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兰
(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
我国农产品出口是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一条途径,然而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由于我国农业贸易自身的弱点与发达国家采用的诸多限制性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不少困境。本文拟分析自发达国家的各种限制: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并就国内农产品出口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努力进行探讨。
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88.8亿美元,同比增长24.7%,而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80.2亿美元。以2001年全部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0近似作为2002年价格指数,取2010年12月全部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134.7,剔除价格影响因素,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9.14%。2007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已占全世界的3.4%。
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也增长较大,如大蒜1998年出口27.9 万 t,而 2008 年为 1 51.6 万 t;小龙虾1997年出口 5 887 t,而 2008年出口 1.399万 t;2010年食用蔬菜的出口额达747 767万美元[1]。
入世后,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实行外贸主体多元化,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外贸领域,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私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如今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格局。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1.3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为42.6%,比上年增长10.1%;私营企业出口144.9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为36%,比上年增长24.7%;国营企业出口70.7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17.6%,比上年减少10.1%。
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87.0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比重38.3%,同比增长17.2%;私营企业出口219.3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44.88%,同比增长37.8%,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二者合计达83%,占绝对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已经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年市场扩展较快,几乎翻了一番,出口国家和地区由1995年的64个增加到2009年的191个,市场区域由东亚及东南亚转向欧盟、北美、俄罗斯及周边。东亚及东南亚仍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干市场,2010年我国对亚洲出口额为292.3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9.81%,对欧洲、北美洲出口额分别占17.98%和13.46%。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生产分布较广,全国各地均有出口,但主要出口产地集中在沿海的山东、广东、辽宁、浙江、福建、江苏、北京、上海、吉林、河北等产业发展较好的优势带。2008年,其出口额均超过10亿美元,出口总额31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1%。
虽然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水产品和园艺产品比较优势有所增强,但农产品出口的整体比较优势在下降。主要是因为:第一,PPI与CPI不断上涨且速度较快,使得农产品资料与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从而推高农业生产成本;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第三,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不断升值,使得出口到美国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以种植业为例,1978年到2006年,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的生产成本增长了5.7倍;棉花和油料的生产成本分别增长了7.5倍和6倍。这些农产品已明显缺乏比较优势,据测算,2006年上述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均小于 -0.66[2]。
我国农产品加工率较低,约20%—30%,而发达国家可达90%。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低,不少农产品以初级产品或贴牌生产加工为主出口,自主品牌少。比如,2008年茶叶出口近29万t,占全国茶叶产量的三分之一,解决了几千万茶农与相关人员就业,但出口的几乎全部是散装原料茶,自主品牌很少,出口的平均价为每公斤1.9美元左右,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效益不高。
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单个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低、带动作用有限。在目前培育的6万多个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仅占6.5%,500万元以下的则占42%。龙头企业的跨区发展与产业链均需加强和完善。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日本、欧盟和美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农产品出口采用多种方式严格限制进口农产品。
自2006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不仅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食品本身符合新的食品安全标准,而且从食品生产的初始阶段就必须符合食品生产安全标准。特别是肉食,欧盟新食品法不仅要求终端产品要符合要求,在整个生产中的每一环节也要符合标准。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针对进口食品、农产品限量标准的数量大大增加,涉及农产品的数量由184个增加到264个,化学物的品种和残留限量标准分别比原规定高2.8倍和5.6倍。
上述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主要有: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动物福利壁垒,这些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是以优势格局为基础的,但应注重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增加农产品出口附加值。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20%。因此,今后应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是促进农产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径[3]。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今后,应逐步实施动植物病虫害区域化管理,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切实提高动植物卫生水平;进一步推广"公司+基地"的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和完善出口优势农产品及相关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全面提高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农药安全意识。对于农产品蔬菜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色栽培,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其次,农药执法部门应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农药法规的宣传。与此同时,执法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农药、国家禁用农药、无“三证”或“三证”不全农药的行为,并杜绝其在市场上存在,改变农药市场混乱局面。全面加强农产品蔬菜出口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入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引导和督促行业组织和出口企业提高自检、预检能力,加强行业、企业实验室建设,培养专业检测人员。
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各自的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体系,尽量消除因标准过低可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产生的消极作用。当前,缺乏品牌也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我国要冲破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专业户特别是基地和企业要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尤其要打造绿色品牌。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优势和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日益显现。我国企业在发展上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发绿色品牌农畜产品。
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各国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尤其是技术性壁垒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占领市场就必须由政府、团队、企业三方合作,形成有组织的联合体作战。政府要在国外设立专事农业市场服务的机构和专职人员,编发专题报告及市场供求报告,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定期与不定期地召集有关企业、团体、协会会员商讨贸易政策和组织有关沟通活动及谈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安全质量和卫生标准体系,建立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办法,完善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农产品2010年12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网.2011-05-20.
[2]余冠蓉.绿色壁垒的作用机制及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1):21-22.
[3]邢学杰.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途径分析[EB/OL].国研网.200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