后两者属于大学组织文化所处的宏观背景。可以说,学术组织文化在广义上是对科学教育系统文化的组织行为学的阐释。
在讨论了学术伦理及学术组织文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其中“学术”的涵义加以阐明。从辞源学角度进行解释,“学术”最基本的词义即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因此,通常我们把对学术的认识局限于研究性学术,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90年在一份题为《学术的反思》(Scholarship Reconsidered)的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促使人们对学术概念内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这份报告认为:学术不应该只是探究的学术(scholarship of discovery),还应该包括整合的学术(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应用的学术(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2]其中,以拓展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目标,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学术活动为探究学术,是学术生命的基础与核心。它与致力于跨领域沟通与融合的整合学术,以及研究成果转化的应用学术共同构建起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学术伦理、学术组织文化并从学术组织文化的视角分析我国学术伦理建设问题。
有学者认为,组织“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一种用来表述不同领域中的经验的‘共同的语言’,它是类似于物理学中的‘重力场’或者‘电磁场’的一种‘构成体’”,[3]而且,赫伯特·考夫曼(Herbert Kaufman)还认为它“由五种纽带——物质的、习惯的、权宜的、道德的、情感的——维系着”。[4]从狭义的文化涵义上来看,习惯、道德乃至情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文化是维系组织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样是学术组织发挥作用的必要手段。如前所述,学术伦理是学术组织中的成员在学术活动中所应该坚守的行为准则以及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故而,学术组织肩负着学术伦理建设的使命,优秀的学术组织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不容忽视。
文化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反应方式。学术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某一学术组织区别于另一学术组织的标志,也是学术组织区别于其他形态组织的特殊性的体现。可以说,学术组织文化是学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练与沉淀下来的核心要素,它本身体现了学术组织的内在规定性,也引导和规范着学术组织成员的学术实践行为。
学术组织活动是围绕高深的专业化知识而展开的,学术组织成员拥有着本专业深厚的知识底蕴,肩负着探究本专业高深学问的责任,这些作为学术成员的同质性表现出来,同样也是学术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学术组织文化氛围中,学术组织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学术争鸣就会成为一种隐性的学术监督手段,时刻敦促成员自觉遵守学术组织的内在规范,遵守学术道德,集中精力于学术探讨。
文化的存在有一种特殊的形态——文化场。“场”作为一个名词最初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场是一种位置能,即势能,通常被称为势场。同样,在社会领域中也有“场”的存在,它们虽然不能被看到和摸到,但却能被人们真实地感觉到。社会上存在诸多形形色色的场,文化场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且不同的文化场具有不同的特征与作用,也主导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学术组织的文化场中,本组织的传统与核心价值观能够传递给每一个成员,也能够使组织成员的气质与品质彼此交流,是一种能量的传递与交换,发挥着一种不可替代的学术伦理观念和学术道德行为的熏陶作用。
总之,积极向上的、优秀的学术组织文化对学术伦理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学术组织文化对学术行为的规范引导、对学术活动的隐性监督,还是对学术组织成员的教育熏陶,都对在学术组织内形成正确的学术价值取向、营造学术伦理氛围、规范学术道德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术伦理与学术活动相伴而生,因此,自从学术活动产生之日开始,便存在学术伦理问题。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我国步入了学术现代化阶段,在学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获了不少成果,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学术伦理问题却显得异常突出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学术浮躁是一种学术风气问题,也是学术伦理缺失的表现之一。论文的重复发表现象就应引起我们对学术浮躁问题的关注与重视。进入我国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我们有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文章在题目上增减或是更改几个字,甚至不做任何变化就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出来;同一个第一作者,由于第二作者的不同便将一篇文章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另外,学术行为的形式化也是学术浮躁的重要表现。据学界有关专家称,国家所有基金资助项目中,真正达到预期目标的不超过5%,每个项目所产生的论文事实上类同垃圾,大多数项目的验收都是走形式。[5]这些单纯追求学术成果数量的学术浮躁现象背后,潜藏着学术虚假繁荣的隐患,放任自流又或是陶醉其中只能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阻滞。
学术腐败通常是指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主要表现为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皆是学术权力或行政权力滥用的后果。学界对我国目前学术腐败程度存在三种看法:其一,四川大学罗士田先生认为,目前学术腐败还未到猖獗的地步,只不过是有人以打假之名来打击他人而已;其二,以南京师范大学李浩教授为代表的三位学术界人大代表呼吁,不要夸大学术腐败,认为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估计学术腐败的严重程度,既不要夸大,又不可轻视;其三,学者杨玉圣认为,目前的学术腐败现象已很严重,必须严肃处理。[6]由此可见,虽然学术腐败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即便如此,无论目前学术腐败程度如何低都不是我们拒绝对这种现象进行抵制的借口,学界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将更加必要。
学术垄断即学术霸权,是权力人或关系人的专利,是学术腐败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存在导致了严重的学术不民主,是典型的学术伦理问题之一。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曾经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专访时,痛批中国学界的霸权垄断现象扼杀后辈人才,认为中国学界“不是做学术,是玩权术”。虽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但足以引起我们对学术垄断问题的反思。另外,就我国科研经费来源问题而言,其中大部分来自国家或地方的财政支出,应该说,这些项目没有一定的关系、“人脉”很难申请到。长此以往,学术垄断便会成为学术界恶性竞争以及“逆淘汰”现象的直接诱因。
