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转型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2011-03-20 09:43薛德震
文化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哲学转型发展

薛德震

(人民出版社,北京 100706)

中国哲学转型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薛德震

(人民出版社,北京 100706)

从苏联流传到中国来的传统哲学解释体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斗争哲学"。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共产主义发展的新契机,呼唤中国哲学的转型。转型后的中国哲学应当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本位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统一、和谐发展的哲学,概括地说,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哲学"。中国哲学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中国哲学转型;客观必然性;现实重要性

近年来,哲学的转型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我国的哲学转型已经在进行着,但我认为还仅仅是开始。现在,我主要要讲一讲这种转型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呼唤哲学的转型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要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已经六十多年了,我国从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的年代转入和平建设与和平发展年代也已经几十年了。在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年代,有为其服务、适应其需要的哲学,“以阶级斗争为纲”就是当年哲学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而和平建设与和平发展的年代也需要为其服务、适应其需要的哲学,就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哲学。

在我们中国,同崇尚马克思主义相比较,某些人可能更加崇尚列宁主义。但是,列宁有一个根本的观点却长期没有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在俄国无产阶级还未取得革命胜利,还未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前,1902年列宁在《对普列汉诺夫第二个党纲草案的意见》中说,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这时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后来,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1919年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列宁又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可见,这是列宁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纲领性的、根本性的观点。这一重要观点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高度的重视。

列宁的这一重要观点说明什么问题呢?在无产阶级还没有取得政权、在进行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时,在一个阶级为打倒另一个阶级而进行浴血奋斗时,列宁就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要“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请注意这里的两个关键用语,一是“社会全体成员”,一是“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不是一部分成员,更不是少数成员,而是全体每一个社会成员;不是一般的福利和有局限的发展,而是充分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列宁的这一根本的、纲领性的思想,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这就是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以后,必须真正地站在全体社会成员的立场,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充分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在革命胜利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那时还只是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提出来的,而在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它就成为了一个时时刻刻都要实践、落实的真正现实的课题与任务。这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对党的根本性质及其先进性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考验,是真假共产党的一块试金石。

无产阶级阶级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与之相适应,根本的哲学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就成了一个必然的、时代的、实践的课题与任务。苏联共产党搞了74年的社会主义,但是没有真正切实地按照上述列宁的根本指导思想去做,苏联在1991年发生剧变时,没有人民奋起保卫它,就是一个沉痛的经验教训。面对这样的教训,一切真诚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都应惊醒。

中国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49年终于取得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经历了短期的过渡时期后,我们的国家从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年代进入和平建设的年代,关于实现哲学的转型,我们党和毛泽东都曾经作过努力。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地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命题。这些都是哲学上重大的创新思维,说明我们的党和毛泽东当时是真正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遗憾的是,后来发生了一些国际国内事件,很快就扭转了这一可贵的思路,打断了哲学转型的进程,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哲学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在我们党所犯二十年“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中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恶果,至今人们记忆犹新。我们党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正是在严肃认真地总结并汲取了这种惨痛的经验教训以后,在党的第二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毅然决然地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引导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年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的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时代特点,而且从实践到理论,都在逐步地实现适应这种时代需要的哲学转型。但是,意识形态有惰性和保守的特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流毒并没有彻底地清除,不是有人至今还主张要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再来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吗?

新一届党中央制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为这种哲学的转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提出后,却遭到了某些人的质疑。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哲学的转型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转型还远未完成,仍需学界和国人加紧努力。我们应当看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提出,的确为哲学的转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高度重视,针对某些人的质疑,我们还应当为这种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作出更充分更系统的论证。我认为,这是党的“十八大”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前沿课题。对于有人质疑,我们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想当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有人质疑,而且遭到某些人的公开的、强烈的反对,毕竟真金不怕火炼。但是,也不能装作没有看到有人质疑,更不能有意地加以回避、加以掩盖。那样做,不是战斗的唯物主义者的风骨和品格。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并作出有理有据的回应,坚持以理服人,扫清继续前进的思想障碍。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呼吁哲学的转型

随着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异化”现象层出不穷,更严重、更可怕的“异化”的可能性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核战争、地壳移动、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地球、臭氧层变薄、气候变暖等等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可能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据最近报载,美国正秘密研究“环境物理武器”,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山崩等自然灾害。这种武器威力巨大,所造成的破坏甚至超过任何一次大型核爆炸。人类无论是认识客观世界,还是认识微观世界,乃至认识人类自身,都在无限地扩展,人类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能力也在无限制地扩大、增强。人类的活动造成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正在日益引起全人类的广泛关注。恩格斯说过,对这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态。还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西方哲学中的那种张扬“人定胜天”,崇尚人对自然的征服的哲学精神,看来应当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我一体”的思想充实之、改造之。

