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景国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
能力培养视域的PLTL教学模式评析
卢景国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
PLTL教学模式是美国近年兴起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教师参与、课程整合、骨干挑选与培训、适当的素材、合理的组织安排以及管理支持等关键环节实现在同伴主导的研讨会中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以促进课程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能力培养视域;PLTL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能力培养从来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能力培养放到了战略主题的高度,提出“必须坚持以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这一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先导,深化改革是途径,而认真学习、借鉴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则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PLTL(Peer-Led Team Learning)即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其主要内涵是通过在同伴主导的研讨会中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以促进课程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能力的提升[1]。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小组教学模式,PLTL模式最先由Woodard、Gosser和Weiner于1993年在纽约城市大学作为一种促进授课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综合性教学法运用于化学课程教学之中[2]。
PLTL教学模式以一种基于伙伴关系的社会学习组织为特色,在这个组织中经过培训的“同伴骨干”通过指导6~8名低年级的同伴解决自然科学或数学问题来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有几下几方面。
“同伴骨干”是上一年级的在校生,他所指导的课程成绩一般在优良以上,并且经过小组协调组织和有关学习理论方面的培训。
研讨会是PLTL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形式。理想的研讨会规模为6~8人,一般每周举行一次,每次持续1.5~2.0小时。教师为研讨会准备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学生共同探讨出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加入到PLTL学习计划中,不过一旦选择加入就必须完成带有强制性的学习或者研讨任务。
据保守估计,PLTL教学模式已被超过100所大学(包括社区大学、四年制大学以及众多研究型大学)所采用,每年参与者覆盖2万名以上的学生、150余位教授以及1 500多名“同伴骨干”,所涉及的课程既有自然科学、数学,也有其他主干课程[3]。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曾经指出,“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因为知识是死板的,而受教育者则是鲜活的。教育绝不可以泯灭学生的个性,不可以只把个人培养成为社会的工具,那种仅仅由没有个性原创、没有个人目标、标准化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只能也只会是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悲群体”。
PLTL即是一种非特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对“同伴骨干”来说,大学期间与教师合作和在研讨会中指导同伴的经历是有益的和难忘的,并且能够对他们个人的与职业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4]。对其他成员来说,诸多研究都证明他们考试的通过率、成绩等级水平与未参加PLTL教学的学生相比都有显著提高[5~6]。
21世纪对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2007年5月组织的研讨会上,Houston指出,未来的员工越来越需要包括创新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全面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系统思考能力等6项基本技能。就基本属性而言,PLTL教学模式是合作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实践。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7]。”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机,培育全面互赖关系,在积极的团队合作中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从而塑造全面、多样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实施PLTL教学模式必然意味着教学风格的转变。一方面,教师的关注重点要从课堂上针对个体学生转移到课下针对小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在做好传统教学准备的同时,PLTL教师还必须为研讨会准备合适的素材、培训骨干、评估小组运转状况,从而使得主讲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移到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活动策划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教师,这不仅需要教学理念的提升,还需要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大学的组织结构、办学理念也有很大不同,任何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引入国内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应用方面的问题。不仅如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要推进学生能力全面的飞跃,完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长远目标,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和探索。
[1]Varma-Nelson P.Peer-led team learning:the model its dissemination and its future[J].Metropolitan Universities Journal,2006,14(4):19~29.
[2]Quitadamo I J,Brahler C J,Crouch G J.Peer-Led Team Learning:A Prospective Method for Increas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Undergraduate Science Courses[J].Science Educator,2009,18(1):29~39.
[3]Gafney L,Varma-Nelson P.Peer-Led Team Learning:Evaluation,Dissemin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 College Level Initiative[J].Springer,2008,1:11~12.
[4]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Lewis S E,Lewis J E.Departing from lectures:an evaluation of a peerlead guided inquiry alternative[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5,82(1):135~139.
[6]Wamser C C.Peer-Led Team Learning in Organic Chemistry:Effects on Student Performance,Success,and Persistence in the Course[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6,83(10):1562~1566.
[7]Johnson D W,Johnson R T,Holubec E 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ve in the classroom[M].Edina: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
G420
A
1671-1246(2011)08-0050-02