学术浮躁、学术腐败及学术垄断等学术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术规范在某些领域的真空状态、学术活动监督机制的薄弱、学术成果的产业化即学术研究与市场的高度结合所带来的学术功利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等。但是,归根到底,整个学术界的学术价值观的缺失与错位则是学术伦理问题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学术伦理要遵守必要的价值规律,这一价值规律不同于经济学上的价值规律,而是一种广义上的学术活动中所需遵循的核心的、基本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指明了学术伦理建设的方向,需要我国学术组织及成员认真思考与深刻反思。
学术伦理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术伦理作为学术组织成员应坚守的基本准则与价值观念,是学术组织建设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术组织文化在学术组织内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势作用。因此,构建学术组织基本价值体系的过程是学术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也必然是我国学术伦理建设正确的路径选择。
信念虽然不同于科学论断,但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向导。学术信念体现着学术组织的传统与共同追求,学术活动中坚定的学术信念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学术发展必要的价值选择。在我国,“搞学问”、“做研究”在人们眼中曾是荣耀、智慧的代名词,其原因主要是学术研究本身是对“真”的渴求。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对真理负责就是整个学术组织及全体学术人所应该拥有的共同的学术信念。然而,反思浸润在当下社会大系统中的学术组织,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也表现出崇尚“真”的急功近利性,加之在不少学术组织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冲突,学术伦理受到挑战。可以说,在始于信念也止于信念的学术活动中,只有抛开“利”与“力”的束缚,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学术信念,才能沿着通向真理的轨迹坚定地前行。
通常,“在学术界,工作等级是极为平坦的,联合方式也相当松散。长期以来,一种由各部分松散联合的平坦结构一直是主导模式,理解这一点需要一个那种在操作方面类似于联邦甚至联盟的学术组织概念,而不是像人所共知的官僚组织的那种单一体制”。[7]显然,学术组织自身特点决定了官僚阶层制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并不适应学术组织的发展要求,只有学术民主才能体现“松散联合”的真谛。这种学术民主是学术组织内部的民主,是学术组织文化制度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术组织的基本价值要求,它与权力尤其是学术霸权相对立而存在。因此,保证学术组织拥有真正的学术民主、平等是其首要的基本条件,即在学术与真理面前,每个人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资历、地位都不能成为掌握话语权的先决条件。在学术研究与学术讨论中只有重事实、讲道理,兼听不同学术观点从而形成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真正的学术民主。
信任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认可的行为,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也是学术组织中所应该拥有的基本的价值准则。学术组织中的信任,更强调组织成员在从事学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与认可的交往和共处行为,是学术伦理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学术组织中的信任不单是学术组织成员对彼此学术研究能力的信任,更应该包括对彼此学术道德水平的信任。这两方面正是学术组织内部基本的学术信任。目前,信任不仅是某个社会组织所关心的个别化问题,而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权力腐败、假冒伪劣产品和诈骗等导致的较为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术组织中的信任,从而使学术道德活动中的信任也受到了挑战。因此,加强学术组织文化建设,形成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信任他人、每个人也有权利得到他人信任的氛围,是我们重建学术信任的关键。
对学术责任的论述首先有必要明确这样的事实:学术责任通常是指学术探究活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它主要作为一种职业责任而存在,也是一种潜在的对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行为的约束力量。从学术组织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学术责任既是学术人员的一种职业责任,也是学术人所应共同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与学术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学术责任并不仅仅是指专门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责任,而是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诚如唐纳德·肯尼迪所强调的那样,学术研究的责任并非是学术责任的全部,它应该是纵向的学术研究责任、学术育人责任、学术社会服务责任与横向的学术职业责任、学术道德责任等的总和。学术责任感是学术组织职能与使命的内在要求,是学术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职责操守的重要内容,通过弘扬高尚的学术组织文化来培育学术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上所述,从学术组织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术伦理建设的重心在于学术组织价值体系的构建,学术组织的基本价值体系是学术组织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基于学术组织文化的学术伦理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学术信念、学术民主、学术信任以及学术责任感等的集合,它具化于学术组织成员现实的学术行为中,与每个学术人息息相关。钟敬文先生曾指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8]而这种“良心”恰恰是学术人所应具有的学术道德素养和学术伦理观念的具体体现,而学术组织文化则是学术人“良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社会依托。
[1][7]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6.17.
[2]詹春燕.从学术涵义的发展谈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7,(3):54.
[3]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2.
[4]BERTON R CLARK.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National Perspective[M].Universityof CaliforniaPress,1983.72-73.
[5]网友热议:丘成桐再批中国学术垄断[EB/OL].http://news.163.com/06/0830/112PP5VN060001 20GU.html.2006-08-30.
[6]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2,(6):28-34.
[8]钟敬文.知识分子是中流砥柱——谈谈抵制学术腐败[N].中华读书报,2001,(5):23.
【责任编辑:王 妍】
G123
A
1673-7725(2011)02-0071-05
2011-01-18
肖楠(1982-),女,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术文化与思想教育研究;杨连生(1957-),男,山东德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组织创新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