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改造无止境的扩展和深化,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需要,都强烈地呼唤要构建适应这种需要的生态哲学。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系,应当成为这种哲学的主要特征。

人们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关系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哲学,是指导中国当今发展的哲学。这种哲学不仅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系,而且要建立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共产主义发展的新契机呼唤哲学的转型

从国际上来说,世界已经逐步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广泛的、紧密的世界性联系、交流、融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应当看到“全球化”为共产主义创造了新的契机。我们党中央提出在国内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也要建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系,同时还敏锐、勇敢地提出在国防上要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主张。这也需要有新的哲学形态为其服务。

共产主义者以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理想。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普世价值真诚的追寻者,也是真正的普世价值积极的创造者,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则应运而生地成为当今普世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真诚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应当害怕讲普世价值的,更不能将普世价值推给资产阶级,将其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那样做,恰恰是在美化资产阶级。人们经常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普世价值。其实,真、善、美都具有普适性,真、善、美就是普世价值。

我们党、我国政府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主张,是我国国内政策的继续和延伸,是得人心的,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同和共鸣,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得人心的。只要关注一下国际舆论,便可以发现,世界上的有识之士有一种共识:对于中国来说,首先需要国内以和谐的方式增长,因为这对中国本身和全世界都有好处;其次,中国的发展还应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谐进行,因为只有大家共同发展才可能持续、没有冲突地发展。(参见《中国须寻求内外“和谐发展”——海内外专家纵论中国定位》,《参考消息》2010年9月23日)

“全球化”的继续发展,为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哲学课题,党和政府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为适应这种共产主义发展新契机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哲学,做出自己的重大贡献。

四、实现哲学转型,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的现实重要性

从苏联流传到中国来的传统的哲学解释体系,其自然观只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忽视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强调与天斗、与地斗,无节制地“征服”自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是其著名口号,“大跃进”、“大炼钢铁”、“亩产放卫星”是其典型表现,所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其社会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重”、“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其著名的口号,将阶级斗争绝对化,是为阶级斗争拜物教服务的;其世界观只讲“以物为本”,是一种无人的、非人的、蔑视人、践踏人的哲学,其实践结果,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对社会、对人自身,都是残暴的。这种哲学,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斗争哲学”。转型后的中国哲学应当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本位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统一、和谐发展的哲学,概括地说,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哲学”。

上面,我讲了哲学转型的客观必然性和建立当代中国哲学的迫切性,最后我想再讲一讲这项工作的现实重要性。哲学是属于人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关系根本、关系战略问题的学问。一个领导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从事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的大党,如果没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没有自己的符合时代需要和实践需要的哲学,这个党就不会有应有的深度、厚度和高度,就根本不可能根深叶茂、雄浑厚重、高瞻远瞩,就会显得根基浅薄,就会变成头重脚轻、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那是十分危险的。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在重温恩格斯的这一教诲,尤感亲切。

党中央不仅总结了国内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而且汲取了国际上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其中不仅有苏联惨痛的经验教训,而且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治国理政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创造性事件和创造性思维的重大成果,是治国理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但是这一思想理念却遭到了囿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某些人的不理解和质疑,影响着这一创造性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推进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这的确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胜利的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总之,时代的、实践的、科学的发展,都迫切地呼唤我们要实现哲学的转型,要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要求,人们不能漠然对之,否则是会受到客观必然性的惩罚的。我们党所犯20年“左”的错误,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恶果,就是这样的惩罚。

人类是“在思”的动物。“思”者,思想、思维、思考、思虑、思辨、反思之谓也。人产生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的神经和大脑。自从产生了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就呈现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并行的历史进程,所以人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的评价就有两个并行的尺度,一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的实然的应然为价值尺度,一是以与人的发展和进步有关的内在的精神和理想的未然的应然为价值尺度,所以价值观同世界观、历史观一起构成了哲学的整体。“思”是无法阻挡、无法钳制的。哲学就是“思”的学问,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中国人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来思想、思维、思考、思虑、思辨、反思,应当建立自己的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沿课题。

五、推进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

随着人的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应当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思考怎样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关系,推进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逐步走向一体化。这就是当代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哲学问题。一百六十多年前,马克思就曾经预见过,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将会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这一科学预见正在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在建立这种新哲学中,我们中国人应当在五千年文明智慧的雄厚基础之上,对人类做出新的贡献。全人类也应在这个问题上共同努力,逐步取得共识,为全人类的永续的、和平的发展,共同繁荣而努力奋斗。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种新型哲学,将在建立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一体化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董丽娟】

B01

A

1673-7725(2011)02-0057-04

2011-01-09

薛德震(1932-),男,江苏建湖人,编审,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转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菱的哲学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